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5-11

 

 

在乎别人的想法并没有错,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汲取智慧。当自己的看法被他人在乎时,我们心中一定充满了喜悦。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

 

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会使你变得缺乏信心,活在自卑的情绪里。因为怕得罪别人、怕惹别人生气,比如,你过度在乎婆婆的看法,过度在乎孩子会怎么说,过度在乎邻居会怎么看你……这样缺乏自我的生活,其实很无趣。当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或自己很糟糕,你就是缺乏赛斯哲学思想所说的自我认可。若总是听从别人的想法,自己不认可自己,那人生可能会过得很艰难。

 

当你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时,你就会经常处于负面的情绪和心情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行路时要过一条河,河边正好有一位因水深而过不了河的妙龄少女。老和尚背着少女过了河,放下她后继续赶路。途中小和尚因师父背了少女而一直心神不定,询问师父后,师父却回答:“这件事我已经忘记好久了,你还记在心上吗?师父早就放下了,没有放下的人是你。”

 

 

若是为别人多年前的一句无心之语或一件无心之事而愤怒,这就是自找麻烦了。如果你经常在意外面的负面想法,或是在乎别人指责你的话,那你就会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办呢?

 

曾有故事提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一种是老天的事,一种是别人的事,还有一种是你自己要处理的事。如果是老天的事,这就不需要我们操心;如果是别人的事,我们也不需要把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

 

我曾跟我们的一位癌症学员讲:“你得癌症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得了癌症,就应该每天活得愁云满面吗?并不是这样。我说的得癌症与你没有关系,并不是要你假装事情不存在,而是鼓励你用淡定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它。”

 

 

我在乎每一个人,可是任何人喜不喜欢我,这与我没有什么关系。这两句话并不矛盾,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指的是你有没有给世界带来美好,你有没有用一个正直的、善良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

 

而这个“心”最后到底是变成分别心、是非心、执着心还是烦恼心,这些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你负责鼓励你的孩子,并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但孩子长得怎么样,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当这不关你的事时,你就会真的爱他了;当这不关你的事时,你就会真的发挥你的大爱了;当这不关你的事时,你就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你生出的“心”就不是痛苦心、烦恼心或执着心,它就是一个自在心了。

 

 

当这个世界统统与你无关时,你就可以把整个世界的事,都当作你的事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要你能够去奋斗,当你不是以成败、烦恼、对错、执着来让自己痛苦,你就拥有自在心了。

 

比如说,我在帮助很多癌症病人,夸张点说,病人能不能好,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不关我的事了,我就能够产生智慧、清明和最大的爱来协助他。要是与我相关,我就会起烦恼心、担心、痛苦心、成败心,我就不能发挥我所有的力量来帮助他了。

 

当事情与你有关时,你很可能把事情处理的很糟糕;当事情与你无关时,你反而会心中充满爱,保持着宽容与接纳的心态把事情处理得很圆满。视事物与自己无关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它是一种“应无所住”。在这里“住”是烦恼、担忧、责任、痛苦、分别与执着。当你的心不是这个执着心,它就是神通变化的心,它就是自在心、喜乐心。而自在心、喜乐心跟宇宙的能量相联结,从而产生神通变化。我们要一直在我们心的部分下功夫。

 

 

当你耳边都是外界的声音时,你要学会倾听你内心的声音。你应该先有自己的想法,再参照别人的意见。当你在乎他人看法的同时,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感受这条主导线,而非一味自我否定。

 

当你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时,你会与他人产生诸多对立。比如你会想:“别人为什么老是说我的坏话?”我们并不需要产生这样的对立。抓紧自我感受这条主导线,既在乎每个人的感受,又不迷失自己,渐渐地,你的心中就会产生淡定的力量,你的内心世界也将更加自在,你的生命就会慢慢走向一条更加快乐喜悦的道路。

作者|许添盛 

摘自|有声书《超越的力量》

文字整理|荔枝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