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equantum 灵音悠扬

 

本文主要通过回忆我从小到大的一些学习经历来了解一下人们学习新概念的一个过程。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对一个个新概念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学的快,有的人学的慢,有的人擅长这,有的人擅长那。通过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看到自己的卡点在哪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对我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些帮助。而学习宇宙法则更是要靠对自己思维反思。

 

 

大概还没上小学的时候,那时还搞不清楚怎么把鞋的正反穿对。记得有一天我自以为把鞋的正反穿对了,就跑出去问妈妈说我的鞋穿对了没有,我妈说穿反了。大概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忽然有天看到如下图的青砖柱子的拐角处时,总觉得这里有点不对劲,琢磨了好长时间。原本都不记得当时是怎么觉得不对劲了,但今天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忽然又想起来了那时琢磨的是啥问题。就是在拐角这个地方,一边是一块砖的长面,拐过去还是这块砖的短面。小时候不知道这个拐角处就是一块砖,觉得这两个面里面应该有两块砖,但两块砖在拐角相接的地方应该有接缝,所以我琢磨的问题就是:这个拐角处的“两块砖”之间怎么没有接缝?可能当时琢磨了好几天,后来忽然明白了这就是一块砖!

 

小学低年级的考试只有语文数学两门,数学考的就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考试也没有作文,所以这两门考试都有可能拿100分。每次考数学的时候我都很快就做完了,然后还会认真的检查好几遍,每次我都以为这次一定能考100分了。但数学却极少考到100分,我总以为自己都检查了好几遍了应该不会再有错了,但总还是会有错。反倒是有次语文考了100分,这真让我很意外。

 

记得有次语文考试,卷子上让填“有哪些交通工具___ ____”,后面有几个空是要填“汽车”“火车”这些“交通工具”。那个时候我知道锤子,老虎钳之类的东西叫“工具”,当然也知道“汽车”,“火车”这些概念,但可能还不大知道“交通”这个概念,所以就不明白啥叫“交通工具”。于是我填的答案就是“锤子”,“老虎钳”,当然填错了。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小时候对于鞋子,砖头等这些最基本的二维和三维几何形状的理解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小孩的思维很难做到严密。我们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从形象到抽象,从字面到引申。比如刚学1+1=2时,书本上会出现🍎+🍎=🍎🍎这样的图像,这就是在帮我们在对具体实物的多少这个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用抽象数字的概念。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地球上似乎只有人类能做到这一点,一只猴子肯定知道两个苹果比一个苹果多,但却不会建立起抽象数字的概念。而我们人在学习任何新概念的时候,也都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这一过程,这个过程要是没过度好,那对于抽象一点的概念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

 

在我们的语言中很多词汇都是有各个抽象层次的含义的。比如“冷”这个词,基本含义就是指“天冷”,“感觉冷”,是在描述人对环境冷热的感知。而它的引申含义则有“关系很冷”。那小时候学到“冷”这个词时,肯定不会马上就能理解“关系冷”是什么意思。因为“关系”这个词其实有点抽象,要到大一点才能明白。

 

大家都知道小的时候是记忆能力强,到大一点才会慢慢的发展出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才会变强。而且每个人擅长的思维能力都不一样,某方面智力发育的早晚也不一样。比如我这个理工男小时候就是数学物理好,语文很糟糕,最怕写作文。现在才明白小时候语文差是因为我,用俗话说就是“不懂事”,对人间的事情没啥理解,所以让我去读那些散文小说啥的,当然也就不懂作者想表达的是啥。学校教育最好是能因材施教,不要所有孩子学习所有科目的进度都一样,而是分快慢班。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的选快班,有的选慢班。克里昂预测过未来的教育就会是这样的,以小孩的自主选择为主导。当然家长的观念也得改变才行,现在中国的家长肯定不会让小孩去上慢班,会觉得这不是显得我家孩子笨么,多丢人。却不知道这是在因材施教。

 

一般来讲小学的时候女孩子的成绩会比较好,因为基本上都是死记的知识,女孩子一般比较用功细心,所以成绩会好些。到了初中数学开始学代数几何和物理时。智商的高下就见分晓了,大部分女孩子到这时成绩就会往下掉了,小部分男孩子在数学物理上的成绩开始冒尖。而之所以成绩会往下掉,是因为图形想象、抽象以及逻辑思维跟不上了。数学开始用xy这些字母符号来代指任何数字,这又上升了一个抽象层次,所以会难倒一批人。物理是需要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何,尤其是立体几何,则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力。当年立体几何大部分同学都考不及格时,我能考满分。后来我就想,这或许和我小时候琢磨过那个“砖头”问题有关,这样使劲琢磨了一下,或许就把空间想象力琢磨出来了。

 

看起来好像大家都活在三维世界中,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很好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和图形思维能力。而这一点对于搞科研,搞创新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斯拉就是这方面的天才。前段时间看了个视频,里面的人说特斯拉不仅可以把他发明的机器完整的呈现在脑海中,就像眼前看到一样真实,还能让这个机器在他的潜意识中去运转,等过几个月他再从潜意识中把机器调出来,看看磨损情况如何,要是不满意他会再调整设计。唉,现在的三维设计软件可能都还做不到把机器的磨损都仿真出来,而特斯拉竟然可以用他的意识就做到这一点!

 

如何提高智力,或提高某方面的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个难题。我的感觉就是从小到大的成绩都是靠天收,反正上课听老师讲一遍就懂了。但就算聪明的孩子也终究会遇到自己的卡点,比如我就在高中学到函数f(x)这个概念时就被卡住了,学y=x的时候觉得还挺好理解,但就是不明白为啥有了y=x之后,还要再搞个f(x)=x,这个f(x)到底是啥意思,函数到底是个啥子数?这一卡导致高中后面的解析几何就学的不好,到了大学后面抽象一点的数学也学的不好。比如线性代数里面的“线性空间”这个概念,当时也是难倒一大片,我们平时认识的就是眼见的三维空间,那这个数学上的“空间”到底是个啥意思?

 

到了大学才知道函数f()中的ffuction(功能)这个词的缩写,这时我似乎终于对函数的意义有所悟了。当时我就抱怨,中学时咋就不学function这个单词呢,数学老师咋就不跟我们解释下这个f是啥意思呢。直到最近还是看了一本英文书,才看到其实函数的这个“函”字,就是信函中的函的意思,也就是盒子”的意思。函数就是装在盒子里的数,这个盒子大概有某种“功能”,会把这个数变成另一个数。所以说,读书时遇到好老师好教材也很重要,这个坎帮你跨过了也就跨过了,回头再看也会觉得没那么难,但没跨过时那就是很难。现在网上的各种好的教学视频有很多,我最近也是看了很多教学视频,搞懂了一些原来没搞懂的东西,还想着要是当年就能看到这些视频该多好。

 

如果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课的教材能有所结合该多好,语文老师解释一下“函”这个字,英语老师解释一下“function”这个词,数学老师再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这样结合起来,把关联讲清楚,就非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也是最近的一个重要体会,那就是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关键就是:要尽可能的把这个概念和原先已理解的概念之间建立起尽可能广泛的连接,并把这些关联都搞清楚。万物互连吗,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出现都不会是孤立的。

 

但我们学科的划分则会导致知识概念的碎片化,这和万物互连的理念是相悖的。之前看过著名物理学家戴维.波姆的书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具体可见《破碎的世界观》这篇文章。用俗话说就是“各行如隔山”,也就是在科学分化成各个科目之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似乎越来越困难,比如量子力学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了,但分子生物学在研究时可能还用的是牛顿力学的思维来进行指导,因为生物学家不怎么懂量子力学。所以说学科交叉才有前途。

 

而这种破碎化有时也是人的愚蠢造成的,比如在读英文资料时会经常遇到一个学术生词,一查发现这个术语其实只是科学家造出来的一个看起来高大尚的新词,是有与它意思相同的常用词汇的,但科学家们就是要造个新词来显示它是个科学术语,要高大尚一些。这样就会要求人们多记一个单词。我就很反感这一点,觉得这纯粹就是科学家的“蠢人不知自己蠢”。不知道万物的互联性,不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不知道把复杂的现象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非要造出所谓的术语,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显摆自己“有水平”。

 

当然这和英文的局限性也有关,中文常用字只有三四千,而英文词汇量没个十万读一般文章都困难。专业术语就更多了,能认识几个专业术语就算得上是专家了。因为英文组词不像中文用字组词这样简单。比如猪肉、牛肉,英文是porkbeef不是pig meat,因为pig meat两个词表达一个概念太长了,所以会造出pork这个专门的词。但驴肉又是donkey meat,没有专门的词,可能是因为这个词不常用。但这样造新词就会导致词汇太多,每个新词都需要去记忆,不能顾名思义。比如我们看到“猪肉”这个词的时候就可以顾名思义的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初次见到“pork”呢,你还得去查字典才知道它是猪肉的意思,因为它不像“pig meat”这样可以顾名思义。

 

所以西方主导的现代科学的碎片化是和他们语言词汇的碎片化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却不知道。比如上述的这个问题西方人估计就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没学过中文,没有比较。那么中文的简练、组词容易、能顾名思义和信息量高等诸多优点就是对付现在信息大爆炸,新概念越来越多的利器啊。而中国人开悟理解宇宙法则也自然会比西方人更容易,因为合一的思想一直都流淌在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语言中。将来的科技革命必然会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个方向发展,也必然会接受宇宙法则的指引,而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有先天的优势的,可惜我们大家现在还没看到,还在跟随西方主流。

 

当你对某个问题有极大的兴趣时,靠着这股兴趣的力量去钻研去琢磨,渐渐就能突破。学习能搞上去关键还是看兴趣,靠家长逼迫是没用的,家长只能去诱导出小孩的兴趣。我小时候对地理比较感兴趣,所以地理书上的各种知识,比如各个省的名字,省会城市的名字,哪个省哪些地方有什么矿产,看几遍就记住了,考试前都不用去背。但对历史就不感兴趣,历史知识点就难记住。现在看来,其实地理和历史的知识都是死记型的,我对一个感兴趣就觉得好记,另一个不感兴趣就觉得记不住,完全是凭主观兴趣。小时候也有些同学会因为和某门课程的老师闹了矛盾,或者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导致这门课学不好。人吗,就是这样!

 

( 图片来自网络 )

 

  • 【相关阅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