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创: Inner explorer 新人类扬升意识 

2019-05-06

 

 

 

午后心灵密谈是几个年轻人邀请 yachak 一起探讨成长、修行和开悟实证的心灵谈话现场录音节目。在一个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宅院天台上,由提问者带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或灵性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探寻内在的经验和启示。答疑解惑、启发智慧、感受当下。内容涉及个人生活和灵性成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时间和字节的限制,这里只能精选其中一部分。更多完整录音版本请进入喜马拉雅 FM 同名专辑收听)

 

第一期主要内容:如何消除自我感和头脑认同

提问: lnner     回答: yachak     录音:小翁

 

L :之前一直问你那个“无我”,然后我最近就在体会这个无我,您总说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认为都是“我在想”、“我在做”,然后这个身体也是关于“我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我”的实体存在。我最近体会到的是如果不把这种自我感带到所思所想当中,还有所做的事情当中,那种自我感好象在慢慢地弱化,而且那种强迫性地思考也在变弱。我感觉好多东西它是一种自动发生的状态,但这种自我感并没有完全地消融掉。这种自我感的消融是要通过这种时刻不把“自我感”带入到你的生活中才能达到吗?

 

Y :首先这个“自我感”是个思想上的认识,然后你通过这个思想上的认识在生活当中去实践,所以你能够削弱掉一部分自我感。你是在用一种有意识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自我感的彻底消融不是仅仅通过一种思想的方法就可以完全达到的。它需要把你那个“自我”的根源,就是什么在支撑你的自我感,那个根源彻底地认识清楚。然后才能够完全地消融掉你的自我感。那其实带给你很强的一个“自我感”的东西——你是以自己的需要为思考的。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付出什么行动,都是以自我需要为参考的,以自我为动机的,那就造成了这个自我感地不断增强。

 

当然如果你能够在行为当中适当地平衡掉这个自我感,那它就不会给你带来一个很大的冲突。你可以从思想上去解决、平衡这个冲突。但是你要想让这个冲突完全消失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想让冲突完全消失,那意味着你那个动机被另一种更好的动机吸收掉了。也就是你在行为当中,在做事当中,你完全不是以“自我”(满足)为主的。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自我的锻炼,自我的磨砺。在行动当中去觉察自己,需要放下什么东西。当你的关注点是在自我磨练当中的话,那这个自我感就会变得很小。因为你不是以事情的结果或想得一个什么东西为参考的,而是说要获得什么成长为标准。

 

比如你去教学生,或者做一些家务,在做这些事情当中你不是说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者达到完全符合你状态的一个东西,那你就释放掉一部分的自我感。当你放下一部分自我感的时候你就会重新思考:我在这个过程我要如何得到更好的成长呢?得到更大的一个包容性,或者意识到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那个在不断冲突的自我呢?这就需要把你的智慧,把你的觉知带到你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当你意识到你是在追求一个自我欲望的满足时候,你必须要警觉,你必须要释放掉这些为了达到一个结果而去努力的自我欲望和野心。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你必须很快地觉知到这些东西会带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当你意识到它可能会带给你一个内心的冲突、一个挣扎的时候那就可以把它释放掉。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是你的自我,就是你的欲望和你的思想,即思维方式,把你带入这样一个经验死角的话,那你就会回到一个头脑的习惯性状态。头脑的习惯性状态就是在不断地追求一个结果,它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我。自我想要的、自我渴求的。当然不是说所有想要和渴求的都是不好的,比如说你渴求灵性成长、渴求开悟,这些是可以把你脱离出受苦和冲突状态的。这些渴望和渴求是可以保持在一定的允许范围的。你要意识到那些让你的欲望不断地膨胀、个人野心不断膨胀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让你的内心失去平衡。它无法让你安住在当下,专注于你目前所做的工作。你无法安住在当下的时候,你对事物就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很多东西你就看不清楚。你看不清楚你就有可能忽略了你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要学会的东西。

 

也许就是一个小细节,也许就是一个小问题,如果你看到了你就知道我在这里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我就成长了。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仅仅是靠我一种想要的一个状态,那它只是在增强你的自我感。你的自我感越强,你会发现你和周围其他人的自我就会产生不相容、不和谐的状态。当你和周围的个体产生不相容、不和谐的时候,那你想要完整地做成一件事情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想让你的自我感彻底地消融的话,其实它涉及到一个你的自我对于事物的贪婪的一个根本瓦解。假如你对金钱、财富、或者自我成就这些东西有一个很执着的贪求,那这个自我是不可能消融的。因为这些东西就是来满足你的自我的,让你的自我获得一种很有成就之感。

 

也就是你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自我它在追求什么,它其实都是在追求物质(化)的东西。如果你是追求物质的,你的心肯定是向外的,向外的时候你的自我是要永远保持的。但如果你是向内的,是向灵性领域探索的,那这个自我就可以放低到一定程度。放低到一个谦卑的程度。当你谦卑的时候你才是容易感受到灵性的世界的。

 

当你不谦卑的时候你的自我是向外的,是想要去征服的。那这个征服就有征服和被征服之间的冲突,这个冲突是永远化解不了的。所以你不仅仅是要充分地在生活中保持这个觉知,要觉知到你的自我有没有在膨胀,有没有在渴望征服,或者渴望要比其他自我更加强大、更加优越,当你意识到这些都是违背你的谦卑的时候呢你就可以把它放下了。

 

那在深入一点的话,你不仅仅要学会谦卑,而且你要能够控制你的思维。因为你的自我很多都是从你的思想中创造出来的,当你的思想在不断地活动,不断地在头脑中活跃地时候,它就创造一个虚假的“自我感”。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静心的时候你对自我的感受是非常弱小的,甚至有时候你感觉是完全“无我”的。所以一个能够完全控制他的思维和头脑的人,他就可以体验到这个完全的无我状态。这时候并不说他完全消融了,或者他的自我完全消失了。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他能够释放掉头脑那些思维、思想对他的束缚。当他能够释放这个束缚的时候,他的心性就开始对他起作用。当你的心性起作用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一个智慧的状态。智慧就是你懂得去平衡自己,那这个平衡它的范围就很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都需要平衡,你在每一个当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里面都需要平衡。

 

你稍为不平衡你就会有冲突、内心就会有矛盾、有挣扎。你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甚至没有觉察地产生很多情绪上的干扰。所以修行就是要让你的那个自性能够发生。当你的自性发生的时候它就可以引导你,因为它是有觉知的。它是完全觉知的。它有智慧,它懂得让你在任何情境下保持一个平衡,回到当下,回到内在的安定状态。当你持续地活在头脑当中的思想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产生自我感。然后你就会觉得,这就是“我”,你就制造了一个虚假的幻觉。你把这个头脑当中的“想”当成了一个“我”——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无常的、非恒定的我,它不是真我。你要找到真我就必须让你的自性发生,让你的头脑沉静下来,不再受到思想的控制。那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我。

 

L :那当我们头脑停止的时候,我有时候感觉心它还是没有停止的。还是有很多潜意识的东西在里面。这样是不是也不能够体会到你的那个自性?

 

Y :是的。第一步你首先能够让头脑安定下来,这是第一步。但是头脑安定它不代表你就回到了自性状态,因为头脑安定只是回到了一个“无念”状态,就是没有思维念头的状态。尽管你处在无念和没有思想的状态,但是潜意识还是在活动当中。那这些潜意识其实就是你内心的那些东西:欲望、情感、思想。这些都是处在你的心里面不断地流动当中。潜意识活动到了一定活跃程度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显意识的头脑活动。如果你想达到一个真正的头脑完全控制状态,就是随时地控制或者释放头脑这种状态的话,你是需要先清净你内心的潜意识的东西。如何才能够清净你潜意识的东西呢?就是不要把任何问题留在你的内心当中。就是说你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你都要当下去解决它。

 

这个解决包括你去思考它,这时候的思考它不是属于那种自我感的思考,它完全是一种“自我探索”,它和那种思想的妄念是不同的。你可以可以去思考你的自性,完全可以去思考你遇到的任何问题。然后找到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当你找到一个最恰当答案的时候,这意味你的心就可以放下来了。那你的心放下来了,你的心内没有东西了,那它就会自然而然回到一个平静的状态。当你的头脑和心都平静下来,它就会慢慢回到自性。如果你只是头脑不思考,你的心还在活跃的话肯定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去观察和觉知,你的心里面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放下,甚至于你要觉察你的情绪。如果你心里面有一些情绪,有一些恐惧、有一些愤怒、有一些不满,你都要在当下去释放它。你不能把它留在心里面。一旦留在心里面它就会不断地搅动。就算你自己去打坐、静心,它还是会不断地跑出来。当你把那些内在情绪问题都认识清楚了,你认识到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它们的根源在哪里?我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个东西?当你认识清楚了你的心就可以慢慢地恢复到平静的状态。然后通过这个平静,你再进入到你的自性里面。

 

L :对于一个开悟的人来说,他的自我感应该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你平时说“我”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

 

Y :额…开悟的状态它不是在完全否定这个自我,可能当我们说没有自我感的时候,并不等于说…或者当我说“我”的时候我就陷入了一种错误,或者又重新跌回了一种“自我感”状态。那这个自我其实是当你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在生活的时候,在生活层面的时候它是一个自然状态。比如说我在跟你交流的时候,那我需要用这个“我”。我在表达我跟其他人的不同,个体性上的不同的时候,或者表达我的思想和别人思想的差异性的时候,这个“我”还是需要的。但是对一个开悟的人来说,即使他在表达这个“我”,但他的内在智慧还是清清楚楚意识到这个“我”只是暂时一个现象、一个概念。就是他没有对这个“我”产生一个执着。那一般人的话,当他在说“我”或者强调“我的”时候,他已经对这个“我”产生了一次强化作用。就是我们说的“我执”。

  【全線閱讀】《yacha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