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equantum 灵音悠扬

 

 

做了前面的铺垫之后终于可以开始讲干货了。先顺便讲一下这两天看书看到的一个内容。在德国科学家 Konstantin Meyl 的《 Scalar Waves 》(这个 Scalar Waves 就是特斯拉最先发现的,被他用来进行无线输电的那种标量电磁波)这本书中看到,科学家已经发现人和动物所消耗的能量其实要大于它们从食物中获取的卡路里。也就是说人和动物除了能从食物中获取能量之外,也能从别的途径获取能量。这个“别的途径”作者 Meyl 认为就是太阳发出的中微子辐射,他还认为人吃食物主要是为了身体物质构成的新陈代谢,能量可能主要都是从非物质层面获得的。所以说前面几篇讲的大脑所需的能量不只是来自物质层面,还有传说中的“气”,这些现在都已经逐渐被科学家所认识到了,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

 

书中还提到一些科学家对于鸡下蛋的研究。他们把喂给鸡的食物中的“钙”元素全部去掉,结果发现鸡竟然还能一直下蛋,蛋壳是需要钙的。后来再把食物中的“硅”元素去掉,这下鸡才下不了蛋。科学家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鸡能把碳元素和硅元素进行核聚变合成钙元素!鸡都能进行核聚变啊,这让那些研究热核聚变的科学家们情何以堪?顺便说一下,热核聚变就是一个错误的研究方向,冷核聚变才是正确的。 80 年代有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实验,但后来自然是被诋毁了,因为这真的是获得自由能源的方法之一。

 

你存在…

 

巴夏所讲的五条宇宙法则中第一条就是“ You exist 你是存在的”。我当年的感悟就是“存在即是永恒”。《巴夏 23 不要限制“无限”》这个视频把这一条讲的很清楚。虽然讲的很清楚,但提问的人仍然觉得不是很明白,这正反应出人类基于时空的线性思维在理解无限时的局限性。那个人问巴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大概是这样的:“存在是从哪儿来的?存在是从何时开始的?”

 

我们生活在四维的时空中(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是我们只能感知到这前四维时空。所以我们的思维也被限制在了时空中,所以我们一问问题就是在哪(问空间)?何时(问时间)?上面这两个问题不正好就是这样。再比如当人们初次听到“高维空间”、“六道”、“极乐世界”这些概念时,首先都会问“高维空间等等在哪?”

 

当巴夏说“时间”是在“存在”之内,“存在”不在“时间”之内时,提问的人就有点听不懂了,觉得这一切总该是有个开始的吧?这也几乎是所有人的困惑,我们总觉得应该有个开始,没法理解“无始无终”,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时空中形成的思维无法理解比时空还要更基本的东西。绝大部分人最初接触这样的概念时都会觉得难以接受,需要适应转变一段时间。而要跨过这道坎,关键就是反思“时空”给我们思维带来的局限性,要跳出来,不是硬要在我们有限的线性思维中去理解无限。跳出来的关键就是走向内在, Nassim Haramein 已经能从科学上说明“外在”是有限的,“内在”才是无限的。内在觉知自然知道这些。

 

前面一直在讲走向内在,获得内在觉知,那怎么才能走向内在呢?这里讲一点自己的感悟。最初对这点有所悟是在读南怀瑾先生的书的时候,初次读到“那个能知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就怔了一下。好像以前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想一下发现那个“能知”的“觉知”和“所知”的“思想”似乎的确不是一个东西。就是从这时开始知道要训练觉察力,也就是“观照”,“止观”。

 

对宇宙法则的理解其实就是一个放下自己现有思维模式的一个过程,是在做减法。其实“理解”宇宙法则这个“理解”用的都不大恰当。“理解”一般来说是要了解个前因后果,但宇宙法则已经就是最基本的法则,它只是存在着,它的存在并没有原因,我们只是去知晓它。想想这个问题:“真理需要被证明吗?”

 

我们的线性思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比如我们难以理解存在是没有开始的,但我们可以假想一下,我们现在已经得到答案了,知道存在是从某个时刻开始的,比如说从 130 亿年前。但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又会忍不住问,那在这个开始之前又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开始?如果说在这之前时间空间啥的都没有,那我们又忍不住会问,啥都没有是个啥?为什么从啥都没有又会变成有?所以就算存在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了答案,那接下来又会面对“存在为什么会开始?”“无怎么能生有?”等这些还是没法回答的问题。所以还是别去想这些无穷无尽的线性思维问题了,别把自己绕在这里面出不来。佛法里说的“不可思议”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这个问题无法理解,而是无法用我们的思维去理解。这也是知识分子,聪明人难开悟的原因,因为他们就是不肯放下自己有局限的思维。禅宗里面参的话头为什么都是一些看似没有道理的问题呢?或许就是为了要打破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

 

最近看台湾一位老师讲的《紫微斗数命理学》,这位老师就提到,易经里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中,“易有太极”用的词是“有”,后面才是用的动词“生”,这就是在说存在论,太极是本来就有的,不是生出来的。想想这还真是微言大义啊,就一个字的差别,里面的含义就这么深刻。

 

正确的理解无限

 

要正确的理解无限,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有限的思维向两边无限拉伸,但这样还不够。就这样我们还是会线性的去理解无限,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学数学时,那个数轴对我们的影响。无限不是线性的向两端无限延伸,而是像无穷大符号那样的,循环的无限。所以在把思维拉伸之后还要再把它掰弯,掰成这样:

 

 

大家可以用手画一下这个符号,在画的时候会发现笔尖绕了两个圈,一个是顺时针一个是逆时针,这就是物理上说的角动量守恒,所以它是两个圈。循环无限的例子可以说无处不在。比如地球上的水的总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水没有被污染,它是可以一直循环使用下去的。存在中的造物也是这样无限的循环变化的,但任何单位的物质现象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比如一个星系,一个宇宙,都有它的成、住、坏、空。但空了之后还会再重新创造。这个创造和寂灭的循环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现在的物理学现在对这一点还缺乏认识,或者说认识的很线性。现在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在大爆炸的一开始是有一个很大的能量的,然后随着熵增加原理,有序的能量会渐渐变得无序,最后宇宙将归于“热寂”。简单的说就是现在的千差万别的万事万物最后都变成了无差别的一锅热粥,啥差别现象都没有了。就好比是画画时把各种彩色放在一起调,调到最后就只有灰色。这种认识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宇宙中的能量是怎么循环的,其实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有正熵也有负熵,有外爆也有内聚。现在的主流物理学就是对负能量,负熵,内聚这些能量循环的另一半缺乏了解,或者说是故意不去理解,因为理解了这一半,自由能源就来了。

 

宇宙的总能量是为零的,能量是一个膨胀(外爆)和收缩(内聚)的循环过程。外爆发热,我们现在了解和使用的能量主要就是这一面的。内聚会吸热变冷,所以核聚变是冷核聚变,太阳的核心是冷的。这一正一负加起来就是零,反映出一种永恒的动态平衡。大家都见过水池放水时的漩涡,那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漏水口下面水流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把你家洗脸台下面的下水管拆掉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水漏下来之后又螺旋散开了,正好是和上面的内聚螺旋相反。而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的成对漩涡运动模式,正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能量运动模式。所以说吗,宇宙法则的体现无处不在。

 

 

 

克里昂说过宇宙的形状在四维中是多层圆环状的,大概是如上图所示。上图其实展示的是人类心脏产生的电磁场的形状,这个不是新世纪的想象图啊,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而且不止是只有图上的这两个嵌套圆环啊,往外扩展还有很多。所以说吗,人体也是一个宇宙。而宇宙的形状不是像我们的三维坐标系那样横平竖直的向外线性延伸的,而是像圆环这样循环层叠在一起的。这个圆环从上往下切一刀,其截面就是无穷大符号。可以说圆环就是三维的无穷大符号。

 

涅槃生死等空花

 

从悲观的角度看,这个“我存在”也是件挺无奈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总是在追问为什么的时候。追问到最后,问题就会是“我为什么要存在?要是我不存在,那这一切问题不就都没有了吗?”所以有人会走向极端,会选择自杀,似乎这样就能逃避掉这些问题了。但修行人都知道,这样也是逃避不掉的,灵魂是永恒的。于是在小乘佛法里又有了另外一种逃避方法,那就是小乘定。这个小乘定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暂时逃避一下这个世界,可以逃避多长时间呢?佛说最长八万四千大劫之后还是要出定的,出定了之后还是会走上修大乘菩萨道这条路。从外在看起来八万四千大劫似乎是很久、很久、很久…但对于入定的人来说,也就是入定、出定,中间有多长时间他也不知道。就好比我们一觉睡醒,就算是睡了几天几夜,我们也只觉得就是睡了一觉。有限的再长时间对于无限来说也只是一瞬间,所以入定逃避也不是究竟。

 

而大乘的定就不是这样的了,为什么大乘讲入世,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出世、涅槃可以让你去逃避。不是静态的去“寂灭”逃避,因为一切都是动态平衡。想让自己永远保持在清净觉知中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的去帮助别人获得觉知。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我发出去的光自然又会从别人那里反射回来照亮我自己。这样的动态过程越强大,我自己也就越有觉知,越不会堕入无明。

 

所以大乘的定并不是指打坐入定这种形式,当然打坐是有其重要作用的,但把大乘的定就理解为是打坐入定那就错了。对大乘定粗浅的理解就是时刻保持觉知,起心动念都不是头脑小我的念头,而是直接接收自性中的智慧。就是慧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也是克里昂所说的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和源头保持连接。我们凡夫都是“心中常生烦恼”啊。佛法里说“烦恼成菩提(智慧)”,不是断,不是让头脑不要产生任何念头,这样最后会变成木头的,而是把头脑念头的源头转向内在!

 

( 图片来自网络 )

 

  • 【相关阅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