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04-24

 

 

父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往往出自一种心态:父母亲可能觉得当年自己吃了很多苦,要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比如小时候要做家庭代工、小时候很想去补习可是没有钱、年轻时谈恋爱没人教你、工作上没遇到贵人……觉得自己一路以来摸索得很辛苦。

 

所以当自己有孩子的时候,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苦,比如帮孩子买房付首期等等。当然其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一份爱。

 

当你一直专注在人生是吃苦的过程,或是人生可不可以不要吃那么多苦,某部分来说这是对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们有没有忘记你们的能力是怎么来的?你们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是怎么来的?

 

所以,你们不能只是专注在吃苦本身。你们要去问自己:当年让你吃苦的那个环境,它只是让你吃苦了吗?还是其实在那个所谓吃苦的环境和心情当中,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成长。你面对你的挫折和失败,你面对你就是必须得这样做,于是你让自己在那个艰苦的环境当中,培养了自己很多奋斗的精神,养成了你必须要培养的能力。

 

后来当你们长大时,你们也许没有去看到这一点,没有看到你们面对吃苦和压力的时候,其实你们的能力是相对成长的。比如职位越高压力是会越大的,可是你看到的是压力越大,还是能力相对提升?

 

 

 举一个例子。你是医生,被赋予的是医生的角色,被赋予的是对医生的职责和要求;你是护理人员,你被要求的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条件、知识水平和特质。今天许医生之所以变成医生,是因为我进到医院就被视为是个医生。当初我被视为是个实习医生时,我心里也很害怕,我没有比护士更熟悉医疗的过程。可是人们是以医生的角度来要求我,我也以医生的角色来看待我自己,我必须要会一个医生会的,后来我就成医生了。

 

在你们一路走过来的过程中,你们如何看待你们自己?说到压力和责任,说句实话,这世界谁没有压力和责任?说到吃苦,这世界谁没有人生的痛苦、挫折和挑战?比如说,有一位大陆扬州姑娘到比利时念书,她必须要学会德文、法文、英文、荷兰文四种语言。在比利时念一个硕士的律师,所有的课文都是看不懂的文字,她难道没有压力吗?再念博士,她难道没有压力吗?

 

 

说到吃苦,我要各位明白。第一,当你们看待自己过去吃苦一路走到今天,你要问的是你的苦有没有白吃,你要问的是相对于这些吃苦,你的能力提升了多少?而不是你吃了多少苦。第二,我可以接受父母亲希望孩子不要吃太多苦背后那份对孩子的爱,可是当你们不要孩子吃苦的同时,你们可能也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将来怎么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很多人其实不是在养小孩,而是在养宠物。养小孩和养宠物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你们养狗养宠物两三年,绝不会对它说:“你该独立了。”然后放外面去。可小孩长大就要放到外面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很多人是以养宠物的心态来养小孩,什么都帮他处理得很好,他就一辈子当你的宠物,你就继续养他,孩子就每天负责跳火圈吞剑转圈圈给你看。父母常常以为自己是爱孩子,可这种爱有没有变成滥情?你是在用一个养宠物的心态来养小孩。

 

当然,我不是指蓄意地虐待小孩。但是常常吃苦的背后是成长和具有能力。记得我的老师赛斯曾说过:人类的受苦是不必要的,而受苦最后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受苦。受苦最终的目的是让你发现受苦是不必要的。赛斯说各式各样的苦,包括苦行、苦修及人类种种的苦况,包括贫穷的苦、生病的苦、内心受折磨的苦等种种的吃苦,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你最后不用吃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每吃一分苦,是具有一分能力;你每吃一分苦,就具有解决困难面对挫折的一份能力和智慧。假设我从小到大吃了一百种苦,请问我是不是具有一百种能力?当我具有一百种能力了,你就没有办法再让我吃苦了。

 

 

所以吃苦的目的是到最后你不用再吃苦。从小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是采取保护孩子不用吃苦的方式,结果孩子所有的苦都在中老年后遇到了。等他长大了,什么能力都没有。他又好命又可怜,好命在于他都不用吃苦;可怜在于他什么能力也没有。

 

所以吃苦的目的最后是不用吃苦。因为每一次吃苦,你得到的都是能力、智慧,得到的都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如果你们用这个角度来看待吃苦,那么吃苦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吃苦了。它只是培养自己能力,提升自己水平的一个附加现象。吃苦只是一个外在的幻象,其根本是透过吃苦来让自己变得有能力。

 

如果父母亲是抱着这个心态:你是爱你的孩子,可是你同时让他具有能力。而这个具有能力表面上也许看起来是你可以容许他吃苦,而不是不得不受苦。主动选择吃苦来增加自己的能力,和无奈地被迫受苦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常都把所谓的受苦贴上很负面的标签。可是万一这是一个喜悦的过程呢?万一他借由所有这些你们以为的苦,他根本是乐在其中、快乐得不得了呢?他在里面学习和成长,学到了所有他要学的东西,最后他的人生是悠游自在的。

 

这就回到了符合赛斯哲学思想的那句话:最后所有的受苦所导向的,是你不用再受苦,你也不用再吃苦了。如果各位用这个角度来看待你们的人生,来看待你们和孩子的关系,也许你们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讲座《创造一份悠游自在的亲密关系》

 文字整理|阿瑾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