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03-08 becomequantum 灵音悠扬

 

 

 

(这一篇翻译自《 Nassim Haramein Proving How Mainstream Physics is Wrong 》这个视频的前半个多小时的内容。

 

如果你在宏观尺度上有一个理论,在微观尺度上又有另一个理论,而它们两者之间并不相容。那么你就会人格分裂 literally 。而这的确是对社会都有影响的。于是我开始深入研究,尝试找出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共同点。在宏观上你会有星系大小的结构;有脉冲星,实际上它是一个婴儿星系,最终会变成一个星系。在微观上你会有原子,质子等。

 

当你去看星系中心的黑洞时,你会发现无限会出现在描述黑洞的方程中,也就是奇点。当你去看量子尺度时,你也会发现无限。也就是当你去看原子内的能级和空间时,你会发现它们的能量密度也趋向于无限。所以你会发现奇点存在于黑洞中心,也存在于非常精细的量子层面。而这二者相遇在普朗克长度上 ——1.6x10^-33 厘米。

 

量子力学的起源是对灯泡的研究。当时的灯泡生产商找到普朗克,请他研究如何提高灯泡的寿命。普朗克就开始研究如何找到寿命更长的灯丝。于是普朗克开始研究灯丝中的元素受热辐射的问题,也就是黑体辐射问题。但当他用当时的公式进行计算预测时,他发现计算的结果和实测的结果不符。当时的公式预测会有无限多的紫外线能量被辐射出来,这就是当年的 紫外灾难 。结果普朗克研究了很久发现,如果他把普朗克常数放进公式,那么公式在各个频率上的预测结果就能和实验结果相符。他发表了这个发现,但并不看好这个结果。

 

然后玻尔发现,当原子中的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向另一个轨道时,它释放出的能量总是一个固定值。爱因斯坦把这看作是量子,也就是一份一份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量子力学叫做量子力学的原因。它描述的是量子化的能量,也就是一份一份的能量。普朗克并不看好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它的确看起来有点奇怪。也就是当某个东西被加热时,它的能量增加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这一小份一小份的能量增加的,所以普朗克就认为这应该是不对的。只不过这一小份的能量非常小,所以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连续的,但实际上它是量子化的。爱因斯坦后来据此提出了光子的概念和光电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还得先给爱因斯坦一个博士学位再颁给他诺贝尔奖,因为爱因斯坦那时还没有 PhD

 

在玻尔对电子的描述中会用到(普朗克常数) h/2π 这个数。也就是电子的角动量,电子是在旋转的。这份能量实际上是一个小旋转。所以我想让大家明白的是,旋转是存在于量子理论的最基本层面的。它是非常重要的,它处在时空最精细的层面。旋转在量子理论中是以非常经典的方法来描述的,然后量子理论就完全走岔了。关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解释和哥本哈根解释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后面会谈到。

 

在物理学中有个大问题,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围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转,按照经典理论这是会辐射能量的。电子的能量很快就会耗尽并跌落进原子核,照这样看原子根本就无法存在。而他们所做的解释又和双缝干涉实验有关。我在这是想告诉你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开始搞错了。我不知道哥本哈根那群人都磕了啥药,但他们肯定是磕错药了。就在那时双缝干涉实验出来了。灵性圈的人对这个双缝干涉实验非常兴奋,但他们感兴趣的原因也是由于同样的错误。我一直在反驳 双缝干涉实验能解释意识 这样的错误观点,例如在《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这部纪录片里所说的那样。而这实在是错的太离谱了,并且一点都不有趣。首先在主流物理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意识,完全没有。所以,说哥本哈根解释、双缝干涉解释了意识是非常错误的。这也是主流物理学嘲笑这点的原因。物理学根本没这么说,哥本哈根解释只说了当有观察测量时会有波函数塌缩,但波函数塌缩时并不会塌缩到观察者想要的状态。这和意识并没有任何关系,意思就是当观察者想要一只猫时,并不是猫就会出现,也可能是条鳄鱼,或者是半猫半鳄鱼,也可能是从另一个宇宙来的妖怪。我的意思是测量导致波函数塌缩的结果和观察者并没有任何关系。

 

 

双缝干涉实验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当你朝双缝一次打一个粒子时,你也能在双缝后面的屏上得到干涉图样。这就好像是这一个粒子在穿越双缝的时候会分身,同时穿过了这两条缝并在缝那边自己和自己干涉形成干涉图样。于是他们说,噢我的天啊。粒子可以同时处在两个地方,可以同时既是波也是粒子。从那时开始他们就这样教物理,于是学生们的头都很大,宇宙有点太无厘头了。然后他们又在双缝前放了个摄像机,放了一个测量装置,想搞清楚这个粒子到底是从哪个缝穿过去了,是不是真的在同时出现在了两地。然后他们得到了第三个结果,忽然间干涉条纹没有了。但他们所没有提到的是,那个让观察者看起来好像改变了测量结果的测量装置,是必须和缝的大小调成一致的。并不是你任意放进一个测量装置就能改变测量结果的。而他们却没提这个事情。

 

在哥本哈根曾有个人尝试向玻尔和爱因斯坦解释这一切。说你们不需要把量子力学搞的不可理喻,因为这一百年来他们都在教学生:不要尝试去想象它,它不是你所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它不是经典力学的。他们放弃了所有经典力学,把薛定谔方程解释成概率。所以量子层面的所有物理都是用概率来描述的,全都是基于随机的。我的意思就是说,这完全是和意识没有关系的,因为它并不是基于有意识的观察者在创造什么东西,而是在说它完全是随机的,完全不知道它的状态直到它被测量。然后它会塌缩到一个我完全不知道他将会是什么的状态。

 

 

而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薛定谔猫!我希望大家都能跟上,因为这非常重要。我将把大家从这些量子无厘头带向简单的力学。其实这全都是流体力学。他们说如果你在一个箱子里装一只猫,还装了一瓶毒药,还有一个随机控制器控制着这瓶毒药会不会被打破。但其实我们还从未发现过真正完全随机的东西。甚至是宇宙背景辐射都是有样式的。那我们就先假设有理想的随机发生器这样的东西。这个随机发生器随机控制着猫的死活。由于观察者看不到箱子里猫的状态,所以不知道猫是死是活。所以在量子力学方程中,猫就是同时又死又活的,猫处在死和活的叠加态上。噢,人类啊,你真的以为你搞不清楚猫的状态时,宇宙就也搞不清楚猫的状态吗?你以为猫在一个箱子里,宇宙就不知道猫的状态了吗?你就把猫从宇宙中孤立出去了吗?就算你把这个箱子孤立出去了,那么箱子里的子系统又怎么办呢?比如猫身上的跳蚤,跳蚤也搞不清猫的状态吗?跳蚤也是观察者啊,它的参考系又怎么解释呢?还有箱子里的微生物呢?它们也会说,看这有个猫!那么到底该由谁来判定猫的死活呢?人?跳蚤?微生物?子系统啊子系统!我在之前发的一篇文章的介绍里提到了这个问题。而主流科学界著名物理学家 Susskind 最近也在他刚发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个,说我们在子系统上有问题。

 

当年在哥本哈根,就是德布罗意跑去向玻尔和爱因斯坦解释,说我可以用流体力学来解释双缝干涉实验。我那时还不知道这个,二十年前我也独立的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问题。问题就是,我们关于粒子在空间中运动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粒子是在完美的真空中运动的,也就是粒子是和其它一切隔离开来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粒子实际上是一个场的一部分会怎样?就像是船在海上航行时会在后面留下波浪那样,所以它是粒子和波,但这并不是个很玄乎的概念,就只是因为粒子在场中运动时会在身后掀起波浪。所以当你只有一条缝时,就只有粒子自己过去了。当你有两条缝时,粒子掀起的波也会通过第二条缝,然后我们就得到了干涉图样。当然了,当你放仪器在缝前测量时,测量也会在这个场中产生波浪,而这个波和粒子产生的波相互干涉就会产生第三个结果。就是这样的简单。每个事物都是和其它万物相连接的,并影响改变着万物。猫身上的跳蚤和箱子里的微生物都是有参与场的互动的。你也参与了,如果你困惑了,并不代表其余的宇宙万物都困惑了。就好比森林里倒了一棵树,如果你没有在那听的话,宇宙真的不在乎,森林里还有鸟儿、蚂蚁 …… 都听见树倒了。

 

灵性团体认为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观察者是重要的。观察者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这个错误的物理图像让人们觉得物理世界有些无厘头、很神秘、我们都无法想象。而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流体力学。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理解也是有时代背景的。那时正处在战争年代,人们都在尝试找到冲向自由的方法,突破机械的束缚。他们想变得疯狂,写疯狂的数学,想变得自由。摆脱之前所有的机械因果,变得随机和统计,好获得某种自由的感觉。

 

听众问对于观察者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什么?

 

正确的理解是:有一个场在和万物互动,协调所有的事件。意思就是在所有的系统、参考系之间都有着信息的交互,就是这让现实成为了现实的样子。 观察者 不只是一个人、一只猫、一个跳蚤而是整体、一切。是每个原子都在它的角度上观察着宇宙,把信息反馈进这个场,让这个场成为它所是。然后你就能开始感受到连接,感受到构成现实的关联和互动。这样你就能够开始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书写物理。

 

所以量子力学的起点是正确的,但是对双缝干涉实验的解释却跑偏了。而这个解释从那时起就开始告诉人们不要尝试用经典力学的观点去想象原子,不要尝试把原子想象成你能想象的东西。粒子可以在这儿又不在这儿,于是不确性定原理出现了。电子的位置可以是在这也可以在宇宙的另一边,我们并不知道。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当他们尝试去写出能描述电子位置的方程时,如果他们能搞清楚电子在哪,就不知道电子会去向哪,电子可以去向任何地方;如果他们搞清楚了电子要去向哪儿,就不知道电子在哪儿,电子可能处在宇宙中任何地方。这就是不确定原理。

 

这是对的。但有问题的是对这个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它是不确定的并不是因为量子力学是玄之又玄的,是虚无缥缈的,没有经典力学的根基,是你整不明白的。不确定性的真正原因是,你所面对的东西是和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互连互通的。所以当然了,当你在写描述它的方程时,你是找不到确定性的。因为质子或电子可以在这里,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也可以处在宇宙的另一边,因为它们是互连的,万物都是互连的。

 

(译注:孤立系统假设害死猫啊!这两种解释的根本区别其实就在前提假设上,主流错误的解释的前提假设是孤立系统。 Nassim 的解释是基于现实的真相:万物互联!出发点一旦错了,后面的结论就会越来越错,而且会搞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理解。

 Nassim 演讲视频的翻译基本就到这了,主要内容都已经覆盖了,后面还会再翻一个介绍他工作的纪录片:《 The Connected Universe 互连宇宙》,会以带字幕视频的形式发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