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 explorer 新人类扬升意识

2020-03-13

 

意识

 

意识可以改变命运,意识只有在具体的创造过程中才可以转化为智慧。智慧无论何时何领域都可以让人不断获得成功、进步,不会因时间而消失。智慧不是理论和教条,剥除宗教对灵性的形式化和繁琐仪轨遵从,灵性就是意识在实际生活当中所获得的智慧总和。而实际生活也不完全指外在环境的活动领域,也包括一个人进入灵性道路后的内层面体验。把灵性看成是一条前人铺设好的道路显然是错误的,真正的道路不是外在可见的,而是内在的精神上升旅程。但是内在的旅程开始之前必然经历一段混乱、难以抉择、目标不清晰的过渡阶段。

 

在没有跨入内在道路之前成长过程一定是曲折的。因为个人已经习惯用有限智力作为灵性发展的向导,就象处在外在生活情境中一样。但是真正的向导并非来自我们有限的智力判断,也非外部环境所造就,而是超越心智范畴的灵性直觉和智慧。而这些直觉和智慧就在一个人内在隐藏着。

 

和外在的生活领域相比,灵性道路和世俗道路既有相交的部分也有完全相悖的地方。对于个人的外在生活,一些人非常熟悉的意识领域对其他人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即使对同一个生活命题,理解的程度仍然大有差异。在一个命题没有完全发展出足够智慧之前,它就会不断反复出现。这些外在干扰因素影响着一个人进入内在道路的准备时间。而灵性觉醒的意图不是要“避开”这一部分成长——假如它已经出现在个人的生活领域当中,那意味着需要通过灵性的方式从其中获得足够生活经验和智慧。灵性道路并非儿戏,它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和精神准备才能保证顺利穿越诸灵性层面。

 

每个灵魂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为这种成熟而努力,智慧作为灵魂的经验就储藏在心灵的潜意识当中,这些带来智慧的意识需要通过具体事件的碰撞而被引发。知识是书本的结论,是他人的经验。时间在其中起到模糊和弱化的效果。但思想和道路的庞杂只是一个幻象,真正的灵性很简单,灵性成长就是意识向真理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就发生在生活日常的每一刻,每一个抉择、每一个会激发勇气、信心和耐性的考验。头脑往往携带着诸多顽固的旧有习惯经验,唯有战胜头脑才能获取灵魂的智慧。

 

就终极真相而言,并不存在一条真实的道路,“河流不存在,道路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不同意识层次对道路的不同想象。很多人不能有效发展出更多灵性的智慧,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宗教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他们的想象能力。第二个原因就是知识没有被转化为智慧,灵性停留于概念成为一种无法实际运用的知识。忽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一言一思,就等于把灵性和生活割裂开来,其进入内层面的准备时间也必然拉长。

 

有三种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一种是完全确信个人和宇宙为一体的人,能够只用意愿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所需。原因就在于其意识当中没有自相矛盾的思想观念,限制性思想已经清除,因而意愿的力量是百分百的。一种是尚未完全转化意识的人,虽然也相信宇宙会满足自己的愿望,但其内在并不能做到百分百,因为限制性的想法依然存在。所以宇宙也不能完全配合意愿。而最后一种是只有限制性想法的人,意识依赖外部反应,个人的力量是分离和孤立的,没有使用灵性知识的能力和智慧。第一种就是觉醒进入内层面道路的人,第二种是觉醒过程中的人,第三种是没有觉醒的人。

 

只有将灵性意识具体化运用,并在过程当中去看到什么在阻碍这种意识的发展并努力超越之,才能利用现实经验发展出灵性智慧。在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去看到真实的力量之源并不依赖于外在,解决问题的根本应该从内在意识转变开始。一旦把力量之源置于外在,增长的就是个人经验带来的限制性想法,一旦限制性想法过载就自然产生恐惧和逃避的企图,而忘了个人真正的成长目标是在当下情境中使用灵性意识去获得智慧。只要有智慧作为向导,一个人自然拥有真实的力量,而外在的“虚幻”力量也会褪去。

 

关系

 

关系即是业力可以消耗自身的梦境现实。我们会遇到什么的关系和问题即是内在心象的个别反映,这些个别心象和集体心象组合在一起,构建出庞大而复杂的梦境现实。客观而言,梦境既非好也非不好。但是沉浸在梦境当中而将其视为实相,必然会受苦。如果在梦境现实中保持觉醒,则可以削弱梦境现实带来的影响。对待业力的物理呈现,既不靠批判也不应逃避,而是勇于承担一切发生而不执着其结果。没有业力的呈现和消耗,意识就会被过去拖累而无法前进。不论集体或个人,任何过多的业都需要被消耗才能加速意识的觉醒。而通过业力的物理呈现,外在的梦境变迁时时冲撞着一个人的内心,让人开始质疑现实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存在意义。

 

梦境现实的冲撞也让人逐渐看清和厌倦心灵所受的种种限制和束缚,为灵魂的成熟和觉醒做好准备。而这些限制和束缚一方面和我们的客观现实有关,另一方面它也在揭示我们为达到灵性自由所需要的完整意识和精神状态。自身的性格弱点和不足是带来束缚的内部原因,性格和其弱点在梦境现实通常是受批判和不认同的,但是当其有价值的一面被充分利用,就会转化为一种灵性潜能。社会环境不接纳的某些“缺点”却可能是灵性成长的有利条件,只有当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被有意识地运用到灵性成长当中,才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整合。在高八度频率的灵魂谐音当中,个人相冲突的性格面向也会变得完整和谐。内部和谐也会带来外部和谐。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巧妙的设计,任何一种面向的存在不是单一的,而是阴阳互补的。找到自身内在互补的意识相互协调、平衡,就会发展出更完整的意识人格。

 

关系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发展出自由和爱的必经之道。关系是自由还是束缚,也许刚开始是由其业力属性所决定,但是通过内在的爱之扩容,即无条件地接纳和宽恕将得以释放。爱不是个人的情感之爱,也不是欲望占有之爱,这些爱无法解决业力的属性问题。唯有带来自由的爱才可以成功实现业力的解脱,这里面显然包含着神圣的意愿。因为只有在和神圣意愿对齐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这种带来自由的爱。真正的自由里面也同样包含着这种爱,这种自由不是肆无忌惮、我行我素的自由,而是试图与灵性真相对齐带来的智慧选择。这种自由发展到与真理合一的高度,即是没有给与者,也没有被给与者,也没有任何给与的东西的自由。当心灵品尝到这种无人我对立、无主客对立的自由,关系的问题即告结束,不会再产生任何束缚性的业力属性。

 

二元

 

万事万物都以二元划分得以确认和归类。但是事物的本体却不在二元,因此真我、真心都不在二元表现形式当中。二元性是有生灭和暂时的两极摇摆现象,乐极生悲、阴极阳生,苦乐交替、生死轮回,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二元心即是心象在二元性场域的表达,主动和被动、果断和犹豫、热情和惰性、喜欢和厌恨等等都是它摇摆的方式。二元心没有根基,因外境和心象的相互结合而起变化,追逐二元心就是一种不觉醒的状态,在这里二元心认知外境为实有,心象为恒常的我。因此是颠倒之状态。在颠倒里面,一切外在的活动和行为都由心象在推动,人心没有自我主宰的能力。

 

头脑是二元心通过心智体在思想层面产生的波动。要控制二元心的表达几乎不可能,只有回到真心才有机会。但是通过对其产生觉知行为则可以减少这些无意识的波动。不轻易认同我们的头脑,即是成为头脑的观照者,通过对头脑的观照行为来缓冲头脑的释放速度,等待一个启用智慧的时间。这个时间很短暂,它只会在头脑暂时停止的片刻出现。一旦智慧呈现就可以了解头脑的本质,瓦解二元心对外境的攀缘,以及对不恰当思想产生的行动之结果进行纠正。如果头脑没有付诸行动心象就没有释放业力的机会,行动及可能带来的结果就会改变。但这并非通过压制,而是通过觉察头脑的本质。但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让二元心象变得没有力量,这会在唤醒我们的真心并与之融合时发生。

 

观照我们的头脑,可以清理头脑的混乱形态、庸常形态、机械形态,增强头脑的敏锐性。认清它的惯性模式、摇摆机制、可承受的压力范围、迷失的时间表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限制性的思想观念在二元心里面埋下恐惧、孤立和易受外在伤害的伏笔,这些将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外在表达和结果。不稳定的心理容易带来不友善、不圆满或固定模式的外境反映,因为心物一元,外在并非一个固定实相而是当下心境的一个镜像反射。通过外境反映也可以大致了解我们内在在害怕担忧的事物,提醒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得更成熟完善。而了解的意义不是去试图影响和改变外在,或者妥协现实力量,最终为了找到内在真相。

 

找到真心就要在二元心之间平稳安住,这样才能随时平衡好二元心的摇摆可能,不能等到二元心达到极限时才有所行动,那时已经无法启用智慧,头脑的过去经验将成为主导。虽然尚未证悟到真心是什么,但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平衡的位置就是去感受它的途径。在两极当中保持平衡是可以产生觉知和专注的所在。只要二元心获得足够的平衡,觉知力就会渐渐向内转移,让意识可以突破表层思想,进入潜意识的领域。

 

觉性

 

一个人的觉醒程度取决于他的觉知能力,当觉知到自己的本体,就是跳出头脑的片刻。一旦意识将本体认同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非头脑、二元心,就是觉醒的状态。觉醒状态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别,不稳定的时候头脑的影响依然强大,二元心难以平复,迷失一段较长时间才会重新开始产生觉知。最微妙的迷失是当心对某些细微的情感、情绪、体验产生依附的时候,因为没有遇到压力觉性的力量自然就会松懈下来,并把它们错认为本体。突然的觉知会让头脑无法再继续运作。真正的稳定发生在意识和觉知发生融合的时候,这是真正的觉醒。这意味着意识已经获得超越心智体的智慧。因为灵性通道已经完全打开,觉知的能力也开始向更精纯、细致的方向发展。

 

觉知不同于一般的头脑意识,头脑意识对外属于感官,用来对外部情况起感受、知觉和认知能力。对内则是意根,意根是不断思量、审视和评判取舍的心念。正是这个意根把心象认同为真实的“我”,由此产生出虚假的自我意识。觉性是先天的、没有思想、没有二元分别。正如我们的真正“视觉”隐藏在肉眼的后方一样,觉性隐藏在思想意识的背景当中,当思想意识产生活动,觉性即刻依附其上不分你我。觉醒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觉性和思想意识能够产生一段分离的空隙,从而去观察思想过程而又不完全涉入其中。这样才能避免把思想当做觉性来混同。

 

用一个比喻来说,二元心是一个24小时对外营业的酒店,随时准备迎接那些在梦境现实中有业力联系的客人。外在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则是六个招待客人的伙计,他们站在酒店的大堂。而意根的身份则是大堂经理,负责信息的传递。他的任务是从外在收集信息并传达给后堂的老板,同时将老板的指示再传达给六个伙计执行。这个后堂就是我们的心象所在之领域。老板对信息完全是被动的,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伙计对指示也是被动执行的。如果没有觉性在一旁监督,意根会不断收集信息并自动创造出束缚性行动。

 

要理解的是,“自我”是在看似毫无间断地信息传递和思量中产生的,“自我”并不是什么反面角色。只有当它在冒充真正的主人时才会出问题,一旦把自己从本体中分离出来,把自己看成是孤立的、而非整体的一部分,它就产生了对“失去”本体的根本性恐惧。所以它必然想要抓住一切可抓住的事物来逃离这种恐惧感。但越是逃离就越适得其反,因对事物的种种执着而备受煎熬。但是当自我的力量被聚焦于寻求真理和真相,释放错误认同,它就正确发挥了作用。这种情况类似于梦到自己努力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梦虽虚假,梦中的自己也不实有,但结局却是带来真正的觉醒。

 

当觉知反观这个分离性自我,自我感也被证明是虚幻的、暂时的。它也是依赖六种感官的运作、心象的活动而起作用。当六种感官和分离性自我都止灭的时候,就是真正见到真心的时候。通过简单的觉知能让人保持觉醒状态,但要见到真心本性觉知的精度和力度必须足够。当二元心平静下来,我们所获得的是二元心平静安详状态,是心象混乱不安之另一面。这不是它的止灭状态。分离性自我维系着二元心,它必须打破才能真正止灭二元心。因此分离性自我是最后一道屏障。之所以不能靠简单地觉知,其原因就在于只有提升我们的所有细微体的频率到一定程度,才能溶解分离性自我所依赖的固有能量。而这些能量其实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喂养小我意识所形成的保护罩,或者说是由意根在无觉性的状态下创造出来的各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模式。

 

  【全線閱讀】 yacha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