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1-01

 

 

本文选自:《灵魂与物理》

原文书名: The Spiritual Universe

作者 : 沃尔夫( Fred Alan Wolf

简介 :理论物理学博士,知名科普作家,著有《老鹰的追求,平行的宇宙》( The Eagle's Quest, Parallel Universes ),以及美国图书奖( American Book Award )获奖作品《量子跳跃》( Taking The Quantum Leap ),线居住于三藩市。

 

灵魂与物理

  

生命有着美丽而神奇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生命又有其悲剧性的一面,尽管我们总是拚命想躲过这夺命的刀口。

 

人以不同的方式走到这个尽头,有的人愤怒,有的平静,有的悲伤。然而,尽管我们毫不察觉,但是,无论刀口多么锋利,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钝。

 

这悲剧的刀口就像相对的喜剧一样,好像只是有感知生命的自然结局一样。生活中没有了喜剧和悲剧,没有了笑声和眼泪,我们也就成了冰冷的机器,灵魂更成了空中楼阁一样,对我们来讲毫无意义了。

 

但是,我们确实是彼此有感情的;我们拥有同情心,或正学会拥有它;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有感知生命体的共同痛苦,既包括人类,又包括动物。

 

我们不再问那些显而易见、却错误的问题,不再问这些不幸、疾病、好运,或是恐怖是怎么来的,而是开始运用同情和智慧,问一些正确的问题。我们看清,当某一悲剧发生之际,追究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的做法,完全是于事无补的,根本无法使人感到宽慰,而只会加深我们的幻觉和错觉。最终,我们会在痛苦之中找到统一的感觉。

 

首位宗教物理学家——佛陀

 

我把这种对痛苦的认知叫做同情心。佛陀在多年前认识了这一点,尽管他有那么多的财富、快乐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我们今天也必须认清这一点,不管我们在世上的位置如何。无法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一切,就是缺乏人性的表现;历史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当我们由出生走向死亡时,我们会越来越失去对人的关怀

 

人会渐渐失去关怀他人之心,对自已毫无同情心的存在越来越感到厌倦,对乔达摩来说,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更深人地理解它。现在的我们就更需要再进一步了解它了。

 

我们可以把佛陀视为首位宗教物理学家!他努力探索生命与同情,和物理学家努力了解周围世界的做法完全一样。他首先寻找基本原理,并借此预测周围世界的规律。换句话说,他探索存在的法则,不是只包括静止的物质存在,而是指所有的存在,其中就包括有感知的生命。在探索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宇宙是由 杜卡 Dukkha ;汉译为 )创造出来的!

 

佛教物理学:万事都是杜卡!

 

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在研究佛教思想时,很少讨论这个发现,但是,我希望更详细地阐释这个概念。 杜卡 也可以用一些公理来表示,而这些公理则与物质宇宙的量子 ── 力学、古典力学和热动力学的法则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宇宙从空无中的创造

 

有意思的是, 杜卡 一词的原意指一个粗制滥造的轴,任何轮子只要套在这种轴上面,就会脱落,因此, 杜卡 暗示事物并未能发挥其最大才能 总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之处。佛陀认为,从生命化为有感知的形体那一刹那开始,万事万物就处于失常状态

  

佛教创世的四谛:四圣谛

 

这四圣谛告诉人们事物失常的原因。事实上,只有一个名言,那就是 杜卡 的真实,而其他三种都必须与这一种相连,或是从这一种得来的。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大多数学者都把杜卡称为苦;然而,苦其实是杜卡的直接产物,两者并不是同等的。杜卡代表不完美、无常、空虚和不坚固的法则。

 

作为物理学家,还要加上不确定性、非决定论、恒定的变化或流动、混乱产生于有序及有序产生于混乱、不连续性、万物真空状态、真空的量子本质、测不准原理、真实的或然性、 物理学家路德维克.伯尔玆曼( Ludwig Boltzmann )提出的的单位 k (它控制著有序能量转为混乱热量的变化),以及物理学家马克斯.蒲朗克( Max Planck )所说的作用力的单位 h (它决定所有物质中遗传的不确定认知)。

 

由于知道杜卡代表变形的轴,人们会以为这四圣谛指示的都是物理缺陷所造成的苦恼。不过,我相信这四圣谛实际上是关于有感知的生命如何创造幻象的。当然,整个人类从肉体上讲都是注定了要走厄运的,人都会由于肉体因素死去。我们都会遭受肉体上的无常,而最好的办法只有忍耐。人生而如此,人自诞生的一刻起,就开始了其灭亡的命运。从医学上讲,我们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肉体上的不正常也导致了精神上的后果。当肉体每况愈下时,灵魂便对它失去了兴趣。这种现象就像是精神在进行脊柱按摩疗法。除非人坚持不断找脊柱按摩师治疗,否则,精神系统就会像肉体一样,越来越不正常。我们不时需要 敲开精神的脊柱 ,好让阳光照射进去。

 

人们从杜卡的概念也许会得出结论:所有的佛教徒都是痛苦不堪、苦恼不断的。据我所知,没有比这更荒诞的了。其实,我所知道的佛教修行者都是十分快乐的人,他们精力充沛,过着在我看来极富创造性的生活。

 

他们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一切事物都持( unattached 超然 unattached )的态度,或者说,他们把高度无常的世界视为理所当然。他们既能享受到有感官刺激时的快乐,又能享受到没有感官刺激时的快乐。快乐之本来自于让一切事物都尽可能地随缘和尽兴,在于认识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无常,无论是痛苦,或是多快乐的事,都不会持久。

 

 

情感物理学:惯性、熵以及作用

 

要了解杜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作,就必须了解它如何操纵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我们的情感物理学。一旦我们运用物理学概念,一切都变得昭然若揭了。杜卡会造成:

 

一、普通的苦恼,也就是当事物保持不变,或者如预期一样变化的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苦恼。此为情感第一惯性法则。

二、普适的焦虑和激动,我们最终会感到它们的消失。此为情感第二熵的法则。

三、让我们感动的事件的作用,我们把它们视为有条件的真实。此为情感第三作用法则。

 

普通的苦恼无所不包,小自闻到牙周病病人呼出的臭气,大至痛失亲人 ── 包括各种身体上或精神上所感到的沮丧。我们把这称为情感惯性第一法则。只要事物保持不变,或者如我们所料一样变化,那么,不管它们多么糟糕,最好不要有什么事情改变这种现状。这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相似:凡处于静止成直线运动的物体,均会保持这一状态

 

 

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这时,我们便感到兴奋或焦虑。但是不久,我们的感情起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快乐或悲伤都淡漠了,曾视若珍宝的如今则形同粪土。

 

这就是变化的杜卡。因此,受苦受难的杜卡就不再是神秘莫测的了,

这与热动力学第二条原理相似:熵最终会进入到有序,创造出混乱,在物理界如此,在有感知的世界也是这样的。

 

感情上的锋芒会逐渐变钝,闪亮的金属会生锈;成熟的苹果会腐烂,连最清晰的记忆也会消退的。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如过眼云烟。

 

第三条定律是指引起不断变化的物理和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它暗示出佛陀所谓的 、灵魂、本我和自我是什么意思,以及他是如何摒弃这些观念,把它们当作幻象的。

 

想作物质。把这条定律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相比 ── 如果给定一个,则必须使运动产生一定的变化,只要这个力是作用于质量上的。

 

对一个给定的质量,力越大,则产生的加遮度或变化越大。大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比小事大,我们都懂得道一点。重大的灾害、地震等等,当然要比抽水马桶堵塞更具有破壤性。对一个给定的力,质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小。因此,我们越是加强本我,则遭受的苦难越少。如果放下警戒,摆脱负担,我们就会有所变化。

 

每一天我们心中的 都会受到情感力量的冲击,其效果如何,就靠我们所拥有的 有多少。我们摆在自己面前的条件塑造了 ,这些条件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它们成了我们保护自己的盾牌,或是奴役我们的阻碍。

 

佛陀认为,人一旦看重 ,则产生了最大的幻象,就连 是存在的这种思想都产生于杜卡,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思维的情感作为思想而产生出来。

 

许多人认为情感会混淆思想。事实上,恰好相反;情感它通过解决存在的疑问,可以让思想快速运转起来。如何避免在疑问得到解决时,再落入思想僵化的老套里去,方法便是利用量子思想

 

我们之所以会很难理解佛教逻辑,并且会对佛教思想产生误解,是因为我们通常总是用西方逻辑、或者是布耳( Boole ,英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逻辑来思考问题,认为凡事只有两种价值:对与错、是与否,或者零与一。

 

同样,当我们乎时利用逻辑思想来探究我们自己时,也会产生困难。事实上,这正是问题的所在。只有掌握正确的工具,才能回答正确的问题。西方逻辑不但无法胜任此事,而且不幸得很,它本身就有问题!

 

 

为了达此目的,我希望把我所谓的量子思想 QT )加到旧牛顿力学和古典物理学的世界观之上。我们把老的方法称为 你到底是不是我的爱? 思想。回答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新的方法则变成:难道你既是、又不是我的爱!回答变成两个,而且这也解决了佛教思想中所有的公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避免把事物定义唯有或者没有某种属性,而是要允许两个可能。这需要把量子物理学中的叠加原理应用到意识的游戏中去。一旦这种量子思想用于意识当中,则会产生对物质上瘾的抵抗。

 

一般人都说某某上了瘾,到底是什么上了瘾呢?只是肉体吗?人类肉体之中是否含有易导致上瘾行为的偏好因素呢 ── 也许是某种中央上瘾意识的焦点?佛教教义中有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并承认肉体中有灵魂一类东西的存在呢?这也许有些令人不解,因为佛教中根本没有灵魂这种东西。

 

你该如何避免走入这些圈套之中呢?要允许你对任何一件事 包括你的自我 的感觉逐渐消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让你的思想 事过境迁 ,仿佛你在观看一部电影一样。要让情感第二熵法则发挥作用。这看上去简单,你要是做到了,你就成就了一种量子奇迹。你把一切行动都悬置起来,让状态自由发展。你仍然保留那个矛盾,而放心让放映室内的放映员播放你生命的影片。

 

另一方面,当你感到有事情要发生,而你又采取行动时,你就要做出最后的决定。就像是夜里争夺地盘的两只猫,它们互相又吼又叫,直到有一只猫离开了,这时,另一只猫开始追赶第一只猫,叫声停止下来,一切又归于平静。同样,当发生某种情感状态时,你内心的所有本我也在哀号。自我/非自我的幻象随着情感的产生而现。当追赶开始后,灵魂便更深地落入物质之中。

 

佛陀对无我的教义

 

灵魂这个辞汇暗示出每个人内部都有一个永恒、绝对的实体,它由不变的物质组成,存在于 真实 世界中每一现象的背后。

 

在梵文中它被称作阿特曼( Atman) 。印度传统教义认为,阿特曼在时间中穿游,经历许多生命,每经历一次生命,就得到一次净化,直到它达到最高的纯净,并且与上帝汇合。

 

上帝又称梵天( Brahma ),代表绝对的 ,或者叫宇宙灵魂,也就是上帝的最初起源。其他宗教信仰,特别是西方宗教,都认为灵魂永生于天堂或地狱,这要看上帝的意志来决定,因为是上帝创造了灵魂。灵魂会游到地球上渡过一生,然后又回到天堂或地狱,再重归永生。

 

西方宗教几乎不关心轮迥转世的问题,反而很关心复活,可是印度教却完全相信人生有轮迥才说。你也许以为佛教徒也不会对轮回感兴趣,可是,尽管他们不承认灵魂之说,事实上却相信轮迥之说。假如没有可以轮回的灵魂,何来轮迥呢?要想明白这一层,必须用上量子思想,它会让我们同时抓住矛盾的两个方面。

 

导致作用的意志思想。每一个有意识的作用,都有导致可能结果的力。

 

轮回 曾经存在的东西能够改变形态,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成为它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或者是和从前相似的东西。

 

轮回和业可被视为虚拟真空能量过程,借助的基本活动就是阴-也就是成为存在倾向的集合。这些集合就像是真空的习惯,它们总是倾向于出现在一个人、一个自我,或是一个轮回灵魂身上。

 

 

不论是对佛教逻辑或量子思想来说,都不能抱持着任何僵死的观念,而是要不作判断地实事求是。欧本海默和佛陀都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制约性,不管是灵魂本质还是电子,都是如此。佛陀认为,我们所谓的 不过是一些过程的集合,作用于瞬息万变的流动之中,遵循着因果定律,而且,在所有人类的经验中,根本没有不变和永恒的东西。

 

欧本海默提醒我们,电子这个词只不过是为方便起见而设立的,它是某个事物的标签,这种事物据推断是存在的,但是又是无法按照常理解释的。它之所以无法解释,正是由于它并非真实之物,而且没有真实的材质。

 

 

佛陀对灵魂的说法

 

并非只有科学家才为意识和灵魂的存在问题感到困惑。佛陀有一次严厉批评了他的弟子迦叶,因为他错误地引述了老师的话,说意识可以超过界限、自由游荡。

 

佛陀正言厉色地说:意识源自于限制,没有这些限制,就没有意识吗?按着,佛陀解释说,人可以在没有灵魂的情况下有灵魂。他比任何科学家都要巧妙地向学生解释了意识,他说:

 

意识总是贴着标箴,它本身没有所谓的物体,而是根据产生方式命名的。因为我们有眼睛,所以我看得见物体,也就有了视觉意识;由于我们有耳,听得见声音,也就有了听觉意识;由于我们有鼻子,闻得到有气味的物体,也就有了嗅觉意识;因为我们有身体,能感觉到接触的感应,也就有了触觉意识;因为我们有舌,能尝出食物等的味道,也就有了味觉意识;因为我们有大脑,想到了一些思维物体(指观点和思想),也就有了思维意识

 

佛陀所描述的是生物体或者实体,他和我们一样,也关注自我、灵魂、个人、主观,或是 这些概念。他和很多科学家一样,认为这个物体并非持久之物,它本身并没有真实的物质,但是却是作为精神与物质能量转换的力的综合而产生的(即情感第三作用定律)。

 

这些能量分成特定的五组集合,称为五蕴( pancakkhandha ),它们都与情感连结有关 ── 也就是我们对拥有或者依靠某些事物的偏爱,即使这些事物都是想像中的。换句话说,没有这些情感的连结,也就没有了生物体;而生物体也会随着情感连结的消失而消失。

 

这五种集合同时产生与消亡,形成了灵魂或者自我这些生物体的存在基础,而且在这里,自我、灵魂和本我之间并无差别,在佛教思想中,它们都是同义词。每一个集合都相当于一个相互连结的机械部件;永不停歇地转动着,进行相互作用,而且也造成了其他集合的转动。因此, 的概念就是个假冒的附属物,或者至多不过是产生于集合相互依赖性的则现象。

 

 

量子实证:自我与灵魂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旋转的属性--这种量子特性决定了粒子与磁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与其他拥有旋转属性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灵魂由旋转的基本粒子组成( Murphy :本章所有的推论都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而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个假设。虽然它可以引发许多有趣的推论及对世界的全新认知),就可以解释这两个古老的哲学奥秘:

 

  1. 灵魂之间的心电感应。

  2. 灵魂与自我的关系;包括灵魂对肉体的认同。

     

认知与存在

 

存在经过自我-认知的作用,失掉了本身对灵魂的认知,认为自己是存在于肉体中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我们的认知及认知的方式,改变了我们想了解的东西。

认知场围绕着物质。认知改变时,事物也随之改变。

 

认知的变体、灵魂失落

  

一体的灵魂-认知,保持了灵魂对自我的联系;而分离了的灵魂-认知,创造了空间和时间中的实体身分。

当灵魂进入世界,获得形状之后,它学会了一切,但是,却失落了自己。

 

 

秘密认知与灵魂关联

 

只要秘密地知道一些有关于自己的、而外界并不知道的事情,便能够与神圣的精神有着独一无二的联系。

 

秘密认知让你感知到灵魂;没有这种秘密认知,就感知不到灵魂。

在粒子层面上的你和其他人都完全一样。你在思想上或意识上与他人的分离纯粹是种幻象。

 

善、恶以及灵魂上瘾

  

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恶,而只有盲目的思想,通过无知导致恶行;善也是虚幻的,无知产生了善与恶的统一体。无知则产生于对幻象的上瘾。杜卡制造了苦恼,而苦恼导致幻象。操控我们的力量叫做欲望或不由自主性。当它们不断地战胜我们时,我们便表现出上瘾的行为。

 

我灵魂的影子:上瘾的欲望

 

上瘾是一种宇宙程序(虚拟程序),是从无物中创造物质的渴望或者原动力的反应。这种程序最终导致灵魂对物质的上瘾,并且导致灵魂被欲望所蒙蔽--这种关联符合佛教的 缘起 (Conditioned Genesis)

 

精神陷阱

 

要想产生物质,并使精神有意识,精神就必须在内部创造结构。可以说,精神创造了全像幻象 (holographic illusion) 精神的动力结构包括一层层波动的潜在有意识运动与潜在无意识运动。这种运动的反射产生了物质的气泡、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的波浪。大大小小的宇宙从此而生。

 

有了努力和集中,稳定的模式便会在空无中形成,并且不断重复自己。精神的目标就是无休止地重复波状模式,并且把它放入时间和空间里。精神陷阱是精神在空间和时间边界之内的部分。

 

不确定样式

 

假设:意识是需要反射的。所有的样式都需要反射,所有反射都需要有界限。因此,意识需要边界,并且创造样式。无论是时间上的或是空间上的边界都是不稳定的。当限制精神的边界改变时,反射的样式也改变,也就创造了新的意识模式。当边界摇曳着消失时,精神释放出能量,爆发出来,重回真空,变成无意识。

 

精神的陷入与获得自由产生了意识、无意识、物质和能量,称为量子物理学。测不准原理用数学形式表明,嵌入的精神如何在物质中表现为内含的或然性。当嵌于物质之中时,有意识的精神渴望自由,但是却已经忘记自己来自何方。由于它陷于空间之中,它只能在空间边界之内 反射 自己,看不到自己未被边界束缚前的样子

 

精神堕落成物质:灵魂相信它是本我


 我们的苦恼来自 以为我们就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错误地把自己当作是某种形象 把错误的信仰当作真理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即存在时,所有的苦恼便会灰飞烟灭。

 

 

缘起的循环

 

生死循环的十二个因素(十二因缘)

 

1. 无明:产生幻象的原因。原子要想稳定,就必须是无明--真空不能知道电子到底存在何处,如此,原子才能以物质形态存在。《学佛五讲》: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和盲目冲动。

 

2. 意志行为和业。可以把业想成是样式化的反应。没有无明,思维形态,或者叫 探索 ,就不会产生。《学佛五讲》:造作身口意三业所累积下来的潜在影响力。

 

3. 意识。意志行为和业导致意识。这是打破上瘾循环的下手之处。一旦意识到一个从前无意识的上瘾行为,它就不再隐藏在意识之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便能够改变这种行为。《学佛五讲》:意识活动的中枢。

 

4. 名色身心(习惯的处所)。如果没有对世界的观察,就没有该世界。身心是观察宇宙两重性的工具。身心把宇宙分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但观察者永远无法拥有它观察的物体,因此会一直经历到缺乏,导致欲望的产生。《学佛五讲》:名:心理。色:生理。名色:五蕴身心。

 

5. 六入感官。感官不但告诉我们外在世界的状况,也把我们和外在世界分离开来。感官是虚幻的,不能离开肉体和思维而存在。《学佛五讲》:感觉器官。外境进入神经系统的门户。

 

6. 接触(相互作用)。要有感知,就必须有接触,从现代物理的观点,接触就是相互作用。

 

7. 感受。相互作用导致感受,以及重复这些感受的欲望。感受产生了习惯,使我们上瘾。

 

8. 爱欲。感受产生了爱欲,当所有的感受停止时,也就没有了欲望。所有的欲望都产生于对一种重复性感受的期待。由于重复性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便不停试图满足欲望,并且造成了上瘾。

 

9. 攫取。没有攫取,就没有记忆,也没有办法创造出物质世界。

 

10. 存在,或者物质生成。每个物质粒子都紧紧抓住一个反物质粒子、重力抓住物质、分子和原子键的攫取作用产生了固体、质子和电子的攫取作用产生了原子、质子和中子的攫取作用产生了原子核。

 

11. 存在试图满足欲望,其结果便是生。

 

12. 老死

 

认识到我们在由生到死的旅途中是处于过渡阶段,有助于使我们从幻象中清醒过来。我们生命的工作就是找出生命的意义!有没有永远存在、且永不改变(永恒)的东西呢?它就是同情心(慈悲)

 

不论你做任何事,如果不是出自同情心,那么你注定会一事无成。同情心是获得启发的第一步。有了启发之后,上瘾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已经认识到,没有任何事情是能够重复发生的。

 

 

浑沌、谎言以及有序

 

爱因斯坦:凡真实的数学定律皆不确定,凡确定的定律皆不真实。

真实似乎位于有序和浑沌的边缘,而这个边缘是模糊、不明确的。

Fritjof Capra 气是一个浮动的场,看上去像是能量一般,产生于虚无,同时不停地与肉体和思维相互作用。

 

Candace Pert 思维和肉体的分离是一种幻象。过去认为只存在于脑中的神经 [ 月太 ] ,其实在全身各处都可以找到。思维是贯穿肉体的,而情感则是物质与思维的桥梁。

 

 

全息宇宙,北京  编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