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7

 

 

佛经中如何看待爱?似乎佛陀很少提及爱、认同爱或赞美爱?

 

——

 

在佛教中,爱属于自我的范畴;在超越自我的范畴,爱变成了觉知,变成了纯粹的觉知。觉知是爱的开始,是爱的眼睛。你用觉知达成爱,就像用眼睛看见风景一样。从某种程度说,觉知构成了爱,就像眼睛构成了风景一样——眼睛是构成风景的基本元素之一。就像眼睛是构成风景的基本元素,觉知是构成爱的基本元素。

 

在自我的范畴,爱等于执着,每当你执着什么,那就意味着你爱什么;每当你爱什么,那就意味着你执着什么。在自我的范畴,爱和执着是同义词;而执着或爱,在佛陀看来,那是受苦或轮回的因,因此,佛陀很少提及爱、认同爱或赞美爱。

 

通常情况下,佛陀们不说爱,他们说慈悲。慈悲的意思是同理心,基于同理心而生起的帮助他人的愿望和感受,是佛陀们所说的慈悲,而这种慈悲,就是佛陀们心中的爱。

 

慈悲的基本条件是觉知。觉知他人,觉知自己;觉知自己,觉知他人。没有对他人和自己的觉知,无法生起同理心,而没有同理心的行动或作为,怎能是爱,怎能有爱?

 

佛陀们所说的同理心是没有痛苦或悲伤的同理心,是没有杂质的同理心,是充满觉知的同理心,是完全健康的同理心。没有觉知,充满痛苦或悲伤,含满杂质,不纯粹,不健康的同理心,不是佛陀们所说的同理心。

 

在佛陀们那里,爱这件事化成了觉知和同理心,也就是,在诸佛们那里,爱等于觉知和慈悲。觉知加慈悲,就等于佛陀们的爱。在我的语境里,我喜欢说觉知和同理心,觉知和健康的同理心相遇、并行,就是我所说的爱,我人生故事里的爱,生命大圆镜中的爱,我投身其中道感交映的爱。

 

在普通人那里,爱是一种焦渴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人口渴的不行,在寻找水喝一样。佛陀们把这形容为爱渴。那意思是,在普通人那里,爱就是渴,渴就是爱,你渴极了想找水喝的状态,就是佛陀们眼里人们所谓的爱。那是一种极不满足,极度匮乏的状态。而佛陀们眼里,爱是一种满足状态,就好像你喝饱了,你还有许多甘冽的泉水,你顶着陶罐,你在等待分享于人一样。

 

渴极的人对水有一种执着,因为那是救命的,那关乎那个自我的存在。因此,基于饥渴状态,基于极度匮乏,基于极其不满足状态下的对事物的需求和执着,而成为的爱,是不健康的爱,佛陀们所不乐唱,因为本质是苦,是苦的因。佛陀们所唱的是满足状态下的,对食物,对水,对一切生命存在元素的分享,那是他们概念里的爱;健康的爱,饱满的爱,向外而不是向内流动的爱。

 

为满足而展开的爱不是爱,因满足而发放的爱才是爱。爱这件事就像无明和智慧,如果你向前转它就是智慧,如果你向后转它就是无明,而不管向前转还是向后转,它们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本体。有关爱和貌似爱,需要我们慢慢体会,细细体会。在慢慢细细的体会中,爱鲜明起来,你自由起来,你快乐起来。让你自由、快乐起来的是爱,让你受限、束缚、受苦的非爱。

 

爱就这么简单,一个解放你,一个束缚你,解放你的是爱,束缚你的是爱的相反。去体会当下那些你认为是爱的事物,从中辨别哪是爱,哪是爱的赝品,那爱貌似的爱,那冒牌的爱,那欲望把自己包装成礼物的东西,那饿鬼把自己打扮成新娘的存在。

 

要想体会真正的爱是可能的,觉知加健康的同理心的修习,可以将你送到它的面前。健康的同理心是,觉知自己及他人,但剔除你那些心理故事,剔除你那些心理故事所引发的粘滞性感受,心在空明的状态里,化身为他人,化身为自己,从而它自由的行动,在移除旧有的心理感受后,让新的感受进来。就像,在乌云消失的地方,白云朵朵欢快而来;就像,在枯枝腐土处,长出一抹新芽来,慢慢开出一朵灿悠悠的黄花来。

 

爱,觉知加健康的同理心,体会这个事实,练习这个能力。觉知是爱的开始,每当你去觉知一件事物,真正的爱即将发生;每当真正的爱发生,觉知早已恭候在那里。喜乐是觉知的伴侣,而觉知总是先于喜乐在喜乐的事物那里恭候它。欲想从觉知里长出爱或喜乐,先从练习觉知一朵黄灿灿的小花,觉知一只活泼好奇的猫,觉知一位咯咯发笑的婴儿……从那些实物或意象开始,练习,练习,不久你就能品尝到爱的味道,那空灵的、轻松的爱恋,那没有黏着的喜悦,那没有烟的火,那清新的爱情,那明净的觉知,那美好的心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