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痛失”乃人生必经之路,何以疗伤?

 

2017-09-02

 

《疗愈失亲之痛》一书出版了,它就是一个好工具,而且还不只是工具。它是朋友,是指导,是力量的源泉。不多赘述,献上特为此书写的译序:

我们都是被眷顾的

   以前的我是不怕死的,觉得死了以后换身衣服再来红尘一游就是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观念。且不说刚刚译完这本书的我,其实翻译到中途我就“怕”了,“怕”我爱的人们会因着我的死而悲伤,“怕”我会因着我爱的人们死去而痛苦不已。

  “怕”字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里的“怕”并非恐惧,而是因着珍惜而决定倍加小心。不想让爱我的人们担心难过,也不知我爱的人们离世后,自己会是怎样的心伤。

  有时我在想,也许翻译此书并非偶然。从某一天起——已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便开始莫名其妙地不断听到、看到与死亡有关的事件,就仿佛空中一扇紧闭的门忽然开启,一片片叶子纷纷飘飘摇摇地落下来,落入我的眼帘。正为生死之间的帷幕暗自感叹之际,就收到翻译此书的邀约。翻译期间,令人唏嘘的事情更是不断发生。或许是以前没有留意,亦或是生命为了让我能够沉入这本书,而将我带入种种情境。陆陆续续地,我见证了形形色色的失亲之痛。挚爱之人日渐衰弱,忐忑地不知“那一天”何时到来,抱着一丝自己也不知道能否信任的希望,将目光紧紧地锁死在脚下,不敢前瞻;挚爱之人突然死亡,整个世界被一个电话摧毁,不知生活用品都放在何处,不知银行账户的任何讯息,甚至不知如何设置闹钟;挚爱之人自杀,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拼命地回忆,却想不出任何蛛丝马迹;挚爱之人与不断卷土重来的重症作战多年,最终因着种种原因选择了安乐死,在尊重离人的选择之余,却不由得暗问“我做得是否够好”;一滴滴眼泪,一声声叹息,一个个问号……甚至还有蓦然闯入的陌生人。有一天走在路上,路过一家教堂,忽然看到一位年轻女子被人搀扶着从教堂中走出来。她一袭黑衣,身后也是一些穿着黑衣的人。看她痛不欲生,根本就无法直立行走,被人架着机械地挪动着双脚的样子,与她素昧平生的我,仅仅是路人的我,眼泪也禁不住扑簌簌地落下来。惊慌之中,改变了原定方向(和他们迎面而行),疾步走开,任眼泪在风中飘零,落在尚显青涩的春草中。当时的想法之一便是,不知她是否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这本书像是一位温柔的女性长者,静静地坐在你的身旁,淡淡地诉说;而你,也淡淡地听着,听着听着就痛痛地哭了。因为你发现,她真的了解你,真的理解你此时的感受,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她真的想帮助你,陪伴你,在这艰难,貌似无人懂你的时期。

  翻译这本书时,眼睛经常是湿湿的,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笔,长舒一口气,任眼泪决堤而下。这个世界的痛太多,眼泪也太多。生死离别之痛,更是那种刻骨铭心,令人肝胆寸裂的痛。其中一个原因或许就是,离人已去,再想说对不起,或者说谢谢你,都无法肯定对方真的已经听到,留下的只是一个背负一生的问号。

  失亲之痛,并不足为奇,毕竟,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庄子的觉悟,在夫人去世后“鼓盆而歌”。前去吊唁的惠子表示不解,他还能够振振有词地说:“她刚刚去世时,我怎会不悲伤。可是,细细想来,她最初本是没有生命、形体与气息的,在言语无法形容的恍惚之间,她的气息、形体与生命形成。现在她又回到无生命的状态,如四季交替一般。如今,她已安息于天地之间,我又有什么可哭泣的呢?”

  尽管如此,我们确实会悲伤,会哭泣,无论是否懂得这样或那样的道理。即便这真的只是“四季的交替”,或者“短暂的别离”,我们依然希望面对“交替”与“暂别”的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未来时光”想与离人共度,还有太多的“美好”不肯舍去。也正是因为这种期望,或者说“奢望”,我们才会悲伤,会愤怒,会茫然,会绝望,会不知所措。也正是因着“失去”所导致的种种情绪与感受,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是从天而降的礼物。如果世人皆为庄子,如果一切都皆大欢喜,圆满完美,这本书根本就不会问世。更别说,自其问世20年来,它一直被经历过失亲之痛的人作为礼物,送给那些刚刚失亲的人。

  私下认为,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是疗愈失亲之痛,但并不仅限于失亲之人阅读。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遭遇“失亲”,而是因着“珍惜”二字。而且,“失去”的形式有多种,“死亡”并非唯一。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而非在失去以后。

  我相信,我们都是被眷顾的。没有曾经的“拥有”,就不存在“失去”。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拥有的真的很多很多。以自己为圆心,放眼四顾,目光所到之处,比比皆是我们所拥有的。闭目静思,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落翼之处,亦驻守着我们所拥有的。而我们需要做的,既非紧抓不放,亦非提心吊胆地看守,而是珍惜与感恩,发自内心地珍惜与感恩。毕竟,我们都是被眷顾的。

  翻译此书时,有意识地将句子翻译得简短,或借助逗号加入一些停顿,因为考虑到失亲之人在精神上或许难以集中,无心仔细体悟与分析“长句”。此外,原书引用了一些《圣经》等典籍中的文字,遇到这些字句时,并未重新翻译,而是直接引用了已经存在的译本。此处向这些典籍的译者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拥有”,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丰富每一位读者的“拥有”。

 SOURCE: 紫呓 ajoyfullife

http://mp.weixin.qq.com/s/klouDCDnXqvKW2eChSaaZQ

(图文來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