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7-19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是一位男生或者女生,也可能是一位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女婿甚至媳妇等不同的角色。

 

可是,我们有没有过度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框架里面呢?

 

举个例子,有一天下午,赛斯学院的一位同学在参加读书会的时候,看到天色有点晚了,就和许医师说:“许医师,因为我的孩子还小,我需要尽快赶回去给他们准备晚餐。”

 

许医师就问她:“你的孩子多大了?”

 

她说:“老大就读于大学硕士二年级,老二就读于大学三年级。”

 

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可是,在这位妈妈的眼里,孩子们一直没有长大,始终需要妈妈的照顾。

 

 

在芸芸众生当中,我们是否借由躲在角色里面而忘记了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就像前面这位妈妈一样,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一直躲在家庭主妇(或者妈妈)这个角色里面,尽自己所以为的责任。

 

其实,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喜欢外面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不喜欢回家吃饭,只是因为妈妈们有形无形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们才无可奈何回家吃饭。

 

然而,妈妈们还常常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在为全家人尽责任,实际上是因为妈妈们很恐惧,她们不知道拿掉“妈妈”这个角色之后,自己该怎么办!

 

本来,我们的本体是想借由各式各样的角色体验来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或者不断地开拓自己不同的面向

 

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我们的本体躲在角色里面而逃避自我面对或者逃避自己人生的责任了,即我们不敢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敢为自己而活了。

 

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框架在各式各样的角色和身份当中,不得解脱。

 

比如,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有很多妈妈还框架在“妈妈”这个角色当中,想继续掌控自己的孩子。

 

有的妈妈甚至和自己的儿媳妇争夺控制儿子的权利,就好比要儿子做出选择的那个终极问题:妈妈和媳妇同时掉到水里,儿子先救谁?

 

 

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角色框架柱了,所以不敢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讲过:“为人父母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不但能够把孩子含辛茹苦地养大,而且还能够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飞翔。

 

当父母亲认为是自己在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父母亲想把自己的孩子占为己有。

 

比如,婆媳关系不和的问题,其一就是有的妈妈们不甘心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交给另外的一位女人来管理;其二就是有的妈妈们不甘愿与别的女人共同分享自己孩子的爱。

 

妈妈们框架在自己的角色里面不敢走出来,因为恐惧,所以迷失了自己生命的方向。

 

控制是双向的,当我们试图想控制或者掌控别人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别人反控制或者反掌控。

 

 

所谓的超越角色的框架和束缚,就是我们敢不敢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拿掉。

 

举个例子,当一位爸爸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说:“儿子,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不要把我当成爸爸,我也不把你当成儿子,我们就以两个男人的身份来聊聊天吧!

 

这种沟通方式在国外的文化里面比较常见,可是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面,可以说是比较罕见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和自己的妈妈说:“妈妈,现在你不要把我当成女儿,我也不要把你当成妈妈,我们就以两个女人的身份来聊聊天吧!

 

我们的妈妈肯定会说:“女儿,你该不是发烧烧坏脑袋了吧!妈妈就是妈妈,辈分岂能混淆?否则,那不就天下大乱了吗?”

 

我们的妈妈们只有通过“妈妈”这个角色才能体现自己在儿女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要让她们把这个角色拿掉,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妈妈们用“妈妈”这个角色在和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除了知道“妈妈”这个角色以外,我们不知道甚至不认识她是谁。

 

同理,我们也不会告诉妈妈们,我们是谁。

 

我们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子之间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交流。

 

假设我们有心事,就算告诉自己的朋友,也不会告诉自己的父母。

 

 

当我们躲在角色的框架之下而不敢负责的时候,才会像哥哥一样来教训弟妹,或者像爸爸、妈妈一样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可是,从小到大,我们对爸爸妈妈的话,既听烦了也听腻了。

 

那么,我们到底敢不敢把自己的角色拿掉呢?

 

当我们把自己的角色拿掉的时候,我们又是谁?

 

比如,当我们身为一位儿子的时候,我们爱自己的妈妈;当我们身为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喜欢妈妈这个人。

 

当我们身为一个个体的时候,我们讨厌妈妈自私、控制、不信任和负面情绪的那一面。

 

我们真的担心拿掉角色之后,就什么都不是了。

 

 

所有孩子的最大悲哀和不平衡就是:当我们和妈妈在讨论某件事情的时候,她们习惯性用“妈妈”这个角色的权威来给孩子施加压力。

 

比如,我是你妈妈,你就要听我的,不然你想要怎样?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回过头来认清自己的角色,我们要不时地问问自己:“如果今天我把这个角色拿掉了,那么我是什么?

 

当我们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踏上了心灵成长之旅。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演讲《超越角色的束缚与框架》

文字整理|平和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