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修行四念处

 

 

感受和想法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常常结伴出现。有时感受是哥哥,感受先出现,而后才有想法;有时想法是哥哥,想法先出现,而后才有感受。但常常想法在上,感受在下,想法上扬,感受下沉,想法外越,感受内旋。

 

通常,我将想法说为头脑的语言,将感受说为心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修行就是要学会聆听,要学会听见头脑在说什么,要学会听见心在说什么。大部分人通常会听见头脑在说什么,少有人听见心在说什么,除非那心非常难过,用很大的声音给你说你才听见。

 

想法是一种声音,感受是一种声音,我们应时时注意自己内在的动静。如果说修行,这是最基本的修行。想法是头脑的震动,感受是心的震动,你必须及时看到那些震动,用觉知之手握住它,体会它们,温暖它们,和它们在一起,它们才会较快的安静下去,消停下来。否则,那震荡会更久,那弥撒会更广更深,你受到的内伤更严重。

 

有一个想法出现,及时看住它,有一种感受出现,及时握住它,把它们揽在怀里,像对待受惊的孩子一般的安抚它,安慰它,让它们像孩子贴近母亲一样的贴近你的感知,贴近你的觉目。音叉一经握住,它的震颤就会终止。感受、想法一旦被觉知之手握住,它也将不久就停下来。

 

如何平复我们内心的不安?如何安息我们头脑的骚乱?及时觉察心的语言,及时觉察头脑的语言,及时看见它们在说什么,及时看见那个震荡,及时握住它,及时觉知它,给它依靠,给它能量让它停下来。

 

音叉没有握力会持续很久,头脑或心的震荡没有觉知之力也会持续很久。所以,觉知是修行人最基本的心行能力,而听见头脑的语言,听见心的语言,看见头脑的震荡,看见心的震荡,是最基本的解脱行为的开始。

 

来,修行四念处——从觉知呼吸开始,扩展到对感受的觉知,扩展到对想法的觉知,扩展到心对事物诠释和创造的觉知。四念处是佛陀圣教的起步,修行者从这里起步走向大乘,走向解脱,走向正等正觉。

 

四念处不应被大乘修行者遗忘,应该被重新发现、发掘和利用。如果须菩提复活过来,如果他活在现代,如果他重新问佛陀:世尊,这个时代的修行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想,世尊会回答,修行四念处。修行四念处的功德利益,绝非头脑主义者,大乘主义者所想的。

 

这个时代,患有空虚症,内心浮躁、焦虑,生活没有目标,心不知该安放到何处者,修行四念处。四念处是茫茫空海中的岛屿,它可以让你驻足,它可以让你暂住,它也可以让你在这里安家——然后变现一个天堂,然后绽现一个佛国。只要你在这里停下来,沉下去,你想要的都会呈现。真实,不虚。

 

一个人若想免除被感受的影响,被想法的影响,修行四念处——从观呼吸开始,扩展到对感受的觉知、对想法的觉知、对一切诸法及法界的觉知。大放光明,正等正觉,非你而谁?

 

依止四念处,践行八正道,人间百八年,平实安稳过。如陆上踏步,非水上行舟。境定无风险,老病死皆乐。

 一念行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