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0-25

 觉醒对话系列之五

 

 

 

问:我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自己有很强的灵性追求,但对修行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修行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误区,如何避免走上歧路,如何更深层次的突破?

 

答:修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它不是靠一时冲动就能找到终极答案,或因各种许诺诱惑而幸免失望的降临。可能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是在其中徘徊和欣赏,把它当做满足某种心灵饥渴的精神良药,或者只是想从那个领域寻找解决个人问题的答案,寄希望于在我们遇到凶险、痛苦之时有个奇迹力量可以拿走它们。

 

不过当你一开始追寻终极答案,你就不可能再有退路。终极答案是每个人的终极宿命,不管经历多久时间的徘徊终究还是会深深地被吸入问题。终极答案意味着首先有一个原始问题的存在,这个原始问题就是永恒的自问:我是谁?从灵魂下降那一刻起,整个存在似乎都在引向这个终极答案。

 

即使是获得了完整意识的人身,也还是没有找到终极答案。如果灵魂仅仅等同于肉体,肉体生活的价值便会腐败不堪;如果灵魂仅仅等同思想和情感,真理的追寻也会过于浅显。虽然,所有的经典和先知们都说,我们是神。智力要认识或理解这个答案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体验它。要实证到这个终极答案确实是一个无法用智力度量的时间过程,所以从人心受限的程度,我们更容易倾向认同修行的目标是解脱心灵受缚状态。心灵解放,灵魂才有自由。身体是囚笼,而心则是囚笼上的锁。

 

只有当人生道路上已经找不到可以完整回答我们存在意义的答案之时,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挫败,都没有绝对合理的答案提供给我们,我们才可能严肃看待自己所选择的狭窄道路,去追寻真正的答案,而不是仅凭着一时的兴趣和需求,来敷衍自己。

 

那时我们可能会陷于矛盾和痛苦,原始问题开始揪住了我们的心。这一发自内心深处的自问,显然不是我们曾在某本书上的片言只语能够解答的。它揭示了长期以来我们头脑自以为了解的真相,不过是一种自欺谎言。头脑误把概念等同于一种心灵知晓,但是概念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却无法应对可能的痛苦和烦恼。实际上心灵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应对心灵问题就如同解开相互缠绕在一起的线团。既不能一刀切断又不能弃之不理。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我们可能一直在原地打转。无论我们听了多少演讲,看了多少书,上了多少灵性课,学了多少技巧方法,拥有多个证书资质什么的。实际上可能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彻底解决内在的痛苦和迷茫。除非我们深入我们自己,极具耐心,不失去最初的信念和渴望,我们才可能一点一点地解开心灵的纠结谜团。

 

自我有逃避问题和痛苦的本能,自我也有害怕改变基底以及失去自我重要感的恐惧。改变会涉及到未知,而忽视它的重要感,对其而言也是难以接受和妥协的一件事。实际上,在这种广泛的潜意识影响下,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恐惧。不管是追求物质还是灵性,恐惧不重要、恐惧不被爱、恐惧自我珍视感的消失。所以我们主观地认为修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重要感、被爱和被珍视的感觉。还能从世俗层面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于是我们单纯地认为我们已经是走在一条平坦和荣耀之路,会得到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美妙体验之奖励,在别人眼中俨然像一个超凡脱俗之人,我们把自己看成一个可能是拥有很高灵性的灵魂转世。就这样从自身投射出诸多想象和梦幻色彩,我们把思想和情感幻象堆砌的形象当做真实的自己,而且也会很享受这种感觉。直到我们堆积的形象在现实中一次次感受到失望和挫败,认识到其实我们微不足道,就象一粒空气中的微尘一样,经不起任何外境变化的风吹草动。

 

失望和挫败是好的,至少破除了很多我们自己投射出来的东西。当我们不再逃避和自欺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看到自我的本质,认识真正的自己。这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安下心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入手。

 

当我们不再需要那种满足自我虚荣的追求方式,而是如实地接受自己的真实,我们就可以坐下来好好地去看一本书,用心去思考。当我们用心去读、去感受、去融入、去思考,我们对修行的意义,可能会有深入得多的理解和领悟。

 

当我们开始正式修习的时候,总想着立刻有结果,或者快捷地达到目标。修行不是铺满鲜花的道路,而是处处隐藏荆棘的道路。不仅要面对自身的痛苦,业力,还有自我习性。我们会不间断地和它们作战,日夜都不能松懈。当我们的痛苦越来越轻,业力也越来越薄,而且自我感不再那么重要,骄傲和自负也不能蒙蔽我们,可以说算是有点成熟了。如果不是,很可能我们是在走入修行的误区和歧途。

 

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人,重新看待平凡生活中的美好,那可能是一直以来都被严重忽略的东西。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将灵性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泡一壶好茶,倾听大自然,学习如何与周围人保持和谐相处,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倾心交谈,始终忠于内在诚实,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怀着平等心看待一切。

 

幸运的话,我们可能会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在内心渐渐萌发,也有可能在现实的极性摇摆之下倍感“厌世”。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成为提醒我们如何去进入灵性状态的信号。生活不仅是为了满足需求,更是为了看到真相。心灵也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体验,而应该透过痛苦和无望看到超越的途径。

 

当我们在意识层面变得明晰和敏锐,懂得如何去平衡自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超然生活中的苦乐感受,我们会更渴望平衡、简单、平静地生活。心态放松了,放下执着了,我们会带着更大的信心和信任去探索真理,知识经验开始变得全然有用,我们不追求不适合的或尚未需要的,只追求那些和内在共鸣有感的。

 

最终我们的有限世间体验也会枯萎和褪色,我们会渴望超越世间的实在,渴望跳脱身心的局限和囚笼。当渴望终极实相和“弃世”情结同时活跃于一个人心中并达到最强烈程度,而愿为之献出身心的所有好坏执着,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进入新阶段的资格。这就是所谓进入深层次突破的开始。无形中我们就已经和无限的大我意识连接上了,我们被大我意识接管,我们已经准备好进入灵性王国。而且不再愿意回到原来的粗浊意识。

 

当任何事情都不再让我们烦恼,坚如墙壁,我们才是走上了实证的道路。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不再有考验、不需要再去做些什么。只是意味着我们的心灵真的成熟了,完整地理解和接纳了世界二元和人性,可以不需要依赖知识和方法也能面对难题,可以怀着纯真之心去探入那未知的终极答案了。

 

【全線閱讀】 《yachak》

《觉醒对话系列》(一)、(二) 

《觉醒对话系列》(三) 

《觉醒对话系列》(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