Inner explorer 新人类扬升意识 今天
心灵密谈第八期:苦集灭道
L :如果我觉得人生的体验是痛苦的,是不是仅仅因为我的趋乐避苦的习惯把我锁在了痛苦之中?我在静坐的时候,有时候能感觉到心是能安住在当下的,即便是头脑很多念头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到心是比较安定的。但是还有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的心是无法安住的,只能用我的意志力去坚持坐下去。你有篇文章是心定是根本,佛法说的戒定慧,仅仅由戒真的就能生定吗?
Y :不一定是。在一个人正式实修之前,应该打好一些理论基础。虽然这不意味着你要去找一本厚厚的书来读,但至少通过现在网络的发达,某些知识概念和理论是可以简单地通过网络上的搜索来学习的。比如对生命痛苦因缘的理解,在佛法里面应该是说得最多、最透彻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修行纲要都了解了,或者把一些人类可达到的至高真理在理论上都弄懂了,再进入实修的过程会容易得多,不然就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见解。因为如果你去看一些当代开悟者写的书,这些都是他们经过千锤百炼浓缩出来的思想精华,非常简单而纯粹。但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特别是理论基础较薄弱的人。他们会很难下手,找不到适当的参照点。在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根基之前,如果一开始就进入甚深的修证阶段,必然会产生很多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却没有可以相对治的观点。而这些困惑可是都是最基本的,是代表所有人心深处的困惑,不仅仅是一个经验技术或者修行观点上的问题。
这种现象是比比皆是的。我见过很多人在缺乏理论基础学习的情况下就开始去参加一些课程训练,虽然也很努力,但是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问题的改善。就是因为最基本的思想困惑仍然徘徊在内心深处,对产生烦恼的根源缺乏了解,一边又想追求解脱、快乐。但是因为没有对烦恼的根源有一个“法”的了解,所以修行起来当然不会有太大的进展,因为一开始的定位就已经不对了,带着一种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问题的心理,更容易让事情变得复杂化。它无法让人深入真相,而只有在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目的。如果没有看清楚什么是苦、是什么样的苦、它的根源又在哪里?那你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痛苦的问题就不可能实现。要了解人生的痛苦是怎么一回事,那你可以从佛法的十二因缘、人生八苦的阐释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佛法里面的人生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以及五蕴炽盛之苦。生老病死是身体层面的,关于生命在这个世界生存所需要经历的种种艰辛困苦,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生命过程。怨憎会、爱别离之苦是往世业力带来的的命运遭遇,即使不是一种业力,它也是爱恨交织、聚散无常的一种表现。求不得苦是欲望未满造成的心理之苦。而五蕴炽盛之苦主要是生理层面,色受想行识属于五蕴,身体的饥渴、寒热是一种苦,感受、情绪的无常变化是一种苦,想法、记忆、知识在头脑当中纠缠不清也会成为一种苦。最后是思想上的行为、外部的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也会成为一种受苦。六种感官对于尘境的不停攀缘就是一种识苦,还有那个不断在衡量、比较、取舍的我执也是一种识苦。
而在十二因缘法里面,也明确地指出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忧悲苦恼死。就是说如果没有爱欲就没有在物质界出生的可能性,爱欲是因,缘则是出生,(无生)从而也没有死亡的可能性。物质界是思想界投射出来提供欲望获得满足的媒介。就象一部投影机一样,心就好比胶带,心的种种欲望就是那些感光在胶片上的影像,经过特殊的仪器和光的效应这些影像被投射成具体真实的画面。所以物质界是思想界投射出来的虚假影像,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的心总是妄动不停,并不完全是身体和思想出了问题,而是心灵仓库那些存留的印象想要不断获得释放的关系,心一旦有了某种爱欲,哪怕最微妙的兴奋和激情、冲动也会想要获得满足。这时候你要么去满足它,要么就用智慧的中观,也就是空性的观点去消解它。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单纯靠压制和压抑肯定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单单靠打坐来控制它也是不行的,你必须去观察这些妄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欲望还是记忆?还是某种思想困惑?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去观察它、理清它,看看自己的障碍到底在哪里?把它们一个一个分别理清楚,有些是生活当中的影响,就要尽可能去避免。有些是个人信念不够、缺乏信心和耐心,那就要去观察它的动机何在?看清楚自我的动机自然就放下了。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无常的,所以不必要去执着;一切情绪都是有漏的,所以会带来苦,所以不必去升起任何的情绪;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所以痛苦的感受和缘起也是没有自性的。
你内在那种常常有的不安和妄动其实就是平常生活当中有漏的情绪太多造成的。对外境太过执迷,对感受太多沉溺,对人事积累太多记忆,就容易有漏。有漏通常又伴随着贪爱和抗拒的心理,形成进一步的思想冲突。而自己又没有一种空性的观点来破除它,那困惑之心就一直妄动不停,久而久之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随眠烦恼。所以了解了苦以后,还要再去了解集,集就是集合积累的意思。比如积累财物、建立世俗关系、享受物欲、发展社交网络、个人爱好等等都是属于集,集不是一种苦,但是却是苦的酝酿之地,贪爱和执着容易生发之地。如果一个人真正要解脱,必须要放下这些东西,把所有烦恼的因缘都灭掉,才能得道解脱。这是小乘佛法里面修行的基本路线。这些可能和现代的物质生活有些不太适应,但是真正修行起来,还是要去注意那些容易引起烦恼的环境、关系,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关系要保持一种清晰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大乘的修行,它主要是靠六度法门,靠八正道。六度法门其中布施和积累福报有关,持戒和积累德行有关,这是能够修行的基础。忍辱和精进是实修过程当中需要的努力,打坐当中需要不断地忍耐,和自身的习性、烦恼相抗衡,这个属于忍辱,不是持戒。持戒是生活当中的为人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这是持戒。忍辱是忍耐一切逆境、忍耐不顺心的事情,让自己的修行之心不受打扰,勇敢地从容地面对一切挑战。精进就是持续不断地去用功,哪怕有一天的不精进功夫就有可能倒退。而禅定是前面所付出累积的必然结果,在禅定当中就可以去证悟佛法的至高智慧。其中大乘的智慧是最关键的,这是它区别于小乘修法很重要的一个见地。那这个大乘智慧是缘起性空的一个极致表达,轮回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轮回和涅槃在本质上无二的。而在小乘思想里面,轮回和涅槃是对立的,有一个真实的涅槃存在。大乘思想既没有一个“我”存在,也没有一个“法”存在。法我都是空。证到这个就证到宇宙万物是空性的,同时也是不生不灭的。
把这些佛法的纲要了解清楚了,从小乘的苦集灭道到大乘的法我两空,再去了解一些禅宗的教法,比如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心法,对提高觉性是很有帮助的。还有一些金刚乘的教法,比如密宗的一些大圆满和大手印的修法,它包括了整个空性的修法、以及成佛的过程都说得很清楚,这在修证过程中也是有帮助的。再去接触一些印度瑜伽、道教、基督教等等,找到它们的共通之处,那修行起来就更加方便,因为所有道路目标都是相通的,尽管起点不太一样。再回来当代去看一些灵性的东西,你就自然有了辨别力,知道哪些是真理哪些不是,哪些是透彻的见地,哪些不是,通过分别林林总总的灵性现象,你就拥有了自己的辨别智慧。如果你没有这种辨别的能力和智慧,那你想要去实践和运用真理,运用“法”就很容易出偏。有了分辨的智慧再去自我实践来检验真理,这样你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实修道路,并获得足够的自我经验,这些经验对你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把你的妄心看清楚了,同时你对事物的见惑减少了,思惑也减少了,不去追求那些滋生烦恼的事物、避免受它们的影响,不去追求那些有偏差的思维想法,那你的心自然心容易清净下来。刚开始可能需要一些忍辱精神、坚强的意志力,来控制你的头脑和情绪,因为你的这些头脑和情绪通常带有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它们阻碍你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跟你了解的“法”相冲突。当你控制好你的头脑和情绪,最终你还是要靠智慧地观察有效率地放下它们,因为通过智慧的观察你是可以当下就去理解它们、放下它们,那当你放下这些虚妄的迷障。那这个本来就清净的心就自然呈现出来,这个呈现的过程是不需要你去努力的。因为你的本心、你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
- 【心灵密谈】(8A)《苦集灭道》
- 【心灵密谈】(7B)《不可追求的静》
- 【心灵密谈】(7A)《不可追求的静》
- 【心灵密谈】(6B)《情绪的完整体验》
- 【心灵密谈】(6A)《无助-死亡》
- 【心灵密谈】(5B)《觉醒-突变》
- 【心灵密谈】(5A)《觉醒 - 突变》
- 【心灵密谈】(4B)《信心和忍辱》
- 【心灵密谈】(4A)《期望和梦想》
- 【心灵密谈】(3B)《灵性和小孩》
- 【心灵密谈】(3A)《工作和灵性》
- 【心灵密谈】(2B)《打坐和观照、自由和自我完整》
- 【心灵密谈】(2A)《打坐和观照、自由和自我完整》
- 【心灵密谈】(1B)《如何消除自我感和头脑认同》
- 【心灵密谈】(1A)《如何消除自我感和头脑认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