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Q 树洞,你好。不知为何每当我回夫家吃饭,都很抗拒及讨厌被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的这个孩子、那个孩子都没来吃饭的?尤其是讨厌孩子二姑问这些问题。因为无论我回答什么,她都会有自己的那套道理要讲。

 

比如刚刚晚餐时就是这样。我拿着饭盒过大伯家 ( 公公婆婆与他同住 ) ,二姑看到了饭盒就说孩子们又不过来吃饭啊?为何不来陪公公吃晚饭?我没作答。

 

昨晚也是我老公煮晚饭给大家吃,他二姐也过来—起吃晚饭。我家大儿子兼职去了,三儿子去了朋友家,小女儿脚痛不方便过来要我把晚饭带回给她。所以昨晚她问我时,我就回答说都出去了。

 

她是不知我大儿子在外兼职。二姐始终不放过人的,在饭厅还是追问为什么出去了不按时回家吃饭?我不耐烦,无奈又详细解释了一遍。她却说明知家里有饭吃,为什么不回来吃?我就说你又不是没做过年轻人,你应知道年轻人出去了都是不回家吃饭的。怎知孩子三伯就说以前我们年轻时出去哪敢不回家吃饭,不回家吃饭哪来钱在外头吃饭。我就说就是啰现在孩子都好命,就像你的孩子也—样啊,也未必每次都会回来吃饭。

 

在这件事中我看见我自己的情绪,但我不知情绪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我要如何穿越这个情绪?

 

我要再说的是,我丈夫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大哥很富有也念情,我们住的大屋子都是大哥建给我们的,都很靠近。星期一至五除了公假,有请人煮晩饭给我们回他家一起陪家翁吃饭。

 

星期日是大伯一家陪家翁。若他与家人不在,就会在群组里公布,希望有其他家族成员可以过来。星期六就让其他家族成员陪家翁吃饭。若一段时间某个家族成员不积极陪老人家吃晩饭,大伯就会有很多话说教。有时我还真搞不懂他的那—套。他常说家翁与我们相处的日子也不多了,大概是还有多久这样子。我还真的不明白,真的有人可以算出他人的命岁吗?

 

我的看法是,如果其他家族成员不是很能陪老人家吃饭也就罢了;另一厢我却觉得很感恩让我们尽孝道。

 

我的问题是,我要如何穿越当家人问起上面那些问题时我内在升起的情绪?我知是我个人内心的问题。后来我再想,他们的提问也是出于关心,但是那当下我却不受控,还是不高兴和生气。为什么?请树洞给我回答。感恩。

 

A 亲爱的,谢谢你愿意与树洞分享你的心情,也很高兴在你遇到生活困扰时没有选择逃避或对抗,而是选择了进入自我觉察的过程,想要去探索“我发生了什么事?”真的特别棒。

 

当下的发生,一个在外在,一个在内在。外境是心境向外的投射,那么你的内在到底有什么状况?您愿意与树洞一起踏上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有趣旅程吗?

 

在您的来信提到面对亲友的提问 为什么你的这个孩子那个孩子都没来吃饭的?”你内在的感受是抗拒及讨厌的。如果情绪是内在思维的外在效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引发你不受控、不高兴和生气的内在思维是什么?如果这个“不高兴和生气”会说话的话,你猜它在说什么?

 

或许它在说,二姑在指责我,怪我不会教小孩,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我是个糟糕的母亲;

 

或许它在说,我真的好挫败,事情没有做好,没能符合大家庭的规条,我什么都干不好,我对自己好生气;

 

或许它在说,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处处要循规蹈矩,我真的感觉好孤单,好希望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希望我的观点可以被认同;

 

或许它在说,我真的不愿意再这么委曲求全地符合他人的期待,我是有价值的,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要表达我自己……

 

这些声音需要被听见和被了解,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感受,如果你将亲友的提问解读为关心和爱护,你就会体验到爱;如果你内在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么她就会把亲友的提问解读为责备或是控制,你就会体验到受伤和不被爱。所以没有事实,只有信念。如果你愿意去倾听自己的这份心情,愿意去同理内在受伤的感觉,一定会有很多发现,你会更了解自己。

 

感觉起来,在一个大家族里生活也还不错,兄弟姐妹守望相助,有充分爱的联结,更可以体验到多元的思想去拓展意识,从而长出新的能力。关于对表达孝顺的理解,家人的看法在情理之中,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百善孝为先。你的看法也很好,因为新时代的观念是,孝顺压制了后辈的心理发展,延迟了独立人格的形成。其实,我们都不需要孝顺,只需要爱。孝顺演变成爱,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观点没有对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当我们能真正做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自由地思考问题和感受事物,不用过度考虑别人的喜好或批评,也不用过分批评或奉承别人。当我们把心打开时,就会愿意接受自身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允许、信任、感恩、卸掉防御心理,多回来观照自己的内心。

 

祝福你一切都好!

 

Zoe

 

《负面思想出来了,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去承认自己的负面感受;然后,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这些功课都做好之后,最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这些负面的感受。而不是负面的情绪感受一来,就期待它们马上转化成正面的能量,马上就进行自我安慰:“我是平安的”、“我是受到宇宙恩宠的”、“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

 

其实,我们应该毫不畏惧地去承认、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我承认自己有丑陋的一面,我也是一个爱生气、爱计较、爱比较、爱美色、爱金钱的家伙……当我们勇敢地去承认和面对这些负面思想的时候,它们会自然流动、转化、创造自己的平衡,我们就不会每天和自己过不去,既不会害怕,也不用去掀起思想的斗争,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我的老师赛斯说:“心灵居住在与我们通常认知的如此不同的一个实相当中。”意思是说,平常我们认为的善恶在心灵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在心灵世界的实相里面,现实生活中一般的观念是不适用的,也不存在我们所认为的善恶的一般性标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急着去否定、抵触、害怕和压抑那些所谓“负向”的情绪、感受与想法。)

 

——摘自|有声书《心灵的本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