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工作者就是内在带着强烈渴望,想在地球上散播光——知识、自由和自爱——的灵魂。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而且通常会对灵性和治疗类的工作感兴趣。

 

由于内在深刻感受到赋有使命,光之工作者通常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他们一路上经历各种不同的障碍,生命透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去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路。光之工作者几乎总是单独的个体,并未融入固定的社会结构中。

 

何谓「光之工作者」?

 

「光之工作者」一词容易引起误解,这样的说法似乎特别将一群人凸显出来,暗示着这些人比其它人(那些「没有为光工作的人」)优越,这样想就违背了光之工作的本质和目的。

 

首先,声称某人比较优越,通常是未开悟的行为,会阻碍你发展出自由而充满爱的意识。

 

第二,光之工作者并不比任何人「更好」或「更高尚」,他们只不过是跟那些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来历不同罢了。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光之工作者拥有某些心理特征,让他们被区别开来。第三,任何灵魂在发展的某个阶段都会成为光之工作者,所以「光之工作者」这个标签并不是某部分灵魂的专利。

 

尽管可能造成误解,我们还是使用「光之工作者」,因为这个词会引发联想,唤醒内在记忆,帮助你想起自己是谁。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代的灵性相关文献中已经频繁使用了这个词。

 

光之工作者携带了快速觉醒的内在种子,如果他们选择这条路,将会比绝大多数人更快达到灵性觉醒。再强调一次,这并不是因为光之工作者的灵魂「比较好」或「比较高尚」,而是因为他们比此刻转生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灵魂要老——这里所说的老,指的是经验,而不是年纪。

 

光之工作者转生到地球上,并开始他们的使命之前,就已经到达某个开悟阶段。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被这个「生命的业力之轮」围住,体验其中各种形式的迷惑和幻相。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充分理解「地球经验」,好让自己能够完成使命。唯有亲身经历过无知和幻相的各个阶段,最终才能掌握方法,以帮助别人到达真正快乐和开悟的状态。

 

为什么光之工作者要冒险让自己长久迷失在地球生活的沉重与困惑之中,发自内心地去从事这份帮助人类的使命呢?我们后面会深入讨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只能说这跟星系业力有关。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的前夕,光之工作者们就已经在场,参与了人类的创造,他们是人类的共同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光之工作者做出了一些让他们事后深感遗憾的选择和行为。现在,为了弥补当初的决定,他们回到地球来了。

 

在进入这段历史之前,我们先来列出光之工作者的特征,就是这些特征将他们区分出来。这些心理特点并不专属于光之工作者,也不是所有的光之工作者都认为自己拥有这些特征,之所以列出来,只是想勾画出光之工作者的心理特性。关于这些特征,外在行为远不如内在的动机或意图重要;你内在所感受到的,比你显现在外的重要得多。

 

光之工作者的心理特征

 

童年起,他们就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常常觉得自己跟别人有隔阂,觉得孤独、被误解。他们往往会变成个人主义者,不得不在生命中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路。

 

光之工作者天生就反权威,十分抗拒那些完全基于权力或阶级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或价值观,所以在传统的工作或组织架构中觉得很不自在。即使他们看起来胆小又害羞,反权威的特质一样存在,这跟他们的地球任务的本质有关。

 

光之工作者会被吸引去做治疗者或导师,以帮助别人。他们可能是心理学家、治疗师、导师、护士等等。即使他们的职业不是直接去帮助人,也有为人类更大的福祉而贡献的意图。

 

他们对生活的愿景带有灵性色彩,认为万事万物彼此相连。他们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携带着光的记忆——不属于地球的记忆。他们偶尔会怀念光之领域,觉得自己在地球上像个陌生人。

 

他们十分尊重生命,通常表现在对动物的喜爱、对环境的关注上。人类行为对动植物王国的某些部分所造成的破坏,带给他们深沉的失落和悲伤。

 

他们仁慈、敏感、有同理心,面对攻击性行为可能难以招架,而且通常无法为自己出头。他们可能会有些爱幻想、天真或高度理想化,不够脚踏实地。由于他们很容易吸收周围人的负面感觉和情绪,所以不时地需要独处,这样他们才能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感觉,哪些又是别人的。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接触自己和大地之母。

 

他们在地球生活的许多世都跟灵性或宗教有关,曾经大量出现在旧有的宗教体系中,当时的身分是和尚、尼姑、隐士、灵媒、女巫、萨满巫师、修士、修女等等。他们是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之间的桥梁,连结了地球上的日常生活与死后生命的神秘领域——神与善恶灵魂的国度。为了履行这个角色,他们总是被排斥、被迫害。你们当中有许多人曾经因为自己的天赋而被判火刑,这种迫害在你的灵魂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创伤。现在,这种创伤也许会表现为「不敢完全扎根于此」,也就是对「全然地临在」有一种恐惧,因为你记得你曾经因为你的本来面目而被残忍地攻击。

选自《灵性炼金术》 约书亚通过帕梅拉传导

译者:阿光 / 李平 / 林荆; 插图:Simon Dewey

摘录编辑:柠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