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質
物質的本質比光的本質更微妙。
物質也是一種乙太現象,但是它與光並非同一種波動。
浩瀚的空間裡存在著基準振動點,它們可以讓乙太進入第三模式的振動態,
換句話說,在這狀態裡,空間母體在第四維度裡進行運動。
實際上,這些基準點和乙太形成橫向的振動,
這橫向振動會傳達至乙太物質,並引起乙太物質的橫向運動。
在「平面國」的類比裡,基準點就好比在薄層上的觸點(contacts),
所有薄層上的觸點持續振動,振動的方向與薄層形成直角。
這會引動一連串擴展中的波,從每一個定點往外擴散,
就好像池塘的漣漪從石頭落入水中的地方向外擴散。
因此,真實世界裡的基準點會引起行進中的「橫波(transverse wave)」,
它們彼此相交、互動而產生了「駐波(stationary waves)」,
駐波包含低振動的位置〜節點(nodes),及高振動的位置〜腹點(antinodes)。
(图片来源:http://www2.nsysu.edu.tw/physdemo-high/oldVersion/2012/14/14.htm)
駐波的圖形類似於:
把一條繩子拉直,並將繩子的兩端固定住,然後在繩子的中央彈一下。
(图片来源:https://makeagif.com/gif/-LNI8WU)
(以上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非原文附圖。僅供參考--如釋說)
當許多駐波的節點同時相交於一個位置,
就乙太的橫向振動模式而言,在這個位置的乙太會變得非常穩定。
若乙太在這個位置變得完全靜止,即使只是短暫的瞬間,
它會立即收縮或凝結為更稠密和堅固的型態。
這極其微小的凝結或收縮的乙太,就是所謂的「質子(proton)」。
環繞在凝結的乙太周圍的是高橫向振動的同心圓,
而就在這些同心圓裡,各種電子形成了。
科學家們所犯的錯誤是:假設電子是個實體,其實它不是,甚至相反。
要解釋這種矛盾的現象是很簡單的。[6]
環繞著收縮的質子的高振動同心圓周圍的乙太,處於非常激動的狀態,
因此,自然產生了許多小開口或裂縫。
乙太裡的每一個「洞」形成了旋轉的渦流,
乙太物質透過它們旋轉進入第四維度。
從旋轉洞流出的乙太,以弧形穿越第四維度後,
又透過質子被拉回到乙太母體裡。
乙太持續的從第四維度流入質子,提供質子足夠的材料,
使它能保持在收縮或凝結的狀態,
因為光對質子的影響促使質子再膨脹,回到其它乙太所維持的較稀薄狀態。
事實上,這導致質子的物質流入周圍的乙太,
這種流失是由第四維度回流的乙太所彌補的。
我們曾經說過,乙太是一種具有彈性的介質。
乙太弧從旋轉的電子渦流,穿越第四維度,再回到凝結的質子,
它的收縮力量和「弧的長度平方」成反比。
這種收縮將電子和質子吸引在一起,而這個力量就是人們所說的「電場」.
在過去,電場一直被認為是三維度空間裡的自然現象,
但是,它真正的來源並沒有被認出來。
加入了四維度的概念後,
這個「超距作用(effect-at-a-distance)」的說明就變得一目瞭然了。
目前為止我們所描述的是一個簡單的氫原子,
由原子核裡單一的質子和在第一個電子環上的單一電子所組成。
其它的元素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被創造的。
元素的性質取決於創造過程中的橫向振動的特定波形。
第三種模式(或橫向振動)有五種主要的波形。
它們的各種組合產生了所有已知的元素,包含那些具有放射性的元素。
放射性的問題將會在本書後續的章節裡說明。[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