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1
问( 2 ):阿弥陀佛、药师佛在其他宗教里有化身,不空成就佛和宝生佛在其他宗教有化身吗?
答:净土宗的阿弥陀佛是梵文的译音,在梵文里类似于阿弥达。阿弥达在梵文中有好几个含义,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无量光,无量光类似于阿弥陀佛的法身现象。第二个是无量寿(无量庄严),无量寿类似于阿弥陀佛报身佛的含义。阿弥陀佛(阿弥达)这个词,相当于佛的一个化身名词,这个词早在古埃及的时候就有被提到过。古埃及那个时代并没有佛教,但这个词被提到过。你可以认为这些神圣源头的名词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当中都被提到过。曾经有人在南美洲的岛屿上,发现一个土著文明的石雕里,居然有《六字大明咒》。这个石雕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他们确实会念《六字大明咒》,发音也差不多。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佛教,因为这个文明的历史比短短的 2500 年的历史要长很多。这些源头的力量,很显然超越了宗教,它们在更古老的时代、更古老的时期就已经有了。
我讲一些东西,也许你会觉得匪夷所思,你可以把它当成神话来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的弥勒。弥勒这个词在梵文当中是 Maitreya ,我们翻译成汉语叫弥勒。在佛教的经典当中,弥勒是佛陀的一个弟子,他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一个门徒。他不像佛陀的其他弟子拼命修定要断贪嗔痴,证到二果、三果、四果,到四果阿罗汉时,所有的烦恼断尽。而唯独弥勒,他既不修禅定,又不断烦恼。
有一天,佛陀当着所有弟子的面向弥勒授记,说他在未来将是接佛位的人,是第二个成佛的人,这些弟子们大为惊讶。因为在其他阿罗汉的眼中,这个人是连禅定都不去认真修的人,更别说断烦恼了,好像这个人没有特别深的境界,怎么会在未来继承佛位成为释迦牟尼佛,接下来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成为另外一个佛?大家非常惊讶。而佛陀提到,弥勒这一生不是你们看到的样子,他在久远劫以前,早就在这条道路上了。他走的不是小乘的路,走的是大乘的道路——菩萨道。对于小乘罗汉来说,他们非常着急在一世、两世乃至七世里面,迅速断除个人的烦恼,想要迅速的融入永恒当中。而对于一个菩萨道的人来说,他不着急断除个人的烦恼。《华严经》里讲,那些菩萨人为的拖延自己断烦恼的时间,非但不着急断还要人为的拖着不断,他们故意的留有“余惑”,给自己留下一点没有断干净的地方。留下一点没有断干净的地方意味着他们还会回来。如果彻底的像阿罗汉一样断干净了,不受后有,那就没办法再回来了。这个世界,一旦你没有缺点了,将无法转世,来的人都有缺点,必须有缺点。所以,在佛经里提到菩萨有意的留有余惑,留那么一点点小尾巴,不着急断,成心留着这个小尾巴,他好一次次地再来,而弥勒就是这样的。表面上他并不修禅定,也不断烦恼。但旷世以来,也就是很多很多世以来,他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他接触的人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
据说梁武帝时候的傅大士,就是弥勒的一个化身。大家熟知的,布袋和尚——胖胖的,寺院庙门口坐的那个布袋和尚,他也是弥勒亲自的显现。据说布袋和尚圆寂的时候说: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意思是弥勒有化身百千亿,一天到晚都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世人认不出他而已。弥勒就是这样一个留惑润生的人,他留有一定的惑,然后反复地回来。因为他必须遵循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一旦完美了,就不能回来了。所以,他必须保留一定的缺点,保留一定的惑,以使他能够再回来。对于他个人来说,是否实现完美已经不重要了,他更加珍视回来的机会。这与我们常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往生西方净土,永远不要再回来。这个世界这么苦,这个世界充满了烦恼: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工作、奋斗、养活一家人等等,都好象那么的辛苦,整个一生充满了数不尽的烦恼。而弥勒,却不得舍走,他每一次回来都跟你结下很深的因缘。美赫巴巴曾经说过,他每过七百年,至少七百年,会回来一次。而他的这一生,办过许多次大型的达善活动(达善就是面见圣人的意思)。他的达善活动与我们西藏的不同,西藏的达善叫摩顶,就是上师的手放在你的头上。你如果看过美赫巴巴的传记片,会了解他在达善活动上拥抱每一个人,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晚上九十点钟。他一天时间要连续不停的拥抱上万人,那是个巨大的体力劳动,到后来浑身都湿透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用意其实和弥勒完全一样。他为了以身体接触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人,那些跟他拥抱过的人,那一瞬间,注定会种下与他连接的种子:他,不舍得你。所以,他必须回来。如果他不回来,你根本没法接触到他、没法看到他、没法听到他、没法碰触到他。即使一个如此微小的因缘,你只是看到他、听到他,或者象美赫巴巴那样你拥抱过他,这么微小的因缘,也会注定在某一天开花结果成熟;注定在某一天,你一定会再次回到他那儿,一定会在他的手心里面完全开出花来——最终地彻悟、最终地成道。因为你在久远以前,与他拥抱过,这粒种子会一直在。这些也许会因为转世、各种业力,被你的灵魂遗忘,但这粒种子在美赫巴巴的心里却永远不会遗忘。即使你忘了,他也不会忘记。所以你有没有忘记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而另一端,作为一个成道者,一个大师,一个象弥勒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
他的记忆如此清晰,一个象弥勒这样的人,他能清晰地回忆起在迦叶佛的时候,曾经和释迦牟尼是师兄弟,当年与释迦牟尼一起在迦叶佛的佛像前顶礼、礼拜。他和释迦牟尼的因缘,是从那一刻种下的,现在他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从那一刻开始的。他们一起礼拜一起发愿,从那一刻开始,在迦叶佛面前发愿要一起修行。而据说后来,释迦牟尼每一次转世都选择以苦行的方式前进,所以佛陀前进的速度比较快,非常快。而弥勒他历代以智慧为向导,以后的转世每一次都是以智能为向导,他不是以苦行为方向。所以,他并不那么着急修禅定、断烦恼,他与释迦牟尼不一样。释迦牟尼一旦以苦行为前提,意味着他非常愿意在自己身上下刀子、下功夫,他个人的前进速度就显得会比较快。所以,佛陀先于弥勒成佛,尽管他们初发心是同一时间。虽然佛陀先于弥勒成佛,但他成佛的世界却是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充满局限、充满苦难的世界。佛陀在这个世界成佛,这与他历代以来苦行的形象匹配。当然这并不是说,苦行会让你未来成佛的净土是一个象娑婆世界的这样的环境,并不是。而是他历代以来以戒律为先导,他更多地倾向于苦行的那一面,禅定的那一面,以定为先导。所以,佛陀定力非常深,在他成佛以前就证到了非想非非想定,他的定力非常的深——来自前世。而弥勒不一样,弥勒多生以来是以智慧为先导,他不那么着急于修定,不那么着急于修禅定断烦恼。你知道一个人一旦以慧为先导,他的世界就变得丰富了。因为智慧像一个孩子,所以智慧化身的文殊,叫文殊童子,他是一个孩子。一旦以智能为先导,你就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天真浪漫,他不太会闭上眼睛坐在那儿打坐禅定,他更倾向于体验万紫千红的世界,他更倾向于体验千千万万种奇妙的东西,这是以智能为先导的人。
印度有一个以智能为先导的人,克里希那( Krishna )。他在了悟以后很不满足,他觉得难道这就是了悟吗?难道这就是空性吗?如果空性是这样,他觉得还不那么过瘾,很不过瘾。据说经典里提到,克里希那在了悟以后,重新开始尝试上百种上千种别的方法:香味的方法、音乐的方法、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方法,他尝遍了所有能够学习的各种奇怪的方法,然后他从每一条道路、每一种方法,最后都达到了空性。因为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不甘心。他一定要尝尝别的道路是什么滋味,所以他几乎尝了每一条道路。所以你看,在印度教里面,克里希那是个吹笛子的少年,他从来没有衰老过,从来没有苍老过。当然真实的历史里面他一定会苍老,但在雕塑上面,他永远是一个吹笛子的少年,一辈子都是孩子,吹着笛子。他并不是像释迦牟尼佛那样,闭眼手结定印,坐在那儿禅定。没有。克里希那是一直吹笛子的。据说有一次,克里希那觉得做一个男人成道不过瘾,他要做一个女人来成道,然后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冥想自己是一个女人。三个月以后,他忽然发现他的胸变大了,他的肛门里面开始流出血液,就像女孩子来月经一样,他开始流血了。当然这个是印度教经典里记载的,如果一个男人真的把自己冥想成为一个女人,也许真的会开始有女性的倾向。现在社会上也有同性恋,如果在内心里面觉得自己是个女人,男人真的会发展出一些女性的特征出来。所以几个月以后他发现自己的胸部变大了,他开始体尝做一个女人是什么感觉,因为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太调皮了。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作为一个女人他最后也证到了空性,然后他说够了。你会发现那些特别聪明的人,他们换方向的速度特别快,一旦某个东西探索清楚,立刻就换到别的方向上去了。他觉得这件事我已经搞清楚了,没意思了。所以几个月以后,当他彻底的尝够了做女人是什么样后,再次回到做男人,然后这些女性特征又渐渐的消失了,他再次变成一个男人。这是经典里记载的关于他的一些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克里希那非但体验女人,而且他做男人的时候,也相当的尽心尽职。据说他有像牛群一样多的妻子,他的妻子实在是太多了。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牧羊女爱上他,他会跟牧羊女一起吹笛子,他会跟她们相爱。也许你无法相信的是在印度教里面记载,克里希那的妻子至少有一万六千个。当然也许这仅仅只是个神话,有八千个就已经够多了,他的妻子的数量是上万的。所以他充分的经验了一个男人,也充分的经验了一个女人。他还做过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情,据说克里希那也是战神,他渴望成为一个像战神一样的灵魂。有一次,而且是他在很小的时候,他以战神的方式战胜了很多别的神灵,但是对于做战神来说,似乎太威风了,在做战神的间隙期间,他渴望做一个贼。他是一个特别擅长于偷东西的贼,他几乎把村里面所有妇女家里面做的黄油都偷过来了,成天去偷人家的黄油吃,那些妇女都到他妈妈那里去告状,你儿子又偷了我家的黄油,所以他体验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在他的传记里唯独看不到的是,克里希那像佛陀那样一本正经的坐在山洞里打坐几个月。据说佛陀在雪山里一共打坐了六七年的时间,在深山无人的地方,吃一麻一麦,瘦的皮包骨头,入禅定,那是佛陀。克里希那从来不会像佛陀那样。他根本坐不住,他一直在爬树,你在地面上找不到他,但是你会在树梢上找到他;你会在别人家的厨房里找到他,因为他很贪吃;你会在河边找到他,因为他喜欢游泳,因为他喜欢牧羊女,经常跟她们一起在河里嬉戏。所以如果你认为只有佛陀的这种形象是一个修道人的样子,那也许你真的会上当。你真的会像佛陀的弟子无法理解弥勒那样,据说弥勒非常的闲散,佛陀门徒每天都很认真的禅定,坐在那儿,一坐几个钟头。唯独弥勒非常的闲散,你很难看到他一本正经在那儿打坐入定,他总是笑嘻嘻的一会儿去到这儿串门,一会儿又进城去托钵。他喜欢到处闲逛,这就是一个智能倾向的一个人。弥勒,佛经里说他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了那么多次。
在非常非常古老的年代,他们就已经来了。所以你会在其它文明里看到类似“阿弥达”这样的发音,类似于“弥赛亚”这样的发音。弥赛亚在旧约圣经里早就预言过,旧约圣经里说,未来的那个主叫弥赛亚,而这就是弥勒。你会在南美洲的土著居民的雕刻里,找到类似的大明咒。这些古老的神圣,他们几乎在每一种的宗教里。比如药师佛,在萨满的传统里,在古老的印加文明里都有他的影子。你提到的不空成就佛、宝生佛都有。只是他的名字不一样。在印度教有一个象征 shiva 、象征湿婆的灵伽。据说灵伽的力量非但象征湿婆,也象征着宇宙的创造力。你可以认为这种创造力象征着不空成就,因为不空成就就是指不停的创造,是创造源头的力量,也是一种宝生的力量 , 财宝生长的力量。所以这些原始的象征 , 它们都蕴含着同一个力量,蕴含着相同的力量。
摘自《夕阳灵性问答033》,夕阳老师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