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 explorer 新人类扬升意识
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是一切心和相的起源,认识了这个本性就认识了“道”。认识本性一是靠知识解悟,二是身心的切实体验。知识解悟加上切实体验,就能够达到“见性”的目的。本性具有:“空性、光明、非二元、超越性、不动、解脱、与道合真”等特质。空性是因它无形无相,无有所得。既非万物也非无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非身内也非身外,是没有边际却无处不在的存在体。光明是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的光明属性,这种光明和空性一体不分。非二元是它不在心的二元体验范畴(善恶、好坏、对错、高下、长短、始终)。超越性是既超越二元、又于二元中统一,不受二元心智影响。不动是没有任何的情绪和恐惧可以影响它,自身没有生灭现象。解脱,既然无生灭就不会执着任何事物,“无所住而生心(本性)”,所以是解脱。与道合真,在本性里面可以体验到“原火”的存在——那是道所分形出来的灵魂种子。所以通过本性可以认识道,正如通过宇宙母亲认识神圣父亲,通过心轮连接内在的源头,可以体验到一种真实的圣爱慈悲和保护力量。
认识本性不完全靠具体的修炼功法,功法是一种助力但也有它们各自的局限。没有绝佳的悟性即使修炼很长时间的功法也难以“见性”。好比通过修炼一些有为的功法,一个人可以身体变好、能量增强,甚至修炼出一些神通——开天眼、出阴神、阳神等等,但这些并不表明一个人已经见性或得道。得道是需要证悟本性才能实现的,并不只是靠有为的功法,而是对于本性的彻悟。所以悟性也是很重要的,绝佳的悟性来自于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深入了解事物的能力。如不然,缺乏深刻认识、心胸狭隘、缺少一定的道德修养就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见地”圆满,因而不能契入本性。
道家有命功和性功,修炼完“精、气、神”的命功以后才真正修炼“炼虚合道”的性功,最后一步才能真正得道解脱。但是从具体修炼的角度,并不意味着每个人一定要到命功修完才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个人的根基以及过去的修为决定会以何种方式进行,至少学佛的道路不会这样设想。但是这两者的不同认识和修行方式却在证悟的阶段统一起来。万千河流最终将汇合融为一体,就是入海(入道)那一刻。所以佛家最后是达到“空性”,道家最后是达到“无为”,还有“能所双泯”、“子母光明会”等等说辞,既有所区别又能够统一。只有达到的人才能理解所有道路和方式的本源在哪里。一旦认识了本源,就超越了宗教和方法论,对本性的概念理解也不再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但能作为后人一个解悟的线索。解悟和实际体验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好比我们看影视、文章,会被一些美好的人物和思想感动和共鸣,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已经拥有了那种情怀和境界。遇到具体事情还是没有施展的能力。无论如何,我们既不能忘记我们的本性,也不能忽视命功修炼的价值和重要性。两者都是达到证悟的基本前提。
金在五行里面代表的是“敛聚、凝固”之意,在身体层面可以敛聚的是气息,在精神层面可以敛聚的是心念。所以当这两个方面都被控制住了,身体没有了呼吸和气息出入,思想杂念也完全静止了,身体达到了真空、一切情欲都灭尽的状态就是“金来归性”。归性以后就有“结丹”的现象,是真正超凡脱俗的修炼阶段。结丹意味着通过七情六欲使用出去的能量又回到本体,这样就没有“漏”,无漏就不会有业力的产生,因为它的力量被收回来了;无漏就可以增强身体的机能,内气充盈,阴气无存;无漏才可将体内的精气神凝合成一个个光球,从腹部开始,慢慢上升到心轮,最后上升到头顶。这就是修道用的元神,也是跨越维度的工具。起初这个先天的元神个头很纤弱,达到“见性”的阶段才会变得象鸽蛋大小闪闪发光。在修道的后面阶段,通过不断地结丹现象可以补充到元神当中,使元神越发光亮扩大。此时个人的意识也从浊意识进入到更浩瀚、精微的神圣意识当中。
真正达到气息的凝固,神和气就要“拧”合在一起。从心轮到顶轮这一部分就没有气在动了,不呼也不吸。感觉到躯干都充满了光,也就是精气神真正修满了。所以修到后面,气息会使身体有在炼丹炉中煅烧的感受,好象随时可能会“内爆”,没有日复一日的打基础、修定力,身体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气息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一般的呼吸属于后天,内呼吸、胎息属于先天,将后天气息调好了才能慢慢进入先天气息,修炼由后天转入了先天。通过先天之气才能实现凝固。如何才能修炼出这般浑厚的先天之气息呢?就是道家的一句话:“金为浮为方见性,木因下沉始知心。”
木在五行里面是“生长的功能”的意思,把生长妄想杂念的功能(阴气)沉下去,把先天的精气神(阳气)敛聚浮起来,就能够冲开气穴。气穴充满自然就会停止流动,这时候身不动、心不动,但是本性的气息在浮动。本性的特质充分地显现出来,加入过去对本性的解悟能力,一个人就可以“明心见性”。而金能克木,阳气多阴气自然就少;阴气多则妄念杂生、情欲不断。金能生水,由气化成口中的甘露,这些甘露好比炼丹的药材,更增强内丹的品级。身心本是一体,所以无论从身体开始还是从心性开始,只要其中之一有实质的转变,都可以影响到其它部分。在这个基础上两者结合进一步证悟本性。后天的妄想杂念、七情六欲并非本性,但它的起源又和本性有关。通过简单地让它们自然沉下去,本性显露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禅修重点在哪里,而无需付出不必要的艰辛和摸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