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圆觉经》

 

有两种现实,摆在每一颗心面前,那就是眼前现实和心理现实。看见、热爱或尊重这两种现实,就是《圆觉经》中所说的随顺觉性

 

///

 

A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热爱或尊重你眼前如实的现实

 

对我而言,佛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那意思是说,要热爱或尊重你眼前的现实,如实的现实,无论那现实是什么。唯有当你热爱或尊重眼前的现实时,你才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当你于眼前如实的现实起妄念时,那说明你不热爱或尊重眼前的现实了。你背离了它。唯有你的心背离了眼前一切如实的存在,进入了它虚妄的梦境时,它才开始起妄念。否则,心是生不起妄念的,因为它没有生起妄念的空间。

 

所以,佛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那意思是说,热爱和尊重你眼前的现实。

 

当你热爱你脚下的土地,爱它的一花一草;当你热爱你的家,爱它的一砖一瓦;当你热爱你的房子,爱它的一门一窗;当你热爱你的厨房,爱它一碗一钵;当你热爱你的小孩,爱他的一思一想;当你热爱你的太太,爱她的一颦一笑;当你热爱你的先生,爱他的一举一动……当你忙着热爱这些现实存在,忙着与这些具体存在和发生恋爱,哪还有时间与心灵的空间起妄想呢。唯有当我们的心无视眼前这真实而活生生的一切,不爱这真实而活生生的一切,进入它自己的虚妄空间时,我们才开始起妄念。

 

热爱这个词是给心的,尊重这个词是给头脑的。如果你的心不能热爱它眼前活生生的现实存在,但它能看见眼前的现实存在,看见头脑和现实的边界,即使不喜爱,如果头脑能够理性的尊重它(眼前的现实),安静的安守在它的边界内,这样,一切也会平安,也会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或起很少的妄念。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现实存在,当一个修行人过度强调或宣扬现实看见边界关系尊重安守等这样的词汇时,那说明他心中没有爱,他不爱眼前的现实存在,他在靠理性来维持或维护他内在的平静、生活的安宁。他的内心是枯燥的。这有些危险,他可能在压抑他的妄念。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清晰的了解,以免日后压抑的妄念成灾成患。

 

///

 

B 于诸妄心亦不熄灭:看见和尊重你的心理现实

 

人这种物种,在其生活和存在中,延存的感性,发展了理性。理性这个词,对本来无拘无束的心来讲,是压抑。对无拘无束的心来说,理性压抑是同义词。

 

虽然理性压抑这种东西并非是无拘无束的心想要的、所欢喜的,但它产生了,从发展与存在的角度来讲,它是必要的。这会防止它天真的和无限制的坠入某一种梦幻。所以,发展理性是需要的。

 

当眼前的现实不是心想要的,妄念开始生起——这些腾起的、弥漫的妄念,像水蒸气开始形成云朵一样,它开始形成你内在天空的内容,形成你内在的现实。而这些现实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心,就像外在的云气会影响外在的天气一样,内在的云气(妄想)也会影响内在的天气。因而我说,要注意到你的内在现实——心理现实!

 

怎么注意呢?怎么对待呢?佛说,于诸妄心亦不熄灭!

 

那意思是说,看见和尊重你的心理现实!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的考察,能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他的心理现实,而非客观现实。因为人首先活在他的心里,然后才是外部实际。决定一个人感受和行为反应的,是他的内在现实,而非外在现实。

 

因而,比较起来,内在现实更为重要。这是为什么修行强调观心的原因。你了解你的内在现实吗?你清楚观心主要观什么吗?观内在的现实!观内在的客观!观心它内部的现实世界!

 

当你观察到内在的现实、内在的客观,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它?佛说,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不要改变它,不要熄灭它,不要摧毁它,不要急着对它做点什么。观察它,看着它,允许它就好。走进你的内在世界,就像走进一个新的星球一样,观察它,允许它,爱着它,比做点什么更为重要。

 

当然,如果你观察到你的内在世界,你内在的客观现实,你想改变它也可以,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佛说那是游戏神通,那是神通游戏,一种心智上的另一种方法和生活。

 

但在这里,佛说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不要摧毁它,不要改变它,不要动它……因为它有更美的、更深远的意义在里面。改造一个世界,不若尊重一个世界;改变一个世界,不若热爱一个世界。这其中的秘密只有一个像佛一样的人才知道。事实上,所有的世界都一样,改变不过枉费工夫而已,所谓枉受辛苦

 

///

 

C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必硬性区分两种现实

 

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有什么区别?眼前现实和心理现实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如果你深入生命内部仔细的勘察,对一般人而言,它们没有差别,没有不同。有更深一层的存在站在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后面。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都是它创造的。对它而言,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都是它的心理现实,也都是它的主观臆造。对它来说,主观和客观不再有不同,它们完全是一回事。

 

基于这个体验和认识,佛站在那里,扭过头来,对还没有走到此处的修行者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要再探索了,不要再使劲地区分哪是心理现实,哪是客观现实,它们是同一回事。不要再浪费时间,不要再浪费能量,安静地在那里待着,这是最好的作为,最好的修行。即使你不明白究竟为什么,听我的劝告,安静地待着,安静地观察,比使劲分别探究,更利于你日后见证真理。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是佛陀给这个世界修行人最美的劝告。在这里,是指,不去分别,不去探究,不去努力的思考,而不是不去观察,不去观照。相反地,他提倡观察,他提倡观照,也唯有去观察和观照,你才能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你才能够从妄想心上得解脱。

 

不管是心理现实还是客观现实,不要分辨它,觉知它就好,观照它就好。你越看见它们,你越观照到它们,你越觉知到它们,你越得解脱,得自由。道理是复杂的,行动是简单的。道理创造你和真相之间的一条隔离带,而观照让你跨越它。道理来自于思考,而解脱的智慧来自于单纯的观察,来自于单纯的观照。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面对心理现实或客观现实——不要试图思考它,观照它;不要试图理解它,觉知它;不要试图明白它,观察它;不要试图消除它,爱它。……

 

///

 

D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平等对待眼前现实和心理现实

 

平等对待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才是落脚点,平等对待一切心理现象或自然现象才是归终。因为只有平等才能息心,只有平等才能让心无所住。认识到一切诸法平等,你才能自由。

 

最最真实的存在不惹你烦恼,不唤你生气,不令你恐惧,不诱惑你爱或执着;而虚假的事物根本就不是真的,根本就不真的存在……修行者,对一切存在,对一切所知所见,只是观察就好,只是观照就好,只是和睦相处就好,不必弄清。那真实的和你根本没有交叉,那虚假的根本无法和你交叉,所以不要弄清……这是佛陀所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的意思。

 

于世活着,只是观察就好,只是观照就好,这是最省力的活着。当然,并非人人有这个福气,不是累劫修行,积大智慧福报者,少有人如此清明而又清凉,轻松而又清净的活着。对世人而言,仿佛不折腾一番就不是活着,不闹腾翻天就好像没有活过,多么颠倒的想法啊。在智者看来,唯有你不折腾,唯有你不闹腾,静静地觉知,静静地感知,你才是真活过。光闹腾了怎么感知?光折腾了怎么觉知?

 

通常人们将闹腾或折腾,说为体验。而这哪里是体验呢?体验的元素必须有安静,必须有感知,必须有觉知。他们所说的体验,不过是回忆罢了。而回忆不是体验,那不过是一种想象。事实上,你想透过折腾或闹腾错过当下,回头再通过回忆、再通过想象来安慰自己也好,你迷茫的时间越长,你顿悟的能量就越强。人就像花,开放的方式不一样。

 

在这里,佛陀所提供给你的是另一种开花的方式——一种不透过折腾,不透过闹腾,不耗费更多的能量,不那么激烈的令花开放的方式。他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他说,静静地感知,静静地觉知。他说,静静地观照,静静地观察。这是佛陀在这里所赠与的某一类菩萨最好的疗法,最好的药方。

 

我换用这个世纪的语言说就是,认识你的心理现实,认识你的客观现实,平等的等待它们,不要造作。不要努力的弄清它们,观察它们就好。单纯的观察就是方法。实事求是的知道就是修行。止于这里的安静就是解脱。这是我对佛陀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的回应。时光是一个长筒子,它有两千六百光年那么长,佛陀在筒子的那一端用巴利语喊了一句话,我在这里用汉语翻译出来给你们听。事实上我们说的都并非真理,只是两种讲故事的方式,和讲出的两种故事。

 

故事要么用来催眠你,要么用来唤醒你;要么用来安慰你,要么用来激荡你;要么用来娱乐你,要么用来盘剥你。佛陀们的故事究竟对我们起什么作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病和病情。但我们和诸佛共同的祈祷都是:愿一切众生及我们自己,都当下平安快乐。

 

///

 

再次回到佛陀的讲稿,他说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这段话对我来说就是:

 

现在或后来,专业修行或非专业修行的人,要看见、热爱或尊重眼前的现实存在;如果你不能热爱或尊重眼前的现实存在,心对它有种种议论或改造的想法,看见它——这是心的活动,这成心的世界,转而向内来了解它;要看见你的内心世界,要看见你的心理现实,要像看见、热爱和尊重外部现实一样的看见、热爱和尊重它;心理现实和眼前的现实实际上是一样的,它们来自同一颗心,是同一颗心创造和作用的结果;要平等的对待这种现实和那种现实,让心在平等而没有差别的观照中安静下来,处于休息当中;休息中的心是健康的心,是健康心的模样。用这样的心来生活,必然一切是顺利的,安静的,有觉知或观照的,是美好的,是正确或对的。见这样一颗心,用这样一颗心。

 

后代专业修行的人或非专业修行的人,若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如果听说了这些说法,相信、理解、接受、持用,而没有疑虑害怕,这叫做上道了——随顺觉性……

 

那么,什么是随顺觉性?对我来说,随顺觉性是是什么就是什么,是是什么就爱什么的同意语。当你能够是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就爱什么,你已经在随顺觉性了。在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了知里,在是什么就爱什么的能量里,含有了了分明的觉知,含有朗朗清晰的观照,含有如实如是的观察,含有喜欢欢喜的看见……那是一双佛陀的眼睛,一双佛陀眼睛的所见。

 

佛陀一生游历助人的目的,也许就为让你也拥有一双他那样的眼睛,看见他看见的世界,生活在他生活的感知和氛围里。在我看来,圆觉经就是这样一种尝试。我把它视为佛陀的讲稿,一本美丽有用的讲稿。现在,我把我故事里,佛陀这个讲稿的一个片段,佛陀这个演讲的一个镜头,分享于你。愿你有所体会,有所启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