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1 14:52:31)

 

 

世界不是虚幻,你感知的方式才是虚幻。

 

为什么是「感知」是虚幻呢?因为感知是相对义,当能所双泯,无感知者与被感知者的相对性时,这个世界是实有的、是实相的,否则就会落入一己的意识、价值、记忆的比对与判断。所以,不要说虚幻,恐怕无量时空都解脱不掉,头进头出,无垠的轮回而已。金刚经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物物之间之所以会造成差异性,那是因为主体性不同,认知不一所导致的。

  

大角星人说:

 

「世界不是虚幻,你感知的方式才是虚幻。

 

为什么是「感知」是虚幻呢?因为感知是相对义,当能所双泯,无感知者与被感知者的相对性时,这个世界是实有的、是实相的,否则就会落入一己的意识、价值、记忆的比对与判断。所以,不要说虚幻,恐怕无量时空都解脱不掉,头进头出,无垠的轮回而已。

 

金刚经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物物之间之所以会造成差异性,那是因为主体性不同,认知不一所导致的。

 

若依相对性报身而言,其所感知到的是物物分殊,法法独立;若依声闻小乘而言,或感知或不感知,或存或忘,万法的存在根本就是游戏、虚妄一场;若就最上乘的绝对境界而言,感知被本觉取代,并无感知、被感知的相对性,所以万法一如,无一物独存,无自他的疏离、隔阂,处处、物物、时皆如。

 

   在绝对的无着、无念、无证的清净中,却有着相对万相的缤纷、变异的无量法、无量义。而这种「无量相」正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 」。

 

   主体会随着法身、报身、应化身的不同,而各自解读外在境相的意义,就好像禅师的见山譬喻,数百年来几经辗转相传,但是,若在见解上稍有差池,即可能以讹传讹而深不自知,无意间诋毁、弱化了佛法的甚深要义,因为: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

 

到底「见山又是山」的境界有没有一个隐形的见者存在呢?若有即是见闻觉知了吗?

 

佛法不是见闻觉知,但亦不离见闻觉知,所以即使是个见性者,依然「见山」,但其间却有绝对性的不同,其实真正的不是「见山」而是「现山」。

 

也就是说,就在六根作用之处,显现了法性触目菩提的大圆镜智、妙观察智,体现了法性万法一如的平等性智与成所做智。此时我人、众生、寿者显现了一体性,山、水与见者都超越了独立性圆裹十方顿现而圆融。

 

   所以缘道祖师在「 见山又是山」之后,加上了「山水是我,我是山水。」以免修行者曲解了如来真实义,而自绝于甚深微妙法之外。至于甚深之处也「唯有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寥寥数语,希望有助您了解洞山禅师的偈语。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261200102x6wr.html

 (图文來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