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05-25

 

人要先感觉被爱,然后才能被要求!

 

分享一下我辅导小朋友心得:小朋友一定要先感觉自己是被爱的,有一个关键人物——爸爸或妈妈。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爱的、是被关心的,因而和大人产生一种情感联结。所以,你才可以叫他去写功课、去上学念书。

 

人都是先感觉到被爱、被关心、被注意,然后人才可以被要求。小朋友都要念书写功课,但没有人天生喜欢念书,小朋友天生都喜欢玩,没有人爱写功课。小孩子因为旁边有一个爱他的爸爸或妈妈,所以才爱写功课、才爱去上学念书。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离婚了,爸爸外出工作,妈妈离家出走,小孩子不肯上学了,不写功课了,就是因为没有人爱他、关心他。

 

所以,孩子之所以愿意上学、写功课、朝向学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被爱、被关心的。

 

我在做治疗的时候,常有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有一群小朋友在那边玩,玩到后来在那边吵架、打架,最后所有的家长出面了,每个家长过去有的抓头发,有的拎耳朵,被拉走。小朋友们都被带回家“修理”,只有一个小朋友在那边没有人管他,因为父母根本不在。

 

请问:你能体会到那种空虚与孤单吗?所有的孩子都有人管,就这个孩子没有人管他,也没有人骂他,也没有人抓他耳朵回家,这是多么大的空虚与孤单!

 

所以,如果你小时候被打、被骂,最起码你是有主人的,你不是在流浪。最孤独的是你做了坏事没有人出来指责你。父母为什么指责你?因为你是他的孩子,他拎着你耳朵回家。所有的孩子都在一起耍闹,最后只剩一个孩子最孤独。这样,他为什么要学好?他为什么要努力?他为什么要认真?既然没有人爱他、没有人关心他,那上学干什么?写功课干什么?人之所以想要学习、想要奋斗、想要朝向正向的方向,都是因为他心感觉到被爱、被关心、被支持。

 

如果一个人不是先感觉到被爱、被关心、被支持,你怎么骂他、批判他都没有用,他只有更大的反弹。所谓教育,一定是这个孩子先感觉到被爱、被关心,这样你说的话他才听得进去,才愿意听,你对他的批判、批评,他才会接受。

 

很遗憾的是,有些人没办法听批判的话,他没有办法被批评和指责,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被爱被关心的,他从来不觉得这对他的批判跟指责其事背后是一份爱和关心。他会想:“你都不爱我了,你来批评我干什么?”

 

每个人在心里面是多么希望先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支持的。当你不觉得自己被爱、被支持,别人骂你,你只是觉得对方讨厌你、不喜欢你。而且,你会觉得对方根本没资格骂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常常会觉得内心是很孤单的,甚至,他没有办法接受别人对他的指责。

 

一个人为什么愿意吃苦,愿意上学念书?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感觉到被爱、被关心。同样的,你怎样让人感觉到对方是被爱、被关心的,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我在做个案教学的时候,有些实习心理师吓一跳:“怎么许医师在做个案的时候是这么的强大?”有时候看起来我在骂个案,看起来说话声音很大,看起来在凶他。实习心理师瞪大眼睛:“心理学不是要支持吗?不是要温暖吗?许医师怎么这么凶?”

 

其实很简单,我很清楚,个案也很清楚,能很直接的感受到许医师对他的爱和关心。而当我发自内心的对他的爱和关心,当个案打从内心也知道我对他的爱跟关心的时候,我要明白地告诉他:“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就死路一条了。你都已经有自杀的意念了,都快要无路可走了,为什么还不改变你的信念呢?心态为什么还不调整?”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所谓成功的心理治疗,光深层同理是不够的,不是同理完了就结束了。同理一个人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情绪层面的同理——“是的,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能知道你的痛苦”。但这只是一种同理而已。另一种同理是在教科书上没有学到过的:同理个案的思考——在理解的层次上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我能去感受你的内在是怎么思考的,我能去同理你内在的思维方式,我能去让你觉得你的内心世界是被了解的,而不是只是感受被同理,感受只是一部分。当一个个案内心世界是被了解的、被同理的,他的心会打开,当他的心打开了,你就能真正的帮助他了。

 

所以,在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个案的内心世界觉得自己是被同理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不打开的,我们没有办法觉得自己被人家理解。我们都是在孤独的内心世界当中。所以了解感受其实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内心世界。

 

为什么我在治疗的领域里面乐在其中,不断前进?我在帮助个案的历程中,自己也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很多个案的确得到很大的帮助。为什么呢?很简单,我会去试着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内心世界的思维方式,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接纳他所排斥自己人性的黑暗面。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被了解的、被接纳的,这个时候你对他的赞美、批判都是在帮助他往一个正向的方向。这时候你的赞美和批判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了。要让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一个很正向的能量的支持,而不是表面功夫。比如,当一个人不断地赞美你,就表明他有求于你;不断地批评你是因为他有病,他觉得自己不够好,只会批评人。因为他批评的背后可能是羡慕、妒忌、恨,他唯有批评你才觉得自己还不赖,是他自己不平衡。所以,你被批评,也不必让自己感觉受伤。

 

所以,在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用一种赞美的方式去真的同理他的内在,而不是表面的浮浅的一种赞美。甚至如果你要对他提出一种所谓的“面对”,他也能够接受,因为他感受到你的真诚,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

 

一定是一个人先感觉到被爱、被关心,他才能同时接受你对他的批评、意见。这样,整个治疗及人际关系才会往正向发展。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演讲《赞美与批判》

 文字整理|张慧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