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时会起一念想去做某件事,但又不知能不能做,应如何去把握呢?因缘具足是指没有一丝牵强吗?但毕竟是我所起的念,我不主动,它会自己过来吗?
  

“生命什么也没有,只有天空、星星和风。”

 

 

桃子熟了是因缘具足,花朵开了是因缘具足,雨下了是因缘具足,雪化了是因缘具足,壶里的水沸腾了是因缘具足,狗生了猫死了是因缘具足,小鸟唱歌你听到了是因缘具足……

 

一件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是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是万事万物自然的发生。因缘具足是指已发生,正发生。凡还没发生,或未正在发生的,都是因缘不具足。

 

因缘包括所有的一切,我们的念头也是因缘,我们的自我也是因缘,我们的习性也是因缘。当它们产生,要考虑到它们,关注它,重视它,平等的对待它。

 

 

当你头脑中起了想去做某事的念头,注意到它,同时也应密切的注意到“眼前”——更重要的是注意到”眼前”——当下你正在哪里,你正在做什么。

 

我们觉察自身,要时刻意识到这三者:头脑、手和脚。所谓意识到头脑,是指注意到你的念头,当下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念头,如梦幻一般;所谓意识到手,是指注意到你当下正在干什么;所谓意识到脚,是指注意到当下你正在哪里,你正踩在何处,你正站在什么地方。

 

当下的觉察应包括这三个基本内容: 1. 知道你正在想什么, 2. 知道你正在干什么, 3. 知道你正在哪里。我称之为要觉察到你的头脑、手和脚。

 

觉察分为两种。第一种觉察,从上到下,头脑……手……脚,我称为能量下流。所谓能量往低处来。那也是从梦幻到现实,从想法到感觉,从头脑内到头脑外的过程。第一种觉察的要点:一、从身体的上部到身体的下部,二、从注重想法到注重感觉,三、从注意身心内部到注意大自然外部。

 

当经过第一种觉察,我们有了基本的清醒——从梦幻到现实,紧接着,我们要进行第二种觉察。第二种觉察的顺序和第一种相反。第一种觉察的顺序是 123 ——知道你在想什么,知道你正在干什么,知道你在哪里;第二种觉察的顺序是 321 ——知道你正在哪里,知道你正在干什么,知道你正在想什么。

 

第一种觉察我称为唤醒,第二种觉察我称为扎根。当我们经过第一种觉察,紧接着要扎根在第二种觉察里。也就是,最终我们要稳定在这样的觉察里:感知大地,感知阳光,感知风,感知你就像一棵植物——感知你身体站在哪里,你枝端(头脑)正在开什么花,你肌肤有什么感触等,对此,你要了了分明,清楚了知。

 

这属对身体的觉察。对身体的觉察应是我们所有觉察中第一位的觉察。作为科学合理的觉察训练,对身体的觉察练习应排在对感受、对想法,对万物的觉察之前。身体是我们的存在之基,是最基本的心灵法器,怎能不时时了解它,知道它,让它变得更清净敏感呢。

 

觉察我们的身体,从头到脚,从脚到头,中间还有手。在这里,头、手、脚即是指它们的实际本身,也是指它们的象征——头是指头脑,象征着对虚妄想法的觉察,手是指对当下你正在干什么的觉察,脚是指对当下你正站立的地方——对外部环境的觉察。

 

来,先进行这样的觉察,然后再来思考“有时会起一念想去做某件事,但又不知能不能做,应如何去把握?”这样的困惑,看看会如何?

 

 

我们的生命常常有双重行动,头脑的行动和身体的行动。练习觉察,要注意到这两种行动,并重视身体的行动,尊重头脑的行动。

 

经过种种修行,最终我们要成为一个行者。一个行者的意思是,一个单纯的行动派,一个不受故事打扰的清醒者。故事可以在他的里面穿来梭去,若有若无,像风缭绕他的身体,但不能黏附他。这就是行者。

 

行者无我。一个真正的行者,他里面不但无我,他体会到也无“行”本身。一位修行清净的菩萨体会到,他行住坐卧就只是行住坐卧,除了行住坐卧,生命没有任何其他实际的;一位抵达的佛体会到,不但头脑里的故事不是真的,就连行住坐卧本身也不是真的,因为行住坐卧还是故事——不过那是最初和最后的故事。

 

试想一下,当你的生命没有了故事或不受故事打扰,行住坐卧就只是行住坐卧,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多么自在。但如果再进一步,当”行住坐卧”也化成故事,生命只有故事,除了故事什么也没有时,那又是怎样的情景?

 

在一位佛的内在感知中,生命什么也没有,只有天空、星星和风。在那内在的体验里,觉知是天空,念头是星星,感受、业识是风。体会生命只有天空、星星和风,做一位不是行者的行者,做一位终日行而无所行的人。终日行而有所行是凡夫行,终日行而无所行是诸佛行。作诸佛行,顿超六道十二类生。

 

一念行者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