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5-02

 

 

我们常说,生活要学会自在,要学会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么,当初我们是怎么学会在乎别人的看法的?当初有什么必要和理由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乎别人的看法有什么好处?我没有在制造对立,对立是从“在乎”变得“不在乎”。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当年你是怎么开始在乎的?

 

这是许医师的思维逻辑。因为如果你没有去处理当初你是怎么开始在乎的,你就会马上跳到不在乎,你一定是在拉扯。很多人的灵性修行,就是在拉扯、冲突、矛盾。比如,明明心要安,安不下来;明明要淡定,偏偏很混浊;明明要自在,就是睡不着觉,然后越来越睡不着,越来越不自在。

 

我们处理自在,要先处理“我到底是怎么学会在乎别人的看法的”。在乎别人的看法,之前曾经带给我多少好处?我们要做的是全盘的否定,还是弹性的修正?你不必在爱对方的时候,爱得要死,恨对方的时候,就想把他宰了。那也未免太戏剧化了吧?

 

 

关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要寻根探源。在乎别人的看法,有什么好处?

 

第一,“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能让自己不会变得过于主观。因为同一件事情,一定有别人知道而我不知道的部分。所以,在乎别人的看法,其实是一个收集很多不同意见的过程。

 

举个例子,如果你接到一通诈骗电话,诈骗集团常常有个手法,他要一直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话内容上,让你没有机会去问别人的意见。他要把你导入他跟你的两人世界:“我告诉你,你不要报警,你的孙女会有危险。”他会尽量拖住你,不要你去问。因为你去问另外一个人,对方回你一句:“会不会是诈骗电话?”这样你会马上醒悟过来。因为人在那个情境,没想过对方会诈骗你。

 

 

我之前有个个案,他是退休校长。每天跟他的孙子、儿子、媳妇宣导反诈骗。结果有一天,他竟然差点被诈骗。因为你跟别人说,和你真的接到电话,是不一样的。他连想都没想到,他会接到诈骗电话,他只是忙着教育别人不要被诈骗。后来是他的孩子提醒他:“爸爸,这个好像是你常常告诉我们要注意的——诈骗电话啊!”那个时候,他才突然醒悟过来。

 

所以,要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当然要。“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因为人都有盲点,别人随便的一句话,刚好点出来你这一二十年困扰和烦恼的地方。我们常常在主观里面,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看法,有时会非常有用。

 

 

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人际关系来看,从别人不同的角度,有时候别人不一定比我们聪明,别人的意见不一定怎么样,但是你可能因着这个意见,而产生另外一个意见。所以,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以从你周遭的人际互动里面,找到良师益友。良师益友给我们的意见,我们要慎重以待。我们要多从他的角度思考看看,说不定,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盲点。所以,在乎别人的想法是对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乎别人的想法,没有错。

 

但是,我们要预防的是过度在乎。完全不在乎别人是很危险的,假如所有的孩子都不在乎父母的看法,所有的学生都不在乎老师的看法,这样是行不通的。我想说的是,你有没有在乎过度?过度到因为别人去自杀,去跳楼,去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最后大家都痛苦。

 

 

第三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谓“旁观者清”,就是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我们没有那么高的焦虑,我们的脑袋比较正常。如果今天当事人是我,说不定我的头脑也会打结了。因为不干你的事,所以你头脑比较清楚。比如,我的学生,最近遇到一个买卖房子的纠纷,对方说要告他。我就说:“按照合约,你只做到该做的,对方要告,就让他告吧。告不成,你再告他诬告。”这就是旁观者清的意思。

 

有时候我们是当局者的时候,我们会焦虑、恐惧,把事情无限地放大,钻牛角尖。很多当事人觉得:“你不是我。”事实上,我就不是你啊,我没那么高的焦虑、没有那么大的情绪在里面。所以,我看事情没那么严重。

 

常常你自己身在局中,你会觉得是世界末日,你会觉得死定了,没有希望了。有时候当局者反而看不清,但旁边的人,因为没有陷入那么多的焦虑、恐惧和恐慌,他反而能以旁观者的角色,提供给我们一个好的意见。

作者|许添盛 

摘自|有声书《超越的力量》

文字整理|舒心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