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生气”就没有“生气”?

 

2017-07-31

 

 

 

[愤怒是为了得回爱的一种手段]

 

 

内在的期待与外在的现实之间常常会有落差,对心理而言,那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巨大失落感。这样的落差一开始虽然不至于形成癌症,可是慢慢累积之后,却会使人逐渐变得没有脾气。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再也表达不出来,进入槁木死灰的状态,觉得再怎么说也是枉然时,它会出现无力感;而无力感觉与疲倦感,常是癌症早期的症兆。

 

与其说无力感与疲惫感是癌症造成的,我宁可说: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无力感与疲倦感,逐渐形成了生理上的癌症,而非其反面。

 

为什么一个人会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主因是怕起冲突。

 

有些癌症病友相当敏感,他会觉察到别人的情绪和内心状态,但由于不希望和人起任何冲突,而他认为冲突、争吵只会闹得不愉快,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因而觉得: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费唇舌?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有负面情绪没有表达出来,又无力自行化解,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研究发现,得癌症的人多属于C型人格,也就是比较压抑的型的人格。

 

这类型的人觉得:如果我表达自己的意见,只为自己的生命奋斗,是行不通的,别人不会同意的。他们认为: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换来的只有冲突,所以宁愿把内心的感觉压抑下来,但他们的内心是不快乐的。

 

有人认为愤怒是很不好的情绪;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

 

一个人为什么会愤怒?因为他有期待。

 

事实上,愤怒的原始目的是要对现状提出抗议,使外在情境能够符合内心的期待。他的本意是:我希望人生能够符合我的期待,当内在的期待跟外在的现实有落差,或是期待落空时,我们就会愤怒。

 

愤怒是一种能量,是为了要让我们产生行动去跟别人沟通,表达我们的不满,并且表示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如果一个人明明对现状不满,可是压抑了下来,就会开始变得沮丧、忧郁而感到无能为力。生命中一两件小事无能为力,或许没有关系,因为还有其他的活路,还有可以奋斗的领域;可是,如果生命中最主要的生活区域都令人感到无力、沮丧,并觉得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那么活下去还有意义吗?

 

 

当一个人对未来感到绝望的时候,其实正好给了癌症生存的温床!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看待愤怒情绪,并且善用愤怒的能量。

 

我们应如何借由愤怒的能量而采取既符合现实、又能有效沟通以及改变现状的方式呢?心有不满,是因为我们希望采取平和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让生活过得更好,这是愤怒的原始目的。

 

愤怒和暴力是不一样的。暴力是对改革的无望而产生的反击,它会带来破坏;而愤怒是为了现状的改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没有办法善用愤怒,它就有可能会变成暴力,而暴力是我们不乐见的。如果因为厌恶暴力,而把我们的不满、愤怒都吞进肚子里的话,会变得无力、沮丧、忧郁,对生命就不再有期待,也不想努力去改变什么。

 

当一个小孩对父母说出我恨你的时候,他真正要表达的是:我这么爱你,如果你也爱我,为什么你要这么对我?

 

因此,我们可以说:愤怒是为了得回爱的一种手段。如果对一个人没有期待,就不会有愤怒。可惜的是,我们通常只表达了愤怒,却没有表达期待以及对爱的渴望。这是很容易忽略的一点。

 

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以至人们甚至不敢再有期望。可是,一个没有期望、没有希望的人生,怎么走得下去呢?如果我们不能善用情绪和外界或他人沟通,那么就会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能为力。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气的情绪都不敢表达,那他会过得愉快吗?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人极力地主张自己的意见,拼命的想主宰别人,而我们又不想成为那种人,所以不妨采取妥协之道,那就是: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我们的主张,不贬低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情绪,却不伤害别人,自发性地做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现有的教育制度常让我们对自己缺乏自信。我想可能的原因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常鼓励去模仿、学习并且服从,很少被鼓励去表达自我、对自己有信心,导致自信及自我肯定的态度在无形中被剥夺了。

 

很多关于癌症患者家庭背景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家庭常常不容许他们表达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思想及情绪。只要一开口就被否定,只要表达自我就被责备,这种小孩长大后,在情绪的抒发和表达上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并非来自骄傲、看不起别人,或借由胜过别人而得到表象的自信;自信是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信心。

 

摘自许添盛医师 《绝处逢生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