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圣经‧出埃及纪行》说到天空曾下过一场大雹子,伴随大雹子的是雷鸣与火光,它还特别指出河里的水都变成了血。埃及古代哲人伊普沃尔记载这场大雹子说:树林被毁,再也看不到果木牲畜,大雹使昨天存在的东西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墨西哥古代的《编年史》记载:天空已经不是在下雨,而是下火和滚烫的石头。

 

巴西也流传着这样一则古老的传说:天宇爆裂,碎片砸了下来,砸烂了地上的东西,砸死了地上的生灵,天和地倒换了位置。

 

这几则记载涉及的地区十分广泛,有亚洲、美洲、非洲。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在我们不知道的年代里,地球很可能经历过一场天上降下陨石的大劫难。当时,天空仿佛破裂一般,大量的石头带着火光呼啸着冲向地球,整个天空被映得一片通红,大地上烈焰腾腾,一派凄惨之象。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记忆就会发现,上述记载的灾难,都发生在历史上的同一个时期里,因此有人推断这应该是同一场灾难的各个地域纪录。

 

实际上,地球所经历的灾难远不止这些。在人类的早期记忆中,还有一场足以毁灭人类的大洪水,所幸及时出现了保存人类及其文明的诺亚方舟。

 

《圣经》中说:由于人类互相残杀,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在天上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对义人诺亚特别施恩,并让他留下有限的生灵。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建造了庞大的方舟后,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 7 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 40 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之中。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 7 米。世界毁于洪水之后,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这就是诺亚方舟故事的由来。

 

与《圣经》记载 90% 相同的是中国苗族人的记载,他们的民歌中有很详细的创世纪和洪水记载。不仅如此,各古国都有相似的记载。例如,希腊记载神降洪水,丢克廉得启示而造了一只方舟;埃及记载诸神曾使洪水氾滥淹没世上的人,只有几个牧羊人爬上高山得救;英国记载一位行义的祖先造了一只大船而免洪水之祸。

 

印度记载大洪水时,有一个人造了一只船得救,但其他生物都死了;波里尼西亚人也记载了洪水故事,指出有一家八口坐独木船得救;墨西哥的土人则传说古时有一个人和妻子坐船脱离洪水,后来那船停在山上;秘鲁的土人传说,曾经有一男一女躲在大箱子里避过洪水;美国印第安人的传说,指出曾有几个人坐于船中避过洪水,最后那船停在高山上。此外,亚述人、波斯人、斐济群岛人、爱斯基摩人等都记载了洪水和有一家人得救的故事。

 

这些古老的记载让人们有理由相信,那场几乎灭绝了整个人类的洪水的确存在!

 

本世纪以来,地质学家陆续在各大陆发现了一些确信是大洪水留下的痕迹。 1922 年,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爵士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在苏美尔古国吾珥城的五族墓下,伍利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整整 2 米多厚的干净黏土积层。

 

在这层沉积层之上是吾珥王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种陪葬品,如头盔、乐器、刀剑,还有各种工艺品和刻在黏土书板上的历史记载,下面则是原始石器时代的文化层。

 

这层厚达 2 米的干净黏土是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层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远古时期,这一带曾发生过一场巨大的洪水。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钻探考察,从海底钻出了几条细条的沉积泥芯,相当于截取了海底的一些地层剖面,并且由沉积泥芯的特点还可以推测当时海水含盐度和地球气候变化的情况。

 

当地质学家研究这些沉积泥芯的时候,竟意外发现,在距今大约 1 万多年的沉积层中存在大量孔虫甲壳(孔虫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其甲壳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期海水的盐度)。科学家通过对孔虫甲壳的分析,证明其生活期间,墨西哥湾一带海中盐分很低,这说明,当时有大量的淡水涌入墨西哥湾。淡水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突如其来的淡水就是洪水。

 

美洲安第斯山脉也发现一条千米高的海洋沉积线:它起于秘鲁,终止于玻利维亚,足足延伸了 600 千米。这无疑证明,在地球史的某个时期,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这些古老传说和有限的地质考察足以说明:在 1 万多年以前,确实发生过一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

本文網址: http://kzg.io/gb3gNC

(图片来源:Adobe Stoc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