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9-20

 

 

我们常常听到坊间流传,某个人多么勇敢,他怎样面对病魔,怎样坚强地面对疾病对身体的折磨……然而,在赛斯哲学思想看来,面对身体的恶化、疾病、生死等,都还是小事,真正困难的是面对自己。

 

真正困难的,不是面对别人,也不是面对外面的世界,不是面对经济不景气、金融海啸或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真正困难的,是如实地面对我们真正的内心。

 

真正困难的是,如实地面对我们内在的世界,面对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甚至面对我们内心所有的挣扎、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难过和不堪。这样勇敢地面对自我,才是真正地走入了修行的境界。

 

当你说面对一个疾病的时候,不管这个疾病怎样的恶化、呈现出怎样的数据,面对治疗,化疗、放疗多么辛苦,那都还是物质层面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种体验不辛苦,而是说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最终都是在教导我们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你可曾问过自己:“这是我想过的生活吗?这是我想走的人生吗?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吗?我的生活、我的内在有没有哪些部分是我觉得我不能面对的、我感到难堪的、我不能接受的?”

 

这个由外而内的觉察与探索历程,才是生命真正的考验。

 

当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如实地回来面对自己的内在?然后真的臣服与接纳,甚至去超越?当你真的超越自己的时候,你就能够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自在。当你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疾病会不药而愈。

 

在某一次团聊的时候,我告诉很多学员,我们并没有真的好好地来看我们的生活、看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到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没有挖得足够深,没有更深入地面对我们存在的内心。如果你全然地自我面对了,心灵到达某个深度时,就会启动身体的自动疗愈能力。

 

这个自我觉察的过程就像“挖水井”。理论上,只要井挖得足够深,就一定会有水;如果没有水,一直挖,挖到地球的另一端,也一定有水。“挖水井”的这个过程,就像我们探索自己的“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开始探索到潜意识,逐渐深入到我们的无意识,在无意识的层面,疾病会得到疗愈。

 

真正的疗愈是发生在无意识的层面的,是当我们进到意识心的底层,即我们内在的神性或佛性的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本体意识的时候。我们的本体意识本来就具有疗愈身体的天生能力。

 

我要说的并不只是身体的疗愈,我要说的是心灵的疗愈。我要说的是整个人格、童年心灵的疗愈。我要说的是,其实我们人生当中的所有困境,在我们的意识内在都有答案。

 

当你想要探索真理的时候,你去寻遍世界的专家也没有用,你去寻遍所有的大师也绝对找不到真理。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你真理,他们最多只能引导你找到你内在的真理而已。

 

我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真理提供者,我永远只是一个导引者,我能做的也只是引导你们去看到你们自己内在的部分。并且你们要知道,你内在的部分不在我这里,也不在别人那里,而在你自己心里。

 

我的老师赛斯说:“每个人生命当中的所有问题、所有困境都有答案。

 

但是为什么你还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是你问错了方向,你在没有答案的方向寻找答案,或是你向内观照得不够深。你的眼睛一直向外看,一直向外追寻,追寻别人告诉你怎么做,追寻大师、书本告诉你怎么做。你一直把希望寄托于外部。

 

我想告诉你,我的书里也没有答案。没有准备好向内探索,追求自己内在真理的人,看我的书也不一定会有用,看赛斯书也不会有用。因为你没有准备好调转方向,去你自己的内在寻找答案。

 

外在发生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旁敲侧击地唤醒你。外部实相没有办法给你什么,一切事件的发生,只是为了点化你而已。

 

所以,不管是我的书也好,赛斯书也好,都只是提供一个导引而已,都是为了引导你们每个人找到自己内在的巨大能量。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股巨大的能量,我也一直在探索、学习和成长。

 

向内探索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当你开始向内探索时,你内在的能量就开始打开了,你内在的压抑释放了,你内在的苦痛也会逐渐得到纾解。你会重新对自己产生信任,重新找回对生命的信心,感受到生命的光与热。

 

而这个“光与热”已经不是形容词了,当你开始向内探索,找回真正的自己时,你的生命真的在发光发热。那种光与热是你内在的无意识的自己不断向外辐射的一种能量。这种感受也许无法用理性去描述,可是却真实地发生着。

 

我期待你们每一个人,去向内探索,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回对自己的信任,找回对生命的肯定。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相信自己的存在能为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点亮一份光与热。

作者|许添盛 

摘自|有声书《人生的幸福清单》

文字整理|蔡亚莉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如是說 的頭像
    如是說

    如是說999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