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1
越独立才能越依赖,越依赖才能越独立!
很多时候,你都以为你只是你自己。打个比方,就好像你牺牲了你一个手指甲,救了自己一命。对于手指甲而言,指甲说:“拜托你,主人,不要牺牲我。”主人说:“你傻啦,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呀。”这是一种幻象。
每一个个体现象,它既是一个神圣的幻象,又是一个神圣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你有牺牲的感觉,那就表示你根本没有牺牲,真正的牺牲是不会有牺牲的感觉的。因为你明白你根本没有牺牲,你用牺牲所成就的这个整体,就是你牺牲了你的小我部分而成就了你的大我部分,两个根本都是我。打个比喻,你放掉了较少的财产继承权,而继承了更大的财产。
意思是说,有时候放掉我们的个人性,不是牺牲、消灭我们的个人性,而是让我们的个人性在群体性当中得到更大的成就,是个人性的放大和成功,而不是个人性的缩小和消灭。
说到“独立”和“依赖”,我要从这个角度来诠释,人类最早是从梦的宇宙来的,人类最早还没有获得他的个别性,即早期的人类根本和树或者其他存在的意识没有分开,那匹神圣的布还没有被剪开,只是画上了草图。当这件衣服变成了一件独立的衣服,这就是我们讲的“独立”。
在我们还没有获得我们的个人性之前,我们根本是从神、佛的意识而来的,我们是从那匹布而来,那匹叫做神性或佛性的布。在你还没有获得个人性之前,这件衣服还没有被打版、画线之前,它是那匹布的一部分。那时候你和我都是在同一块布上,这块布叫做上帝。
打个比喻,宇宙有一匹神圣的广大无边的一块布,我们把宇宙想象成一块布。上帝就是一个伟大的裁缝师。于是,上帝在这匹布上剪一个你、剪一个我、剪一只猫、剪一只狗、剪一片山,剪一条河,再把山、河贴出来,变成整个宇宙,变成了地球。
在山是山之前,山不是山,山跟你和我一样,都在同一匹布上面;在一条河还没有是一条河之前,那条河不是河,它在一匹布上面,这匹布是活的。当上帝用这匹布剪出一个你,你就出现了;当上帝用这匹布剪出一个他,他就出现了。
好玩的是,当我们现在都是一个个别独立的个体的时候,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我们最大的本质是来自同一块布,就像兄弟姐妹来自同一个爸爸妈妈。一切万物都来自同一匹神圣的布。
什么是依赖?每一个人和我的内心,不管是男性、女性,小孩、成人还是老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强烈的情感依赖性的本能。这个本能没有对错,重点是我们要好好地来看清楚这个内在心灵的强烈依赖性的本质。这个本质的源头来自于你渴望重新再跟造物主合而为一。打个比喻,所有被收养的孩子,不管有多抗拒,都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天性。你渴望回到你所裁剪出的那块布上面,你渴望回到造物主的怀抱,你渴望回到神的怀抱。基督徒渴望回到上帝的怀抱,佛教徒渴望回到阿弥陀佛的世界……因为他们投射阿弥陀佛是一个慈爱的、包容的、接纳的能量。
不管你今年几岁,是大人还是小孩,许医师要给你描述一个很生动的心灵动力学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动力,想冲回到宇宙诞生我们的那股怀抱的力量。我们最大的恐慌在于当我们长大了,发现我们的父母不再是能保护我们的那个堡垒了,这就是你长大的那一天。当有一天,你的父母老了,遇到危险冲到你的怀抱,抱住你:“孩子,我好怕。”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从那块神圣的布裁剪出来的,所以渴望回到那匹神圣的布。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内心是渴求依赖的,渴求在情感上冲回妈妈的怀抱。像鲑鱼一样,在大海游历了三五年,第一次洄游到它的出生地,找到了生命的依赖的力量。
人如果没有一个内在的动力,遇到生命的抉择,遇到人生的痛苦,遇到事业的失败,遇到婚姻的挫折,我们会渴求一个力量,让我们依赖。我的老师赛斯说:“你会想要再成为一个群体意识的一部分,你会想要再成为宇宙爱、智慧、慈悲、创造力跟神通的一部分。”
所以,有些人甚至为了要得到这种依赖宁愿放弃他的个人性。比如,这些人心想:“我呆在爸爸妈妈身边当妈宝就好,我什么都听爸爸妈妈的,不要有意见,不要长大就好。”
也许有些人宁愿自己从来不要长大,宁愿放弃掉个人性,回到温暖的集体意识。这些人心想:“我宁愿我不要独立,我宁愿我不要长大,我宁愿我不要自我负责,我如果能够一辈子当小孩,一辈子在妈妈的怀抱就好了。”
请问你们有没有这样想过?因为长大是需要自我负责的。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想找一家大公司,总是想进公家单位,因为公家单位就是妈妈的投射,进了公家单位,自己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依赖。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演讲《控制与失控的平衡》
文字整理|翠翠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