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发现观照时,好像是在用意识提起念头进行观照,在我清醒时,也就是显意识运作的时候,我当然会提起念头观照,但是打坐中有时深入的时候,显意识已经被涌现的潜意识冲掉了,就像梦里一样,感觉迷失了。所以在潜意识和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观照呢?梦里也肯定有觉知啊,没修行前也有觉知啊,但为什么还是有无明迷失的感觉呢?

 

       心是一种比你(自我意识、头脑)大得多的存在。它自己圆满、丰盛、毫无缺憾,也不关心你是谁、你是什么、你的喜怒哀乐。它只是存在,如大海一样。它不分白天和黑夜,它没有睡和醒、梦和非梦的区别。你只能看见它,热爱它,不能控制它。

 

     别想着控制你的心,你不是心的主人,心也不是你的主人。心和你,是做梦者和梦境的关系。压根儿就只存在心,不存在你,你是心虚构的一个故事。在心自己的世界,只存在一心,别无其他。别试图用虚假的改变那真实的,别期望用微小的改造那宏大的。

 

     提起觉知照见心,只如漆黑的夜晚举起灯笼照见眼前的一小片世界。还有更大的世界你无法知晓,你对它那个世界的了解,随着你觉照能力的大小而不断扩展。个人的头脑也许非常强大、所知甚多,但比起那颗心,它简直是沧海一粟。

 

     举着你的灯笼,查看它的世界,很好。但别希望它如你愿,全部被你看见。对于这颗不属于你,也不属于谁的心,你无法控制它,你拿它没办法,你只能观察它,看见它,能看见多少是多少,能观察多少是多少。观察一分多一分利益,看见一分收获一分功德。

 

   有人通过种种修炼,试图控制自己的心,有人宣称他们成功了,他们控制了自己的心,他们掌控了自己的心。然而,那控制的根本不是心,而是头脑控制了头脑。他们只能改变他们创造的部分,对于那无法被创造的,他们无能为力。

 

   对于你这颗心,你不必改造它,你不必操控它,只是观察它,能观察多少是多少,你只是看见它,能看见多大部分是多大部分。对它的了解,与它的和平相处,在于你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在于你放下控制它的意念,以一颗不知道的心,以一颗无所作为的心,来观察那大如宇宙、状如大海的心。

 

   如果说心如大海,那么潜意识如大海深处,你没必要有意识、主动的深入大海深处去探知它,你只是静静地坐在岸边,看大海会从深处给你送来什么就行。做一位安闲的、静静的、坐在大海边观察海面的人就行,不必成为一位探险的潜水员。成为一个守海者,而不探海者。探寻未知,了解那不可知的,是头脑的习性,我们要识破这点,不上头脑的当。

 

       梦是潜意识从深海深处浮上来的、送给你的花朵和生活,你看到它,知道它,享受它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探寻那为什么,梦是什么,更没有必要寻着梦、冒着险、费着劲深入潜意识,深处大海深处去找寻它的根儿。寻源探根是头脑一个很深厚的无明和习性。你能不能凡事不探源寻根,而只是嫩芽抽出看嫩芽,花朵开出看花朵,果实结出享受果实?

 

       世界那么庞大,未知那么多,你能不能举着灯笼,满足于你光照照见的部分,满足于你眼睛所看见的部分?如果你的灯光能照见多大范围,就满足于它照见的范围,不祈求更大;如果你的眼睛能看见什么,就满足于那看见的,不想要更多。我们修行,能不能做到这点呢?做到这点,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一种修行的成功。

 

     莫分梦和非梦,莫管觉或非觉,乃至不管它无明不无明,只是观察当前的心,只是从心本体观察一切心的存在,不分辨明或无明,不区别梦或非梦,也不管它潜意识或显意识,乃至也不觉或非觉,只是那么从心本体观察心奉献出来的一切,只是观察这当下的心,这就够了。

 

     修行从当前种种不满足出发,到对当前一切满足结束;修行从头脑里十万个为什么出发,到头脑里不再存有为什么结束。从头到尾,一切头脑的困惑,一切人生的麻烦,一切多余的事儿,都是头脑自己造成的。观察你的头脑,莫上它的当。观察你的头脑,从而看见那比它大无穷无尽、无数无量倍的心,和那心在一起,以那心观看存在而活。

 

     若说心是一片沧海,头脑只是那沧海中的一粒谷子,纵使头脑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偌大的世界。放下自以为偌大世界、其实只是一粒谷子的头脑,看见那真正的沧海大世界的心,是修行的一个重要转变和里程碑。来,瞥见那心,满足你看见的部分,止步于当下,于当下无疑又无问。只用眼睛,不用头脑,与存在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