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10:34:51)
让我们观修不思维──这并非一种心智迟钝或「空白」状态。相反的,各位需要在一开始就全神贯注,下决心让自己进入一种不思维状态。一般来说,人心易于放逸,常受外界事物影响。我们先有感官经验,尔后心神才会贯注其上,注意力就一直维持在一种知觉或理性认知层面。所以,请将各位的心念向内收摄,不要放任心思随知觉对象到处逸游。但同时要注意,切莫过分往内收摄到让心智处于某种昏沌状态,而是应保持住非常警醒和专心。然后,请试着观照这种自己意识所处的自然清明状态,让它不受过去所曾发生的事件、思维、记忆等等所烦恼;也不使你未来种种的人生计画、期盼、恐惧或者希望,干扰这个意识清明澄静的觉察状态。试着让意识一直保持在此自然状态中。
这情况有点像一条湍急的瀑流,你无法很清楚看见河底的石床。如果你能运用某种方法使这条急速流动的河流于瞬间静止,不再由其源头所流之处奔往原先急驰而去的方向,那么你就能使湍流维持静止状态,一眼照见河底清澈的岩床。
同理,心识在刹那和刹那间迁流不息,如果你能够阻止自己心念为感官所役使、不断竞逐各种知觉对象,而且能让自己心智不再处于全然的「昏昧无明」状态,那你就可以开始见到如瀑流般的心识过程中,实则内蕴着一种静止和澄明的心境。各位应该尝试做这样的观想,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困难。尤其是当外在环境中并没有什么特定观想对象可以让我们把心神贯注其中,我们极可能会在修习时就打起瞌睡了。
当你在初始阶段开始体验到意识自然状态,它可能会处于某种虚空、出离或空无形式。这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于用外在感官对象来理解自己的心念,我们是以自己的理念及各种意象来看待外在世界。所以当你一旦开始向内收摄这些感官知觉,一时间会几乎无法辨识出自己的心念,于是便产生某种出离或虚空。然而,一旦习于这种状态,你便能在这一片虚空混沌之下,看出有某种澄澈和心灵明觉的状态。
然而,不可将此刻的澄明心境,与证悟空性或观想空性混淆。也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样就已进入一种非常高深的禅修经验了。这个禅修境界对佛教徒或非佛教徒而言都是相当普通的经验,尤其是对入定极深的禅修者而言更是如此,而这种观修法称为「无相的心念状态」,那是种如虚空般无所限制的无限意识。意识有各种不同层面,其中一种是心力专一而且凝止,在此凝止和静止之中,正是力量最强大时。但这境界仍不属极深入的禅修状态。不过,的确有许多高深的禅修经验是以此种心灵凝止状态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
我们先从简单的数息训练开始做禅修。将注意力放在左右两边的鼻孔,反覆做三次呼吸,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只要单纯地注意着吸气、吐气,然后再吸气、吐气,如此共反覆三回。之后就开始进入禅修。
作者:扎西郎加上师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ebaab0102wuzu.html
(图文來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