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3-09

 

 

Q我的一位学生,9岁,三年级,老是攻击别人,说过的话不算数,控制欲很强。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希望回信,谢谢。

 

A朋友,你好,谢谢来信,很高兴可以与你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从来信中,我感受到你是一位有爱心且负责任的老师。当你看到这位学生有这些行为时,心里有哪些感受或想法?有时候会不会觉得愤怒、烦恼或是无力感?如果你心中有任何感受,都可以在这里释放你的心情。树洞理解,老师有老师的不容易。

 

在赛斯哲学领域中,常常会提到这两个基本词汇:“了解”、“投射”。我们试着借由这两个词语来探讨这件事,看看会不会给到你一些参考。

 

1. 关于了解。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对错好坏”的评判,先来了解事情,了解心情,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试着了解孩子的心情:

 

为什么一个孩子会做出像“攻击、控制、耍赖”此类的行为?

一个人在怎样的状况下会想去“攻击他人或者控制外界”?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心里觉得外界不安全,他人不可信,他要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先展现出“强”的一面?

 

2.关于投射:外境即心境。我们看到的外境是我们内在的信念、价值标准、心情、想法、角度等等的向外投射。

 

如果我们用“他会攻击别人”的眼光来看待对方,我们就很可能会看到“他在攻击别人”的外相或外境。那如果我们换换眼光呢?比如,如果我们尝试用“原来他也没有那么地攻击、控制”来看,我们会看到什么外境?如果我们用“他也蛮可爱的”眼光来看,又会看到什么?

 

当我们用“他在用攻击别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与外界沟通”的视角来看,或许我们就会看到“一位用攻击、控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更多地了解、聆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与需要,协助他尝试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建立信任。

 

不同的“投射”角度,可以让我们看到事情不同的可能性与面向。虽然我们不一定能马上解决“问题”,也不一定只依靠老师一个人来解开所有“问题”,如果我们继续探讨的话,也可以回到孩子的原生家庭及父母教育。

 

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视角看待孩子、了解情况、面对事情,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而在这些尝试与选择背后,最终都是为了互相理解,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爱流动。当大家都回到“爱与成长”的频率里,我们会更容易找到答案。

 

祝福你!祝福孩子!

 

天天

 

 

《控制源于恐惧》

 

控制欲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与外界深深的不信任。对自己越没有信心、对外界有越多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就越喜欢控制。

 

可是这种人会很辛苦,因为你必须让周遭每个人都听你的,你花费很大的能量,可最后却得到最大的背叛。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永远听你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只有当他想听的时候,才能听得进去,不想听的时候,也不必强迫,让他去寻找自己的想法。

 

我每次在讲课的时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大家信任自己。一个信任自己的孩子会错到哪里去?一个信任自己的孩子不会学坏。很多父母把对自己的不信任,对生命的不信任都投射给了孩子,让整个家庭都被恐惧所笼罩。

 

——摘自|有声书《情绪修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