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3
圣杯血脉--解析耶稣的家族谱系-part2如果我们要更贴近福音书中的真相,我们必须回头钻研圣经的希腊原稿。这份原稿内有相当多希伯来文和亚拉姆语的字汇和词组。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圣经的内容有很多跟耶稣诞生的故事一样存在情节矛盾、误解、误译甚至根本被遗漏等问题。
翻译的技术困难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原文的字词在翻译的目标语言没有可以直接对照的字词。
根据英译版福音书的内容,基督徒被灌输耶稣的父亲约瑟是一名樵夫。但是原版的福音书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根据最正确的译本,约瑟是名工匠大师。而木匠只是当时翻译者对于工匠的理解。
现代共济会的成员都知道「工艺」的真正涵义,而且这个字跟木工根本无关。约瑟按照圣经的正确描述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而他擅长的工艺是跟现代冶金学有关的技术。
圣经中另一个被误解的观念是处女怀胎。英文版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的母亲是处女怀胎。按照我们的理解,处女意指没有性经验的女子。
玛莉亚怀胎的故事起初并不是从希腊文翻译,这个故事的原文是拉丁文。拉丁文版本对玛莉亚的描述是virgo,这在拉丁文意思是年轻的女性。如果要用拉丁文描述一名处女,正确的单字应该是virgo intacta--仍是完璧之身的年轻女性。
如果我们追溯到比拉丁文更古老的圣经版本,我们会发现,对应拉丁文是virgo的字汇是一个古代闪语的单字almah。 Almah的意思也是指年轻女性,而且这个字不影射该女性是否有性经验。如果玛莉亚真的是完璧之身,她在闪语的描述就会是bethulah,而不是almah。
难道我们完全被这些福音书误导了吗?不是的,我们是被福音书的英文翻译误导了。
我们除了被福音书的翻译误导,教会的当权派也无所不用其极地否定福音书记载的女性日常生活。因此,新约圣经中的重要女性都被描述成处女、娼妓或寡妇。新约圣经不会记载某人的女朋友、妻子或母亲的日常生活,更不可能出现女祭司或修女。
即便圣经存在处女怀胎的教条,福音书仍反复地告诉我们耶稣是透过约瑟传承着戴维王的皇室血脉,就连圣保罗的希伯来书也解释过这一点。基督徒从过去到现在都被灌输耶稣的父亲是平庸的木匠;母亲是一名处女,但是原版圣经从未出现这两种描述。
如果我们想了解福音书的真正意涵,我们必须阅读古代的原版圣经,而不是经由教会教条和现代语言解释的版本。只是没人可以确定四福音书具体的成书时间,我们只知道它们是在公元50年前后分批出版。初版的四福音书都记载耶稣是拿撒勒人。
罗马史书也有可供左证的记载。除此之外,公元1世纪的犹太编年史以及使徒行传也都证实:耶稣的亲哥哥--詹姆斯和圣保罗是拿撒勒派的领袖。
亦人亦地的拿撒勒
拿撒勒的定义对圣杯故事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圣经的错误解释经常使人误以为耶稣来自拿撒勒。
过去400年以来,英文版福音书一直以讹传讹,把拿撒勒派的耶稣误译成拿撒勒人耶稣。事实上,拿撒勒城和拿撒勒派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的关联。拿撒勒的屯垦地建立于公元60到70年之间,它的成立时间在耶稣被钉十字架过后才30年。耶稣的早年生活不可能在拿撒勒渡过,因为当时那个地方根本就没人居住!
拿撒勒派是一个反对法利赛和撒都该严苛统治的开明犹太宗派。拿撒勒派的文化和语言深受古希腊哲学家的影响。这些哲学家们生活的小区也支持男女平等的观念。当时的文件记载的不是拿撒勒派镇,是拿撒勒派的小区。女祭司在拿撒勒派的小区内享有跟祭司一样的地位。
大家必须牢记一件事实:耶稣不是基督徒,是拿撒勒(宗派)人。基督教运动是其他人想起自己的使命而成立的宗教运动。「基督徒」这个字最早的纪录出现在公元44年的安提阿(叙利亚的古城) 。基督徒在阿拉伯世界是形容身为拿撒勒人的耶稣和他的追随者。伊斯兰的可兰经可以提供左证。这个字的意思是保管者或守护者,而完整的定义是Nazara ha-Brit--意指保管圣约的人。
拿撒勒派在耶稣的时代生活在加利利。虽然加利利在圣经的记载中是一块神秘的蛮荒之地,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地方。加利利是从库姆兰屯垦地周围一路延伸到墨尔德(Mird)和其他邻近死海的地区。死海古卷就是在公元1948年在库姆兰出土的。
加利利地图
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彼得和保罗前往安提阿并旅行到罗马,开始促成基督教的运动。
耶稣生前和他的胞弟詹姆斯以及多数的使徒继续传递拿撒勒派的教导,并且逐渐旅行到欧洲。他们在欧洲和凯尔特教会结为盟友。凯尔特教会在公元37年就被立为耶稣的教会,而罗马教会还要再过300年后才会成立。这个传承着拿撒勒派文化的凯尔特教会,数百年来都遭到罗马教会的直接打压。两个教会主要的差别在于凯尔特教会的信仰是来自耶稣亲传的教导、规范和仪式。
另一方面,罗马教会把耶稣变成一个宗教崇拜的偶像。罗马教会舍弃耶稣的教导并且创造了一个用来巩固罗马皇帝和教宗权力的帝国混种宗教。罗马教会的信仰说穿了不是基督教,而是罗马帝国神教。
被窜改的福音书
除了明显的误解、错误诠释和错误翻译,教会版的福音书还有很多刻意的窜改。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原始故事有些就遭到窜改或删除,甚至教会还为了自身的历历而捏造不存在的入城故事。这些编修和窜改主要发生在公元4世纪,当时的圣经正从希腊文和闪语的原稿翻译成拉丁文。
早在公元195年,亚力山卓的克莱曼特主教就对福音书进行第一次历史上有记载的修订。他删除了马可福音中一大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早在公元95年前就已经成书了),他还在一封信中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就算这些内容蕴含着真理,钟爱真理的人也不应该认同这些内容。因为并非所有的真理都应当向全人类公开。」
主教的言下之意就是:即便是早期的基督教,福音书作者和主教们想教导给民众的东西就已经不一样了。时至今日,马可福音遭到克莱曼特主教删除的篇章依然不见天日。即便有这些删减,现代版马可福音却因为各种无中生有的内容以至于内文竟然比原版还多。
马可福音第16章讲述耶稣复活的前12节,其实都是后人加油添醋的内容。经由学者考证,这些讲述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的事迹全都是教会的抄经僧侣在公元4世纪后期加进去的故事。克莱曼特主教到底删除了原版马可福音中哪些经文?这些被删除的经文攸关拉撒路复活的真相。
根据原版的马可福音,拉撒路是被褫夺公权。这是精神层面的死刑,不是肉体的死亡。从当时民间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就等同死亡。他会在上十字架前经历一番谴责和鞭笞,并且由祭司宣判死亡(褫夺公权)。在下十字架后的三天内,他就会被当成「普通的病人」,然后在第四天正式宣告死亡。
原版的马可福音甚至还记载,拉撒路和耶稣在墓室开启前就曾互相呼唤对方。这种经文想当然会违背主教们的计谋,因为他们想把拉撒路的复活描述成神迹,而不是单纯的只是恢复教籍。更重要的是,原版马可福音的经文铺陈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拉撒路的三日复活规则也被套用在耶稣本人从精神死亡中复活的经过。耶稣在法定的第三天藉由谕令从死亡中复活。至于拉撒路的复活,耶稣无视当时律法的规定,将他的朋友从三天象征性的重病中救活。
当年的水源被截流到耶路撒冷流向罗马的渠道,因而拉撒路领导民众发起保卫公共水源的激烈抗争。抗争结束之后,古犹太最高评议会的执法长老们判处拉撒路褫夺公权终身,因而拉撒路被裹上粗麻布然后扔进墓室活埋。拉撒路复活的特别之处在于,耶稣是在不具备任何神职头衔的情况下解救他的。后来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斯强迫耶路撒冷大祭司承认这件史无前例的事件。
马可福音被删除的经文还记载着更重要的真相。马可讲述拉撒路复活的同时也非常清楚地表明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夫妻。
关于耶稣结婚的线索
拉撒路的复活故事如今只出现在约翰福音,但是事情发生的顺序却很奇怪。约翰福音第11章第20节:「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里亚却仍然坐在家里。一直到耶稣叫她,她才出门。」马可福音原始的记载却不一样。根据马可的叙述,玛利亚是跟着马大一同走出屋子。但她却被使徒责骂,要她在屋内等耶稣的吩咐。当时的犹太法律规定,服丧的妻子除非经过丈夫同意,否则不能离开屋子。
圣经以外有非常多的的线索可以证实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是结为连理的夫妻。现代版的福音书中是否还有其他有相关但还没被发现的线索?当然有。
福音书一共有七份名单。这些名单记载长年伴随耶稣旅行的女性。虽然七份名单都有记载圣母玛莉亚,不过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六份名单中都是排名第一位。如此一来,抹大拉的玛利亚无疑就是弥赛亚之后,耶稣的第一夫人。
那么福音书有详述过他们的婚姻吗?事实上有的。许多人认为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在迦南举行婚礼。其实那严格来讲不是婚礼,而只是文定礼。
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真正婚礼是在伯大尼举行。玛利亚要在两年半内举办耶稣的膏抹仪礼,公元1世纪的圣经读者都非常清楚这是皇室继承人的两阶段神圣婚礼。我们知道耶稣的名号是弥赛亚。「弥赛亚」这个字原本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受膏抹的人(Anointed One)。说穿了,所有受膏抹的高等祭司和戴维王朝的历任国王都是弥赛亚。耶稣在这一方面不是唯一的个案。
虽然耶稣不是正式的神职人员,戴维王的皇室血统让他有资格取得弥赛亚的头衔。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结婚之后,玛利亚利用她身为高等婚礼女祭司的权柄为耶稣举行膏抹仪式,让耶稣正式成为弥赛亚。
弥赛亚这个字出自希伯来文的动词mashiach(膏抹),这又源自埃及文的messeh,意思是:神圣的鳄鱼。在古埃及时代,每逢法老的姊妹出嫁,新娘会在婚礼上把神圣鳄鱼的油脂涂抹丈夫身上。这个埃及习俗源自米索不达米亚的王室典礼。
旧约的雅歌记载新娘为王夫举行膏抹仪式。根据记载,犹大地所用的油是甘松油膏(产自喜玛拉雅地区的昂贵树根油),王夫在仪式期间要坐在桌子旁边。而根据新约圣经记载,抹大拉的玛利亚膏抹耶稣时,耶稣就坐在桌子旁边。经文还具体地指出玛利亚用的香膏就是婚礼用的甘松油膏。玛利亚用香膏涂抹耶稣之后,用她的头发擦拭耶稣的脚。她在仪式的第一阶段哭了。这些记载都代表耶稣以皇室继承人的身份接受婚礼的膏抹仪式。
除了婚礼的膏抹仪式,弥赛亚的膏抹仪式(举凡加冕典礼或成为资深祭司)都是由男性的大祭司主持。这些场合使用的香膏是掺肉桂和其他香料的橄榄油,而且绝对不会用甘松油膏。甘松油膏是弥赛亚新娘专用的香膏,它代表新娘曾经一名马里亚(Mary)--神圣教团的女性成员。耶稣的母亲和妻子都是马里亚。换句话说,如果她们真正的名字不是马里亚,那么「马里亚」其实是她们的名衔。有些女修道院至今仍会授予「马里亚」名衔给已经受洗的修女。例如:马里亚‧特里萨修女、马里亚‧刘易斯修女。
弥赛亚的婚礼都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路加福音记载的膏抹仪式,象征对婚姻生活的法律承诺。第二阶段是马太、马可和约翰福音记载的后续膏抹仪式,象征两人的婚约正式成立。
对于耶稣和马里亚来说,第二阶段的膏抹仪式特别重要。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在公元1世纪的犹太古籍中提到:第二阶段的膏抹仪式必须要等到妻子怀孕三个月才能举行。身为王室继承人的耶稣当然需要有人接续他的血脉。婚姻是耶稣必经的人生道路,而且犹太宗法禁止君主和不孕或经常流产的女性结婚。
怀孕三个月后的膏抹仪式就是犹太宗法设下的婚姻保障机制。女性在怀孕三个月后通常不会流产,因而她的身体状态足以完成她和男方的婚约。
弥赛亚新娘在第二阶段的膏抹仪式是要准备丈夫将来的葬礼,福音书也有相关的左证。膏抹仪式完成之后,她会将一小瓶甘松油膏挂在胸口,等到丈夫下葬的那一天再拿来使用。
正因为抹大拉的马里亚是耶稣的妻子,她才会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的安息日前往耶稣的坟墓。
耶稣和马里亚在伯大尼完成第二次膏抹仪式之后,耶稣对门徒们说:「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以作纪念。」但是基督教会的掌权人士们有敬重过抹大拉的马里亚,并且诉说她膏抹耶稣的故事来纪念她吗?从来没有。他们彻底忽视耶稣的教诲,还将马里亚污蔑成一名娼妓。
对于神秘圣杯教会和圣殿骑士团而言,抹大拉的马里亚一直是他们信奉的圣人。虽然马里亚至今仍备受打压,但是这里有个有趣的事情:马里亚是葡萄农的主保圣人。她是葡萄藤的守护者。换句话说,她就是神圣圣杯血脉的守护者。
被加密的圣经
福音书还隐藏着许多的内幕,只不过从来没有人会深入探讨福音书经文蕴含的知识。所幸我们可以借助死海古卷和Barbara Thiering博士的杰出研究来深入探讨福音书。
死海古卷不仅解释以色列弥赛亚的政府组织架构,古卷还提到12使徒组成的代表委员会受命执掌政府机关以及负责主持宗教仪式。死海古卷的记载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使徒们的职责和在小区中扮演的角色。
福音书中有许多比喻用法,而且后人多半不懂这些比喻的真正意涵。我们知道,施洗牧师又叫做渔师(fishers),施洗牧师的助手们叫做渔人(fishermen),而受洗的对象则被称为鱼。詹姆斯和约翰受命担任渔师,不过彼得和安德烈兄弟可真的是靠打渔为生的渔人。耶稣在赋予两兄弟圣职时就向他们承诺:「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
我们现在知道福音书时代有些特殊的行话,而且只有当时的读者才看得懂这些内行的术语。虽然这些字词保留至今,但真正的意涵却因为后人的翻译而失传了。举例来说,今天我们称戏院的金主为「天使(angel)」,称呼红牌演员为「明星(star)」。不过对于两千年前生活环境和文化都跟现代人迥异的古人,他们会如何理解「天使走去对明星说话」呢?
福音书经常出现这些行话:穷人(the poor)、痲疯病患(the lepers)、许多(the multitude)、盲人(the blind)--这些字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又福音书中出现的云、羔羊、鱼、面包等等的单字指的都是人;就像是现代所讲的「明星」。
福音书在公元1世纪成书之后,读者的生活区域多半是罗马的领土。因此福音书必须用隐晦的方式撰写,好规避罗马帝国的审查。由于福音书所记载的经常跟政治有关,因此内容必须经过加密。一旦福音书中有加密的内容,我们就会读到一条关键句--有耳的就应当听,知道加密模式的读者就会懂内文的意涵。
历史上所有遭受打压的团体都会使用加密讯息当作成员之间的沟通管道,1930到1940年代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就会使用加密的文件。藉由抄写密码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极高的精准度破译圣经记载的时间和地点。我们也可以发觉福音书当中隐含的寓意,甚至可以用全新的角度来解读那些记载的神迹。
破译福音书绝对不是要否认耶稣可能拥有超能力的事实,而是要说明福音书记载的神迹其实都不是超自然现象。这些神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耶稣在当时的主流政治环境成功利用这些史无前例的事迹规避当时律法的限制。
我们就举耶稣在迦拿把水变酒的故事吧,并同时对照牧师们宣讲的版本。
重新解读耶稣的故事
约翰福音是四福音书中唯一记载迦拿婚礼的福音书,而耶稣在这场婚宴中把水变成酒。如果这件事情真如教会所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迹,四本福音书应该都要有所著墨才合理。
基督徒经常听到的故事版本是婚宴原先准备的酒已经喝完了,但是约翰福音的原文是婚宴没有准备酒(When they wanted wine, the mother of Jesus said, They have no wine.)。按照当时的习俗,只有祭司和单身的犹太人可以在文定宴上喝酒。而已婚男子、见习祭司及其他人则被认定不够圣洁,所以不能喝酒,只能喝象征洁净的水。
耶稣的母亲显然不喜欢这种差别待遇,因为她对耶稣说:「他们没酒可以喝。」由于方才订婚的耶稣还没有弥赛亚的头衔,因而他回答:「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但因为玛利亚坚持要让众人可以喝酒,耶稣便跳脱传统习俗,备酒招待了所有的宾客。管筵席的人不在乎水变成酒到底是不是奇迹,他们只是很讶异佣人竟然会在众人饮水净身的时候端酒上桌。
许多人认为迦拿的婚宴是耶稣自己的婚礼,毕竟一般的宾客不会在婚宴会场里使唤佣人。这场婚宴的时间是在公元30年的夏季,若是换算成现代的历法则是6月。犹太人会固定在赎罪月(现代的9月)举办第一场婚礼,而文定宴则是在第一场婚礼的前三个月举办。依照这个习俗,我们能推断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公元30年9月为耶稣举办第一次膏抹仪式,而三个月前的迦拿婚礼就是他们的文定宴。
虽然四福音书的观点没有吻合,我们还是可以从圣经以外的典籍找到相关的记载。例如:罗马帝国纪年史就有记载耶稣受审和上十字架。
耶稣在公元33年3月的逾越节被钉十字架,而他和抹大拉的玛利亚在一周前才在伯大尼完成第二次婚礼。玛利亚在当时就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换句话说,她的预产期就是公元33年的9月。
如果我们用福音书作者的观点阅读福音书,耶稣的角色就会是个领导自由运动的王室成员。当时的犹地亚如同二战时期遭德国占领的法国。耶稣在生前四处奔走,领导众人对抗罗马帝国的压迫。罗马军队控制着犹地亚的政府机关,而抵抗运动则是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耶稣是当地民众引颈期盼的合法领袖,而他也随后成为受膏抹的弥赛亚。
耶稣在犹太古籍中的评价是一名智者、老师和国王。值得注意的是,犹太古籍根本没提到耶稣的神性,后来的罗马帝国神教反倒对这一方面大肆着墨。
根据死海古卷的记载,弥赛亚是以色列的最高军事统帅,新约圣经也记载使徒们有佩带武器。耶稣在征召门徒的时候就会检查他们是否都有佩剑。耶稣被拘捕的时候,彼得就拔剑砍杀大祭司的仆人。甚至耶稣本人也说过:「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
当时许多在耶路撒冷生活的上流犹太人甘愿在罗马控制的军事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此外希伯来人也分成许多宗派,而且他们都不愿和其他民族共同信奉耶和华,阿拉伯人和其他非犹太人更不可能融入他们的信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认为,犹太人是神的选民,而神只会眷顾犹太人。不过有些犹太人--尤其是拿撒勒派和艾赛尼派--则相信比较开明的西化信仰。耶稣当时没办法凝聚犹太民族的向心力,因为宗派之间存在无法弥补的嫌隙;这种裂痕至今依然存在。
还原复活的真相
判处耶稣有罪的人是彼拉多,但是在判处有罪之前,耶稣就被犹太最高评议会的犹太长老们控告并褫夺公权了。彼拉多当时已经惯于拷问反对他的群众运动领袖,犹太最高评议会因此决议要罗织罪名,以便让彼拉多正式审判耶稣。以色列的大法官和法务部长最近证实,犹太最高评议会在踰越节期间不得在夜间开会或活动。因而犹太长老们在踰越节期间必须把耶稣交由罗马法庭审理。
至于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其实他是受到精神层面的死刑,而非肉体的致命伤。公元1世纪的民众都很清楚钉十字架的三日规则是怎么一回事。从当时民间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耶稣在钉在十字架上时就等同死亡。他会在上十字架前经历一番谴责和鞭笞,并准备由祭司宣判死亡(褫夺公权)。而在下十字架后的三天内,他就会被当成「普通的病人」,然后在第四天被正式宣告死亡。
耶稣会在第四天被关进墓室活埋,但其实他可以在前三天内复活。当时只有大祭司或犹太小区的男性长老可以复活被褫夺公权的人(拉撒路的复活是一个特例--耶稣无视律法规定,遂行复活他的朋友)。当时的大祭司就是涉嫌陷害耶稣的该亚法,因而只有小区男性长老可以复活耶稣。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多次呼喊父亲。路加福音地23章第46节:「父啊,我将灵魂交到你的手里。」当时的小区男性长老是奋锐党的西缅。
基督徒认为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长枪刺中心脏而死,当时留下的血水就是他死亡的证明。其实这个桥段是一个错误翻译造成的天大误会。福音书的原始记载不应该翻成被刺穿(pierced),而是被戳刺(pricked)或被划伤(scratched) 。福音书的原始记载在翻译成拉丁文的时候被误译成打开(to open),然后在翻成英文的时候又被误译成刺穿(pierced)。士兵用长枪刺耶稣并不是要致他于死地,而只是要用尖锐物品测试耶稣还有没有反应。
英国医学会的外科医师最近表示:从医学观点来看,伤口出血是不可能解释的事情。伤口出血代表伤员还活着,而不是死亡。如果耶稣已经死亡且停止了脉搏,要伤口是大面积的撕裂伤才会出血。按照正确的记载,耶稣肯定存活下来了。四福音之外的福音书明确地记载这个事实,甚至可兰经也有明确的纪录。
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星期五下午,时间被往前调了3个小时。
时间在耶稣生活的年代有两种纪录方式。一种是用日晷计时,另一种是祭司们进行固定次数的祈祷,每当祈祷告一段落,就等于一个小时。现代历法规定一天是24小时,而当时的计时方式是将一天分成白天时间和夜晚时间。耶稣在约翰福音曾说:「白日不是有12个小时吗?」
当时的白天和夜晚确实各自有12小时,不过白天时间要从日出开始计算。
由于白天开始的时间每天都不太一样,因此夜晚开始的时间也会跟着改变。白天在踰越节(现代的三月)大约是从现代的早上六点开始计算。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亚利马太的约瑟和本彼拉多协商,希望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几个小时后就可以下来。不过四福音书对这件事情发生的确切时间有不同的记载。
这是因为当天的计时标准有变动。白天少了3个小时,夜晚多3个小时。换句话说,白天的时数被替换成夜晚时间。
根据福音书记载,当天的大地陷入三个小时的黑暗。这个黑暗其实就是现在某些国家采用的日光节约时间。
[译注]马可福音第15章第33节:从正午到下午三点钟,遍地都黑暗了。(And when the sixth hour was come, there was darkness over the whole land until the ninth hour.)
这三个小时的时间差是福音书中的关键差异。采用阴历的希伯来人会在白天就把时间往前调三个小时,而采用阳历的艾赛尼派和玛吉斯派要到凌晨才会把时间往前调三个小时。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就能明白为何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在日出后第三个小时被钉十字架(马可采用阴历),而约翰福音却记载耶稣是日出后第六个小时才被钉十字架(约翰采用阳历)。
希伯来人要在他们的当晚9点进入安息日,但是艾赛尼派和玛吉斯派还要再过3个小时才会进入安息日。这多出来的3个小时让他们可以在别人不能从事任何日常活动之际跟耶稣合作。
我们接下来要探讨圣经中其中一个最多人误解的事件--耶稣的扬升。一旦我们了解圣经中记载的扬升,就会顺便知道耶稣和马里亚一共生了三个小孩
我们可以从福音书的记载得知耶稣在被钉十字架(3月的逾越节)之前的一个礼拜和马里亚于伯大尼举办第二次婚礼膏抹仪式。
当时马里亚已经怀有三个月的身孕,因而她再过六个月就要临盆。福音书对公元33年的9月有甚么记载吗? 答案是没有。
如果我们要找相关的记载,就要翻阅使徒行传。使徒行传记载着那一年9月我们后人认为是扬升的事件。
我们要先记住一个重点:原始版本的使徒行传并不把那个事件称作扬升。扬升在这件事情当中不过是300多年后罗马教会强加上去的标签。
使徒行传第1章第9节:说了这话,他们正在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就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第10-11节则是:有两个人、身穿白衣 ...你们为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第3章第21节则写道: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
考虑到当时马里亚即将临盆,或许她的分娩跟扬升有关?当然有关系。我们可以从"万物复兴"这个经文看出端倪。
未完待续~
原文:http://prepareforchange.net/bloodline-holy-grail-hidden-li…/
翻译:Patrick Shih、Ray Chen
https://www.facebook.com/PrepareforChange/posts/1205160526295823
【相关阅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