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6-01

 

 

 

Q 大学里和班上一个朋友闹别扭,后来明明和好了,却还是不说话。一直都是我主动跟她讲话,已经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了。

 

A 朋友,你好!透过来信,我了解到你与朋友的关系状况。不知道在读到这封回信的时候,你们是否已和好如初了?你的来信,也一下子让我的思绪回到学生时代,想起那些关于友谊的事情,想起一些朋友间拌嘴闹别扭的事。

 

你的来信备注了“需要回复”,但我好像没有直接读到你的提问或疑问。所以,我在猜想,你是不是想了解与探讨:为什么与那位朋友“明明好了”,但对方的反应、大家的相处却不如从前?为什么自己都已经做到那么主动与“没面子”了,她还没有跟我说话?我还要继续这样吗?

 

如果以上是你的疑问,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不少朋友遇到过的状况或心中的疑问,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我都“主动示好”了,你却好像“没什么反应”?

 

赛斯哲学里提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互动,犹如在照镜子。我们可以透过别人,透过关系这面镜子来照见自己,了解自己。比如:了解自己的个性;情感表达的方式;或者一些容易“受伤”的地方……而越亲密、越亲近的关系,越容易让我们看见更多、更深、更真实的自己。

 

因此,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先透过这件事来了解自己,然后再看看可以如何面对这位朋友?以下是一些自我觉察的角度,以及我在人际互动中的一些体验与你分享:

 

1. 关于爱

 

从来信中,我了解到:对这位朋友,在争执过后,你还是主动跟对方说话,甚至主动到自己觉得“没面子”了。那你为什么愿意主动?是不是自己在意这份情谊的?是不是在互动相处中,你是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人?从这件事,有没有了解到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没有想为自己点赞的地方?

 

2. 关于自我价值

 

在人际互动中,特别是遇到大家不一致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触碰到一个比较核心与深入的成长话题:自我价值感。因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自我了解:对方的反应(一直不说话),带给我怎样的感受与想法?我的心情有没有很容易受到她的反应所影响?甚至,对方的反应会不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是“丢脸”的,是被讨厌的?然而,不论他人的反应如何,我怎样看待我自己?我会不会回来接受自己,公平地看待自己?

 

3. 关于人际界线

 

我们既是朋友,甚至是亲密的朋友,同时,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同的一件事,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感受与反应。如果对方一直不说话,或者没有以自己所期待的方式来回应,我会怎样?我愿意为这份关系主动到哪里?表达到哪里?我的个人界线,底线设在哪里?

 

我想,当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梳理自己之后,或许会更能够拿捏分寸,在关系中找到一个让自己、或者让大家都觉得舒服的位置。与朋友的关系,这个话题曾经带给我一份很大的功课与礼物,从中我学习到:尊重自己的感受,尊重“人际界线”,在关系中勇敢地表达、展现真实的自己。我相信,你也会从中收获与成长的。祝福你!

 

天天

 

 

《回到初衷,简单生活》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于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刚开始都会有一个很单纯的意念。比如,在你开始念书的时候、在你开始交朋友的时候、在你开始发展你的事业时候、在你开始完成你理想的时候,每一件事情在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个简单的动机和意图。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有一个单纯的期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简单的动机和单纯的期待,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然后我们开始忘记本来的目的。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烦恼,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当踏进公司的第一天,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期待,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刚开始谈恋爱,因为单纯,没有太多的心机,那时的我们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刚开始交朋友,也是因为话题投机、聊得开心,我们保持着一份单纯的友谊。可是后来,这一切都因为迷失而变得复杂起来。

 

其实人生很简单。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我们可以维持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实现理想的过程……人可以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开心。

 

但是大多数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简单的人生,都在拼命把自己的人生变得异常的复杂。比如把世界的规则、自我意识弄得很复杂。很多人在乎的只是知识的丰富程度,就像我门诊的一个个案就经常去参加各种专家、大师的培训,认为这是对自己成功非常重要的方法,弄得越来越复杂。其实,真正的修行功夫是去芜存菁。

 

人的心灵是简单而单纯的。可是,我们常用心理学去探究人的心灵,却不知道心理学就是一门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的学科。它通过各种学术理论去佐证,用各种理论去了解和分析人类的心理过程,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很复杂。

 

其实心灵就是我们的本心,通过本心去了解自己和面对自己的问题,化繁为简,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生命其实很简单,可是,常常被我们弄得纷繁复杂,最后找不到出路。我的老师赛斯说过:“生命的本质是喜悦。”

 

说到方法,比如,许医师的治疗目的,不是为了帮助人们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是让人们知道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以,我们要试着回到本心,相信自己;一定要返回事物初衷,时时回头。比如,你当初为什么而活着?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你当初为什么跟某个人在一起?时刻觉察,跟随初心,引导你的人生。

 

——摘自|有声书《心灵的本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