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进入这种无形的领域就是真正的解放。它将你从形式的约束和认同中解放出来。这就是生命因分裂演化而造成多样性之前的那种无差别状态。我们可以称它为未显化状态 —— 万物的无形源头,众生的内在存在。

 

这是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和平的领域,有着欢乐和充沛的活力。

 

无论何时当你处于临在状态,你就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也就成为从这种源头中发散出来的纯意识。

 

你就会了解光不但从未与你分离,而且它就是你的本质。

 

问:在东方,这种未显化状态是否被称为气,一种宇宙生命能量?

 

不,它不是。未显化状态是气的来源。气是你身体内部的能量场。它是你的外体和源头之间的桥梁。它处于显化状态,也就是这个形式世界和未显化状态当中。我们可以将气比喻成一条河流或一个能量源。如果你将你的注意力深深地集中在你的内在身体,你就是在沿着这条河流走向它的源头。气是动态的,未显化状态则是静止的。当你达到了一个绝对的静止状态时,你就已经超越了你的内在身体,超越了气,而来到了无形的源头:未显化状态。气是未显化状态和物质世界之间的桥梁。

 

所以,如果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体内,你可能会达到这种境界,这个合一的状态。在这里,物质世界融入了未显化状态,而未显化状态以气的能量流形成了物质世界。这是生与死的交点,当你的意识导向外在时,大脑和这个物质世界就成了主导。当你的意识导向内在时,它觉知到了它的源头而回到了未显化状态的家。然后,当你的意识回到了这个显化的世界中时,你又重新开始了这种刚才被你暂时放弃的形式身份。在这里,你有名字、过去、生活情境和未来。但是,在一个关键方面,你不再是过去的你: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处于你内在的本质,它与这个世界是合一的,它也未曾离开过你。

 

现在,请做这种修炼: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百分之百地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和你的思维上。在内在保持一些注意力。我已经谈论过这个问题了。当你在做一些日常活动时,特别是当你与人交往或当你与大自然接触时,请去感受你的内在身体,去感受你体内深处的宁静。将你体内的大门打开。在日常生活中,对未显化状态保持觉知是可能的。你感觉它像你生活背景中的一种深深的平和感。一种无论发生什么都永远不会消失的宁静。你将成为未显化和显化、上帝与世界之间的桥梁。这就是所谓的开悟:一种与源头的联结状态。

 

请不要误认为未显化状态与显化状态是分开的。怎么会呢?它是每个形式内的生命,所有形式存在的内在本质。它充斥着整个世界。
 

问:成功的概念只是小我的幻相吗?我们该如何评估真正的成功呢?

 

这个世界会告诉你,所谓成功就是成就你原来打算做的事。这个世界告诉你,成功就是获胜,同时,赢得世人认同和繁荣富足是成功的主要成分。以上所提到的,或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只是成功的副产品,不能算是成功。传统的成功概念指的是你所做之事的结果。有人说,成功是综合了辛勤工作和运气,决心和才能,或是天时地利结合的成果。以上这些或许是成功的关键,但不是成功的精义。

 

这个世界没告诉你的是(因为它不知道):你不可能 成为 成功的,你只能 成功的。如果这个疯狂的世界告诉你,成功并非成功的当下时刻,而是另指他物时,可别听信它了。那么,成功的当下时刻又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你的所作所为,即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都要有一种品质感。品质意味着关切和关注,它们都是伴随觉知而来的。品质需要你的临在。

 

比如说你是个商人,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排除万难,推出一套热卖又大赚的产品或服务。这样算成功吗?以传统的观点来说,是的。但事实上,你花了两年时间,以负面的能量污染你的身体和地球,让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同受其害,同时也影响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这些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假设是:成功是个未来的事件,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手段的充分理由。但是,结果和手段是一致的,如果手段不能替人类的幸福快乐做出贡献,那么结果也不会。这个结果(其实和导致结果的行为是无法分开的)已经被这些行为所污染了,同时会创造更多的不快乐。这是一个有业力的行为:在无意识中永远存在的不快乐。

 

如你所知,次要或是外在的目的存在于时间的向度之中,而主要目的是与当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让时间消失。若要将两者协调一致,就必须了解到:整个人生的旅程,最终都是由当下这一步所组成的。始终就是只有这一步,所以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其上。这并不是说,你毋须知道你的方向,而是说,当下这一步才是首要的,而终点是次要的。到达终点以后所遇到的事情,取决于当下每一步的品质。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未来为你所准备的东西,取决于你当下的意识状态。当你的作为中,充满了本体的无时间性的品质,那就是成功。如果本体不能流进你的作为之中,如果你无法临在,你会在所做的事情当中,在思想当中,在你对外在发生之事的反应当中,迷失你自己。

 

问:你所谓的 迷失你自己 ,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真实身份的本质就是意识。当意识(你)完全认同于思考,以至于忘记自身本质的时候,意识就在思想迷失了自己。

当意识与心理 情绪( mental-emotional )的组成因子(如欲求和恐惧 —— 小我的主要驱动力)认同的时候,它就在这些成因中迷失了自己。当意识与人们对于事件所产生的行动和反应认同的时候,它也会迷失自己。那时候,每个思想,每个欲望或恐惧,每个行动或反应,就会与一个错误的自我感融合,而错误的自我感无法感受本体的单纯喜悦,所以会寻求欢娱,有时甚至会寻求痛苦,以取代本体的喜悦。

这就是遗忘了本体之后的生活状态。在那种遗忘自身本质的状态下,每个成功都不过是过眼错觉。无论成就了什么,很快地,你就会再度失去快乐,或是新的问题和困境又会完全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问:我该如何以了解内在目的为出发点,而找到我在外在层次中所应该做的事情呢?

 

外在目的因人而有极大的差异,而且不会永远持续。外在目的受制于时间,然后会被别的目的取代。而且,认真地投入内在目的(就是觉醒)之后,外在生活环境因而随之改变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会突然地或是逐渐地与过去的事物分离,例如工作、生活情境、人际关系等,每件事都会发生深远的改变。有些改变可能是他们自己主导的,不是经由痛苦的决策过程,而是经由突然的领悟或认知: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可以这么说:这个决定来的时候是已然生成的了,它来自于觉知,不是思考。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有些人会自然而然地决定离开一个病态的工作环境或是生活情境。所以,在找出外在层面中什么是适合你的、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与觉醒意识相容的之前,或许你应该先找出哪些是不合适的、哪些已经行不通了,还有哪些已经与你的内在目的无法相容了。

   

一些外在的其他改变也可能突如其来地发生在你的身上。某个巧遇可能为你的生活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某个由来已久的障碍或是冲突瓦解了。你的朋友可能陪伴着你一起走过这样的内在转化,或是逐渐远离你的生活。有些人际关系烟消云散,有些则更加深厚。你也许会被公司解聘,或是成为工作地点正面转变的原动力。你的爱人也许会离开你,或是你们会提升到一个新的亲密层次。有些改变表面上看似负面,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其实你的生命正在腾出一些空间,让好新的事物出现。

 

也许你会经过一段不安全感和不确定的时期。你会自问:我该怎么办?既然小我已经不再操控你的生活,你对外在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也会减低,因为那种安全感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你能够与不确定性共处,甚至乐在其中。当你可以和不确定性安然共处时,无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开了。它意味着:恐惧已不再是决定你该做什么事的重要因素,它也不会再阻碍你采取行动以寻求改变。罗马哲学家塔西佗( Tacitus )的观察十分正确,他说: 寻求安逸的欲望阻碍了每颗伟大而高贵的进取心。 如果你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它就会转化成恐惧。如果你能完全接受,它会转变成更多的活力、警觉心和创造力。

 

很多年前,由于内在强烈的驱策,我放弃了世俗认为 有前途 的学术生涯,一脚踏入了完全不确定的生活。数年之后,我又从这种不确定的生活中,摇身一变成为心灵导师。又过了一段时间,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那股驱策力再度来临,促使我放弃了英国的家,搬到北美的西岸。虽然当时我完全不知道理由,我还是顺从了那股驱策力。在我进入不确定生活中之后,《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问世了,大部分的内容是在加州和英属哥伦比亚完成的,而我在这两个地方都没有自己的家。我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只靠积蓄维生,很快就坐吃山空了。但事实上,每件事都完美地各就其位。我在著作快完成的时候,花光了所有的钱。我买了一张乐透彩券,中了 1000 美元,又让我维持了一个月。

 

然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外在环境的剧烈变化。在极端的另一头,有些人停在原地不动,继续做他们一直在做的事。对这些人来说,只有做事情的方式( how )改变,而不是所做的事情( what )改变。这不是因为恐惧或是惰性而造成的,而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让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的完美载体,不需要别的了。这些人同样也为新世界的萌生做出了贡献。

 

问:每个人不都该是这样的吗?如果成就内在目的就是与当下时刻合一,那怎么会有人觉得必须从目前的工作或是生活的情境中离开呢?

 

与当下如是( what is )合一,并不表示永远不再改变,或是无法采取行动,而是采取行动的动机,是源自于一个更深的层次,不是源自于小我的贪求或恐惧。内在与当下时刻一致会开启你的意识,并且让意识与整体( the whole )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当下时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体,也就是生命的完整性,就会经由你而展现。

 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tmsN_XmmrJ8S19yz7z6GnQ

 (图文來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