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ner explorer 新人类扬升意识

2020-07-29

 

 

Y Yachak   S Students

 

 

S从本来只有后天意识,到逐渐开始找到先天意识,或者意识到有一个先天意识,但是一开始肯定会跟后天意识有分裂,对于刚刚接触到它肯定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对吧?比如说分裂感,因为不熟悉先天意识,就倾向于扔掉后天意识更多的关注所谓的“无”。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情,然后觉得自己很无知。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想办法圆融这两种意识?还是说后来就彻底只有先天意识?

 

Y作为后天意识的堡垒,我们的头脑不是要抛弃的一个东西,它是我们的一个工具。我们要交流、我们要思考,或在处理这些跟世俗社会相关的、跟物质层面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头脑的。我们真正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是处在精神领域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它过度参与。比如说我们在在处理我们内在的精神问题,在处理一些情绪,或者理解一些灵性的智慧、灵性的道理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它少参与,尽可能用我们的先天意识,就是那种内在的直觉智慧去了悟。为什么?因为一旦头脑介入到你的情绪,它会制造分裂。因为我们知道情绪都是靠感知、感受来了解自己,但是一旦头脑介入进来,它就说这个、那个是什么情绪,当它对情绪有个评判、有个定义的时候,它其实就产生了某种分裂。因为头脑它是根据概念来划分事物,当概念表达的是这种情绪是不好的,它本身就处在一种评判当中。头脑对这种情绪的评判就进一步影响到你的心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直接去看这个的情绪,而不给它下一个定义呢?这样的话我们就对情绪没有任何一种评判,我们就可以接受,接受的时候其实就在理解和转化这个情绪。一旦我们去描述这个情绪,用头脑的方式去解释这个情绪的时候,就会有冲突。你把它解释为一种消极的不好的情绪,就会想去抗拒它,因为它想把这个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在这“抗拒”和“想要变成”的整个过程里面,它一定是有冲突、有矛盾的,一定会非常挣扎。

 

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种先天意识而去生活的话,我们就应该像什么?就像一个很天真的小孩子,或者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任何事物都不带有一种是非分别。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不会去分别好与坏,他分别不了,但是他能够感知,你不能说小孩没有“智慧”,他虽然不能从一个人的言行或者外表分别这个人是好人坏人,但是他内在可以感受到传递过来的内在的信息。我们的先天的意识里面也有这种智慧,我们就去感知,但我们不需要去评判,因为一旦评判,我们就把事物分裂了,事物变成了两种极性的对立状态,而它可能蕴含的诸多可能意义就失去了。也许没有确定的答案和结论对头脑而言是不适应的,但是在精神领域、在灵性世界又有什么是绝对的答案呢?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真相是:是非和对错在形而下的物质世界看似非常确定,却都是主观的。在形而上看似一切都似是而非,但却有真正的内在律则,这个律则才是真正的“是非”。比如因果,不管一个人相信不相信它都普适物质世界和灵性层面,处于灵性层面较高的人同样受制于因果律则。所有主观的“是非”都必然要和真正的“是非”校准,它才有存在的理由,而我们的先天意识知道这一点。

 

所以如果你感觉到你有一些不稳定的状况,或者你又回到一种旧有的头脑状态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去评判。因为当你评判的时候,其实你也是在用你的头脑去评判另一个头脑,头脑的本质就是分裂,它总是试图从真相、整体中分离孤立出来,因为那样是它可以把握和确定的。这时候其实我们仅仅需要看到我已经掉入头脑的陷阱,当我看到了(它的分离和孤立行动),这是第一念。第一念我知道这个是头脑,头脑的本质和行为。第二念既然我知道它是头脑,那我就放下它,我不再进入头脑的模式里面,最怕就是你发现你掉进头脑的模式,你又进入头脑模式去跟它进行抗争。你就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里面其实有个“陷阱”,我们发现头脑在走错路的时候,我们不要再进去了,我们直接退出就可以。这样我们就回到我们的保持中立的意识状态。在中立里面,假如在我们在头脑陷落的时候,确实引起了我们某些情绪,我们第一步先从头脑的状态退出来,保持中立,我们不再进一步的思考,推理,因为思考和推理就是头脑的评判和分别过程。退出来以后我先把这个情绪的后续影响,情绪能量先调整好,当你情绪能量调整好你再回头去看,刚才你为什么会掉进头脑?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你才会充分地了解头脑,或者说你从这里学到了经验,你要先有个退的过程,再去了解它。

 

S退的一刹那是带着一些情绪退出来的吗?比如说我跟自己说,我知道现在我头脑在运作,但是我情绪上可能是愤怒的,然后我也带着愤怒退出来,我还是先把对方打了再退出来。因为打了我就没有愤怒了,然后我再退。

 

Y假如你真的看到了,头脑和情绪化,你就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就是因为你没有完全地看到它,你才会想把这个愤怒表达出来。假如你看到的话,其实在看的那一刻,其实你就在无形中把它控制住,能量被你控制住,它不再扩大,就冻结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它会有一个停顿,这个停顿其实就是把情绪能量或者把头脑冲动控制住,然后在控制住的情况下,我们再慢慢地把它释放掉,要再回到我们的本来的中立的态度,再去看整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然后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所以一定会有个控制。那你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控制住呢?其实就是训练出来的。如果你从来没有训练过这种定力,你是非常冲动的,情绪的力量甚至是超过理性的,你的情绪一来根本就控制不了。当我们训练过了,我们有这个定力的话,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它就会同时发生作用,可以在任何情境之下有个自我的控制。所以为什么要实修?实修就是要学会去自我控制,要懂得控制,这是你的命运,要自我控制。如果你不能控制,你就被命运控制。

 

S觉察中会不会带着一种理解,因为我会发现有一些事情它再一次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引不起你的情绪了,和以前不一样。

 

Y对,其实我们就是要在觉察当中就是要生发出一种智慧,我们很深地去看这个,其实就是洞察,洞察它内在的原理,它的整个真相,所以觉察里面一定是有智慧的,一定有理解的。不是单纯地看,是有理解的,如果你是真的在觉察状态,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其实你内在已经有一个理解了。当然,理解了并不代表你就完全释放了你头脑的惯性作用,在智慧层面也就是你的先天意识,你有一个无限使用和挖掘的宝藏。你如何去深入它、如何不断和它沟通取决于你的个人意愿和方式,但是首先你需要先放下那些不再适用的后天经验。

 

S比如说我的学生惹我生气了,我想发火的时候,然后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了,察觉到自己的愤怒,然后我就会想拉一下,拉一下之后就会没那么愤怒,然后就会开始想为什么要生气,然后就会感觉其实是自己的一种想掌控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这样想之后,突然间觉得没那么气了。这种变化是观的力量增强了,还是说我把自己说服了?

 

Y:都有。你可能也是在观,但是我们的头脑也会去说服自己,来寻找一个更好的理由,更好的信念。其实我们的观会更强调的是什么?更强调的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看到那个东西,因为我们不在当下看到那个东西的话,当我们离开了当下以后,当头脑经验进来之后,我们已经变得主观,不再是客观的东西。所以说后面头脑的分析其实就已经是主观了,当然主观没有害处,但是它本质上已经是主观了。只有在当下那一念,我们看到那个东西,了解了它,因为我们能够放下一个东西,能理解一个东西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等你了解它了,你放下了,其实那一刻你就无法升起第二个念头,你不需要过去的头脑经验。

 

S会不会我这样子次数多了以后,就是我一察觉到它,我就会立即不生气,就是这样子处理的。

 

Y如果你敏锐以后,你更熟练以后,在这个情绪还没有起来之前,仅仅是酝酿状态你就能看到。

 

S对,我知道是因为学生的一些行为引发的愤怒,后来当我看到学生有一些行为的时候,我就会开始意识到可能这个会引发我的愤怒,可能那就会好一点。这是分析还是?其实因为有时候分不太清,觉察和大脑的分析的区别。

 

Y其实在觉察里面已经包含了一种非常快速的大脑运作,快到你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大脑和宇宙的维度对应也有十一维,在头脑的推理过程其实已经很慢了,我们的觉察里面其实是非常快的一个运作,这个运作是非常整体性的,它是一个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维度,在综合计算这个结果,它是这样的。

 

S:那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吗?比如说我处理次数多了,我就可能已经形成这种反应了,我一看到它我立马就觉察到。

 

Y你在这种行为当中有没有受到影响,或者有没有带给你阴影?就是你在这个行为当中,你认为的条件反射有没有一种内在的害怕,如果还有一些害怕恐惧的因素,那就是条件反射。你遇到这种情况,你有条件反射,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我们说的觉察它,不仅仅是觉察,还要看到你的情绪是如何被激起的,如何爆发的,我们还要觉察什么?觉察它带给你的影响的时间过程,我们觉察其实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不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恢复到一个正常状态,一个平衡状态。如果你没有以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最快地时间内恢复,就会有阴影。比如说你上课你跟小孩在一起,你有情绪,但是你没有时间处理,你在那一刻你的观察力变弱,你被情绪掌控,然后你说等我上完课以后我再处理它,其实阴影已经携带在你身上了。也许你说等我有时间再处理,但是当你有时间去处理它的时候,你已经主观了,因为你已经开始用头脑的经验去解释这个行为,所以说当下里面你没有完全看到和处理完成,它一定会有影子,有影子以后你就用你的头脑的智力去解释它,你已经处于主观。主观的东西可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是相对的,它不是绝对的智慧层面在判断,这是个人的判断。

 

观的意思是让我们内在本有的那个先天觉性,智慧出来,在当下呈现出来,在遇到事情,在某个特定的情境里面让它出来,它出来以后会帮你处理任何事情,这样的话我们就不需用个人的头脑参与进去,让它来处理。你会发现内在的智慧去处理,会看得更清楚,而且它不会有影子。有影子的话,将来你一定会有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久了就变成一种个人的习惯,个人的习气,这就很难改,就算你知道我有这个习气,还是改不了,因为已经根深蒂固了。就是由过去的某个影子不断的积累,变成了一个无意识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处理很轻松,有些东西处理特别难,处理难是因为这个印象它累积得太深,很难改。这样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一次次地去处理,直到它永远消失为止。如果没有处理完,将来一定会再回来的。它有个时间的循环,我们人生经历的所有的阶段,它会循环。我们的生命的业力,它每过八九年要回返一次,所以你会发现你的处理的事情可能跟八年前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样,或者说你发现你在承受的东西可能就是八年前别人带给你的东西,或者你施给别人的东西。

 

S根据您刚才说的这个,如果当一个事儿,它第二次出现在你脑海里,你到底是完全不去让脑子参与,因为它毕竟是个二次分析,不如留到同样的事情再发生在当下解决,还是说去挖掘一下为什么同样的思绪会飘进来?

 

Y其实如果它不是一个在现实中呈现的一个情境的话,它只是在脑子里面出现的东西,其实你要观的东西就不同。你要观的是你的意识里面这个东西跟你的记忆还有没有纠缠,所谓的纠缠是什么?你没有爱憎的时候就没有纠缠,或者你没有对它有恐惧的时候,也没有羞愧的时候,就等于说也许按照业力法则,它确实要出现在你的生活体验当中,但是因为你内在已经对它已经解脱了,已经看穿它了,不再纠缠了,所以它只是在你头脑中放了一次电影。但是如果当它放电影的时候,你感觉我好后悔,我觉得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其实就是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在观的里面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时候我们去观察这个事情的始末,观察它的根源。有时候我们观的是这个东西代表什么?它在我的脑海里面呈现,它代表什么?重要的还是无关紧要的。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辨识。如果它是无关紧要,就根本不用去思考。因为你一思考,你可能又会加深它对你的影响,你就会制造另外一个影子出来,那一个影子就会制造两个、三个影子,你就会被它绑住。所以如果是不重要的,就不用去思考,让它自然流走,或者我看到这些都是业力因果,其实都是无常,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其实你就解脱了,就从因果关系里解脱,因为你发现因果其实也是无常的,也是空性的,你就不需要去纠正什么事情。

 

因为当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它已经结束,但我们看到的现象它是一个连贯的连续体,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它是持续的,其实是个假象,其实是我们感官的一个假象。我看到这个房子可以住50年,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它其实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老化,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呈现,我们念头也是这样,当第一念出来的时候,它已经结束,当第二念出来的时候,它跟第一念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因为你认为我在思考同一个事情,第一念和第二念它是连续的,其实从根本上的观察来说,从一个生灭的现象来说,当一个东西升起的时候它就灭了,因为间隔是非常短,这个生命现象,我们看到外物也好,我们的信念也好,它的生命现象非常快速,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个连续体,是一个思想的流动,但如果我们的观察力更深,或者我们把念拉开,我发现没有关系,所以因果它的因呈现的时候,它的果已经出现了,它就结束了。所以当我们去经历这些因果,当它发生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好比说你曾经得罪了某些人,但是在他们抨击你的那一刻,你的业力已经结束,但是如果你又去抨击回去,这个新业就变成你的了。本来是他的,你的反击让你承受他的业。这就是没有智慧。本来你的业已经被他消除,因为你原来有个业力,他抨击你,他等于帮你消除了那个业力,但你认为是他带给你的,你去反击他,你又背上他的一个业力,所以业力是会交换的。所以我们必须小心,要善于去观察,很多东西开始就结束,没有连续的。我们后续对它的所有的思考,所有的评判都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话,它就可有可无,但也许是对的,也许是不对的。但它一定会有影响,会有影子,影响较深的我们称之为业力。

 

我们真正要把握我们的本来智慧,回到我们的观,站在人的先天智慧角度去看世间的万事万物,看世间的起起落落,看内心的一切生灭,那我们就处在中道,就远离生灭,远离垢净、远离断常、远离来去。处在中道你永远都不会受伤害,如果你不处在中道,一切的立场和观点都可以伤害到你。

 

【全線閱讀】 yacha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