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1
问:为什么您要我们观察感受?
答:因为这正是佛陀要我们做的:对感受保持觉知。这是佛陀了不起的发现,在他之前没有人知道。与佛陀同时代、之前和之后的导师也都不明白,其实我们是对感受起反应。
佛陀说我们实际上不是对这些外在事物起反应。如果是的话,佛陀一定会说:
缘「六入」而有「爱」 salayatana paccaya tanha.
佛陀并没那么说。他说的是:
缘「六入」而有「六触」(入缘触) salayatana paccaya phassa;
缘「六触」而有「感受」(触缘受) phassa paccaya vedana;
缘「感受」而有「贪爱」(受缘爱) vedana paccaya tanha.
而不是说:缘「六入」而有「贪爱」
这是觉悟者的伟大发现。佛陀成为觉悟者是由于这伟大的发现。
从前很多人都说不要对「六入」( salayatana )产生反应,但他们并没有成佛。历史记载很多老师曾说要从渴望和厌恶、贪爱和瞋恨脱离出来,不要再产生贪( lobha )和瞋( dosa )。
佛陀则说,只要「痴」( moha )还在,贪与瞋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必需先消除「痴」。那什么是「痴」?痴就是无明( avijja ):不知道内在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贪和瞋真正的原因,这就是无明。
如何从无明中超脱出来?必需从问题的根源「感受」下手才能离苦。一但忽略了感受,就只是和外在的事物交战,「这是美的」、「这是不美的」。就只是在表层用功,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佛陀是因为发现缘起法( paticcasamuppada 因缘生灭的链接)而开悟的,这是空前的发现。缘起法中有三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是「行缘识」( sankhara paccaya vinnana 以「习性反应」为基,「意识」得以生起)。因为过去累积的业行( sankhara ),而有新的受生 ( 意识 patisandhi vinnana) 。
另一个是「有缘生」( bhava paccaya jati 以「有(成为某某)之惯性」为基,「生命」得以生起),从这一世到下一世。
第三个是「受缘爱」 (vedana paccaya tanha 以「感受」为基,「贪爱」生起 ) 。
我们无法改变「行缘识」,那已是既成事实。这就是「我」:身和心加上六个感官,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必需慎重地面对未来,「有缘生」,不断的「有」,不断的受生。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会降临。
所以,佛陀指出了这一条殊胜的道路:「活在当下」。你是此时此刻的主人,你也是未来的主人。
Atta hi attano natho, atta hi attano gati.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创造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能掌握当下,未来将一片光明。你无须担心。活在当下,不要对感受产生贪爱和厌恶。无明仍在,你就无法觉知感受,而不断地产生贪瞋的习性反应。
佛陀要我们对此时此刻的感受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不做习性反应。旧的习性会一直对感受产生贪爱和瞋恨的反应。也就是说,不断复制痛苦。旧的习性一向如此。
佛陀教我们这美妙的方法。对当下呈现的任何感受保持觉知。所谓的般若智能就是当下的实相-生灭、生灭、无常、无常。于是你有了了知,不再无明。因此,改变了轮回流转的路径。
在此之前,我们都走在轮回痛苦的道路上,因为不断地对感受产生习性反应、不断地产生贪瞋,生生世世不断地在受苦。现在改变了,我们知道如何保持平等心,无贪无瞋,我们开始改变方向。
感受就好比道路或铁轨的分叉口,从这里分出两条路来,一条路是导向痛苦的生起,另一条路是导向痛苦的止息,你自己可以做决定。佛陀不要我们盲目地接受他所说的话。他从来没要求任何人盲目地追随他。不要有盲目的信仰。你必需亲自体验这个实相,如果发现它是有益处的,才去接受它。然后,不只是接受,还要身体力行,走在正法的道路上。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任何宗派信仰的人来参加十日课程,都会有相同的体验。他们亲身体验这个真理-感受始终存在,对感受起习性反应,就会受苦;不起反应,保持平等心,就会快乐。
悉达多.乔达摩( Siddhattha Gotama )不满足于这种表层的净化,而是要心的彻底净化。因此必需从心的根层,最深处下手,而心的最深处永远和身体的感受联结。每当有感受,反应立即生起。因此,忽略感受,贪瞋就在不知不觉间不间断地繁衍。他非常清楚,心必须彻底完全的净化。佛陀的开示是如此明确:
诸恶莫作。
善心的定
善心的专注。
只有当你确定不伤害任何人时,此时心的专注才是正定。
佛陀说这还不够,还要:
sacittapariyodapanam 心必需完全得到净化。
"Pari" 的意思是「完全的」。只有从感受下手,整颗心才能得到完全的净化。否则,按照佛的说法,「随眠恼烦」依然存在,往昔所累积的无明烦恼会像沉睡的火山,随时爆发。
佛陀发现,藉由观察感受,这方法可以去除所有的随眠烦恼。他明示:「于乐受时去除贪爱」,意思就是指,每当有愉悦的感受,就是去除贪爱习性的最佳时机。旧的习性是每当有愉悦的感受,就一直产生贪爱、贪爱,只要贪毒还在,你就不断地繁衍贪爱。
同样地,佛陀说「于苦受时去除厌恶」。旧有的习性是对不愉悦的感受以厌恶反应之。当你学会保持平等心,不产生厌恶,瞋毒即得以消除。
本文來自 : 内观禅修 Vipassana
( 图文采编自网络 , 版权归属原作者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