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感于《慈、悲、喜、舍的修行》一文,想请教慈悲该做何解?修行人又如何去做呢?

 

慈悲连接着佛与众生,佛在的一端,众生的的一端。所谓慈悲的修行,便是把众生从的一端接济到的一端。这是诸佛的工作,也是修行者们正在走向的服务岗位。

 

慈悲的慈是一幅纯药,它是天人的通常饮食,是人间的上妙甘露,是众生自性的爱。慈悲的悲是一幅良药,它是苦口的。悲药在不同的人那里显示不同:在菩萨那里显示的是药性,到众生这里显示的是苦味。慈悲的修行,就是化众生口中的苦味为药性,化众生那里的苦味为自己这里的药性。

 

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转化?也就是说,如何由慈修悲?

 

简单地说,你曾溺水,你有过溺水的经历和过河的经验,以你过河的经验帮助那些还在河中溺水的人,而不是站在岸上看他们溺水。因为你深懂溺水者个中的滋味——这个经验很重要,这经验是你与他人连接的基础,它使你深深理解那溺水中的人们。这种溺水的经验变成一座桥,使你走向他们,与他们在一起,帮助他们涉过生死大海,处于涅磐彼岸,过自在的生活。

 

这种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发自真心,不停地帮助他人的活动,便是由慈到悲的度悲修行。它不是穷则独善其身的行径,而是达者兼济天下的作为。

 

具体该不该帮助水深火热里的众生、该怎样帮助,你心里知道。因为你也有过那样的经历,你最了解那种情况下,那样的人最需要什么和想什么的心态了。当一个人受苦,你帮助他们,这是正常的;如果你不帮他们,那是反常的。若见死不救,见苦不拨,你内心必有一个故事的膜包裹那本来的心,使它的光热发不出看起来像冷漠的。若是一个人内心里所有的故事都破解了,那必然是安然的、乐于助人的。因为没有故事你和他人变成,而不是”——有一个你、有一个我。

 

如一人解脱了只顾自己,譬如他获得了自性宝瓶中的甘露,独自享用,不予他人。这就犹如一只蚕蛹,在蚕茧里做了一场有关蝴蝶的春梦,他的解脱是虚幻般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还没有真正打开自己(还有故事包裹他),他的安静喜悦自在还需要特定的条件,他还不能深入红尘与人形成深深的连接和互动。因为他的解脱是有条件的、在内心里是要避免些什么、是离群索居的,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解脱。

 

真正的解脱者,必是智慧和慈悲同时发展,自觉和觉他同时进行的实行者。如果说一个修行者的绽露是智慧发展的结果,那么,助人行为的发动则是慈悲发芽的开始。对于一个修行者,智慧和慈悲是他的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同时具备且发达的人,才能自由地飞翔在生命无碍的蓝天。

 

就这样。通达佛陀智慧,获得最高见地的人,开始修行与他人的连接,开始练习与他人和谐的互动——发展你的另一只翅膀,不为他人,仅仅是为自己,都是必要的。开悟发露你的自性之慈,进入步骤的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