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09-29

 

一个人越在乎别人的眼光,越无法在乎自己的感觉。你越在乎别人的眼光、社会的眼光、权威的眼光、父母的眼光,你就越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感觉。

 

当你越没有办法回到自己的感觉,你就会离开你的本心越来越遥远。本心就是内在的神性跟佛性。本心代表爱、智慧、慈悲、创造力、喜悦和神通。你就会离开这些东西越来越遥远,然后你慢慢地就找不到你的内在,然后开始就会引发很多人生的身心痛苦。

 

所以,你要问自己:“我是否从小到大真的很容易在乎别人的眼光?”我不是说你完全不在乎,每天脱光衣服在外面走。我要讲的是“本”和“末”,本末不能倒置。

  

没有人活着会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重点是,如果你都是几乎只在乎人家的眼光,比如你常常在乎老板怎么看、邻居怎么看、社会怎么看、娘家怎么看、公公婆婆怎么看……你就会越来越活在外在的标准。

 

你不会同时在外面又在里面,因为你的本心跑掉了。你开始去符合社会的标准了,你没有回到你的感觉。所以我常常要同学回去反思:“我活了一辈子,当我都是活给别人看,最后我会快乐么?”

 

这是本末问题,不是绝不绝对的问题。比如,孩子为什么会过动症?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会容易分心?甚至很多孩子为什么遇到挫折失败容易放弃?一个孩子本来念书念得很好,后来有一天,到了上了国中,上了高中,书突然念不好了,功课往下跌,再也爬不起来。很简单,因为他过去功课好是为了父母和老师而念,最后让父母跟老师高兴。如果这个孩子当年是为了父母和老师而念书,当他遇到挫折难关,他会不会想尽办法去突破?还是他很容易放弃?

 

 

简单来讲,你叫你的孩子去做一件事,他心不甘情不愿去做的话,他就可能稀里糊涂做。他本来就不想做,然后做的过程遇到困难,他会马上跟你说:“没办法!”可是如果他是为了自己而做呢?

 

当你是为了别人而做,你其实是抱着应付的态度,那不是打从你的内心,所以你会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分心。

 

我们再来探讨每个人的自我,每个人常常问自己三句话:

1.我有没有被我的自我骗了?

2.我有没有被我的想法骗了?

3.我有没有被我的情绪骗了?

 

从小到大,是谁让我们开始失去自我?从小到大,我们失去自我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答案是父母!如果父母没有具有身心灵的概念,如果教育者、老师没有具有身心灵的概念,那么所有的父母、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填鸭式”教育,只是让孩子失去自我。

 

所以,当我把身心灵的观念带给大家,其实我不责怪老师跟父母。因为老师跟父母最终要教育的功能是,让孩子表现符合社会期待,符合社会模范生、好的标准。这句话没有错,因为我在讲本末的问题。可是当所有的教育者,父母,老师要求孩子表现好、功课好、有礼貌、符合社会期待,是了解孩子、顺着孩子的本性?还是其实是把孩子本来的自己压下去?

  

许医师这里要讲的关键是:所有的教育包括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和要求。每个人都来问自己:“当年你父母亲在教育你的时候,他们以什么为主?是以让你们符合父母亲、社会、老师的期待为主吗?还是父母亲跟老师对你们的教育是以让你们做你们自己,让你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引导你跟随内心的声音为主?”

 

如果你们是前者,那么许医师建议你,请把本末颠倒过来。因为如果老师和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们从小到大,让你们失去自我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亲。因为他们主要希望你符合社会和父母的期待,他们主要希望你符合老师的期望和学校的标准。一旦你从小到大被教育的过程是以这个为主,你们就开始失去自我了。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亲子关系、所有的教育,是以让孩子以失去自我为主,远比认识自我要多。说实话,到你们渐渐长大,你们有可能是好孩子,有可能是在社会混得好或者不好,可是你们大多数的人是失去真实的自我了。当你一路都只是听从社会标准,你什么时候或者哪一天是回来听你的心了呢?

 

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亲告诉我们,要去找能去赚钱的行业,要去从事有面子的工作,要符合爸爸妈妈的期待。可是,许医师问你:“你从小到大有被引导要听内心的声音么?”

 

我在讲“本末”,我不是在讲“听从内心的声音,外面都不管”。从小到大,我们有被引导听从内心的么?如果从来没有,当你活了一辈子,你过去所有的努力,假设都不是发自内心,都只是让爸爸妈妈有面子,让自己有面子,然后符合社会的眼光,人家说你很棒,比如,你是一个博士,你是一个律师,你是一个医生,你是一个工程师……可是,它都不是你打从内心想做的,那么,最后要么你会生病,要么会发生一件事让你会失去一切。幸运一点的话,你开始接触到身心灵观念,开始发现:“原来我的内心其实有自己的声音,原来当我真的学习听从内心的声音,我可以学习做我自己,我可以学习开始做我想做的事。”

 

我要先强调“以这个为主,不是完全不顾社会的眼光”,你开始发现,你要开始以做自己为主,做你想做的事为主!再兼顾着考虑社会的眼光、父母的期待、师长权威的标准,以那个为末(或为辅)。为什么要强调本末?本跟末发生冲突,当然以本为主。

 

请问你们当年对你的孩子,是鼓励还是让他做自己?你是鼓励孩子做自己?还是你是告诉孩子喜欢什么不重要,面子最重要,兴趣不重要现实最重要,告诉孩子不要听内心的声音?

 

如果没有学习身心灵,没有自觉能力的父母,永远不是好父母!没有赛斯哲学思想的父母,没有身心灵概念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父母好老师,因为本末分不清楚,往往从小到大第一个让孩子失去自我的就是父母。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演讲《创造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关系》

文字整理|乐彩儿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