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8

 

 

第十七章沉思

Contemplation

 

沉思是三个阶段中的第三个,我们早已探讨过当中两个。这三个阶段是:

 

1】专注 - 将注意力紧钉在一个对象上。

 

2】冥想 - 仅凭该对象就将意识激发为活动;以各种可能的眼光看待物体,并试图穿透其含义,以达到新的深刻的意念或在其上获得一些直觉的启发。

 

3】沉思 - 意识的中心主动放在对像上,而意识的较低活动则被成功地压制;将注意力固定在接收到的启发上一段时间。它被定义为专注在意念或冥想的顶端。

 

在印度教的术语中,这些阶段被扩充描述并命名如下:

 

1】控制感官(Prâtyâhara):最初的阶段,拥有对多个感官的完全控制。

2】执持(Dhâranâ):专注。

3】禅定(Dhyâna):冥想。

4】三摩地(Samadhi):沉思。

 

执持、禅定和三摩地被统称为桑雅纳玛(Sannyama)。

 

在冥想中,我们发现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会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用这个推论和争论的过程去继续,直到我们再无法对此对象推论和争论为止;然后我们压制该过程,停止所有比较和争论,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像上,试图穿透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围绕着它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沉思。

 

新手要牢牢记得冥想是一生的科学,所以他不应该期望凭他较早期的努力就达到纯粹沉思的阶段。

 

沉思也可以被形容为保持专注于一个事物,并且将它吸引进自己之中,思考者与它从而成为一体。

 

当一个训练有素的心智能够维持心一境性或专注一段时间时,就可以放下这个对像,维持固定的注意力,但不会将注意力引导到任何东西上,这样就达到了沉思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智体不再展示出图像;其所属的物质都是稳固的,不会接收印象,完全平静,就像止水一般。这种状态只会维持极短时间,就像化学家的「关键」状态,物质两种状态的中间点。

 

以另一方式来表达就是,当心智体静止,意识会从中走出来,进入「莱雅中心」这个心智体和因果体之间的接触点再离开。

 

这段经历伴随着短暂的昏迷或意识丧失,这是意识对象消失的必然结果,接着意识就在更高的身体中。因此,属于较低世界的意识对象退出后,更高世界中的意识对象就会出现。

 

然后,自我可以根据他所属的高尚意念塑造心智体,并且用他自己的振动渗透它。他可以在获得比自己更高层面的洞见后再塑造它,因此可以将原本心智体无法响应的想法传达给较低意识。

 

这就是天才的灵感,灵机一闪进入心智,再启发整个世界。将天才灵感带给世界的人自己本身在平常的心智状态下,根本无法说出自己是如何得到它们的;但是他知道是以有些奇异的方式-----

 

「我那大声鸣响的内在力量

在我的嘴唇活了过来,再用我的手招手示意」。

 

圣徒、所有信条和所有年代的狂喜和洞见也具有这种性质;在这些情况中,扣人心弦的长时间祈祷或沉思会产生所需的脑袋状态。高度专注于内在封闭了感官,并且无意识和不由自主地达到了与皇道瑜伽刻意追求要达到的相同状态。

 

从冥想到沉思的转变曾被形容为从「带着种子」冥想到「不带种子」冥想。稳定了心智之后,它就保持在理性的最高点,争论连锁中的最后一环或整个过程的中心意念或代表物上;这就是带着种子的冥想。

 

然后,学生应该放下一切,但心智依然保留在所达到的最高点这个位置,蓬勃和警惕。这就是不带种子的冥想。保持镇定,在寂静和虚无中等待,就像人在「云朵」中。然后,突然会有所改变,一个明确、惊人、不可思议的变化。这是引起了启发的沉思。

 

因此,例如以理想的人、大师为对象去练习沉思会形成大师的影像,学生带着极乐去沉思它,用其荣耀和美丽充满他自己,然后拉自己朝着他向上走,努力将自己的意识提高到理想状态,使自己融入其中,并与之成为一体。

 

上面提到的昏厥了一瞬间,在梵文中被称为Dharma-Megha,正义之云;西方神秘主义者称其为「山上的云」、「圣所上的云」、「慈悲座上的云」。这个人感觉好像被浓雾包围,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却无法看见。

 

现在这片云稀薄了,更高层面的意识就浮现了。但在它发生之前,人似乎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流逝,他就滞留在漆黑一片的虚无中,难以言喻的孤独。但是「保持镇定,要知道我就是神」。在这片万籁俱寂之中,自我的声音会被听见,自我的荣光也会被看到。云朵消散,自我就会显化出来。

 

在能够从冥想去到沉思前,最少在练习期间必须完全放下希冀;换句话说,卡玛必须完全受到控制。当希冀占据了心智时,它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了;每有希冀都是可能会触发愤怒、虚假、不纯净、怨恨、贪婪、粗心大意、不满、懒散、无知等等的种子。只要仍然有希冀遗留,就会有违反定律的可能。

 

只要有希冀、不满意,它们就会搁置一边;意念流一直寻求流向小小的沟壑和管道,它们都是因未满足的欲望和尚未决定的意念而开启的。

 

所有未满足的欲望和所有未思考妥当的问题会表现得像饿鬼般来引起注意;当思路遇上困难时,它会参上一脚去吸引注意。找出被打断的意念链时,就会发现它们的根源在于未满足的欲望和未解决的问题。

 

沉思过程始于有意识的活动开始与通常的活动成直角走时,该活动力求通过参照其自身性质和层面的其他事物来理解一件事物;这种运动跨越了它的存在层面,并渗透到其精微的内在本质。当注意力不再通过比较的活动分裂成多个部分,心智就会以整体来行动,并且似乎会非常静止,就像在旋转的陀螺顶部在最快速地转动时,可以看起来完全静止般。

 

在沉思时,人不再想到对象,甚至最好不要以任何关于自我和对象的想法作为彼此相关的两件不同的东西来开始,因为这样做会倾向用感受将这个想法染了色。应当努力达到自我超脱的程度,以使沉思可以从对象本身的内在开始,心智的热情和能量同时保持在整条思路上。要保持意识,像小鸟展翅飞行的姿势,永远向前看,不会回头般。

 

在沉思时,意念是向内走直到无法向前走为止;它会留在那个位置,不会往回走或转身,知道这里有些什么在,不过无法清楚掌握到那是什么。在沉思时,当然没有睡眠或心智活动的性质,而是深入的探索,以长期的努力在模糊中看到某些明确的东西,而不会下降到通常是清晰且精确视野的普通较低区域意识活动。

 

信仰者会用相同的方式练习沉思,但在他的情况下,活动主要会是感觉,而不是意念。

 

以他自己的本质来沉思时,学生用外在的身体和心智否定自己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是在剥离自己的属性,而是制约。心智会比身体更快更自由,而超越心智的灵又比心智更快更自由。心的宁静比任何外在的表达都更可能带来爱,但是在超越心智的灵中,是绝对可以确定有爱的。理性和判断常常会修正感官断断续续的证据;灵的洞见不用器官和心智就辨认到真相。

 

因此,这些练习的每个步骤中的成功关键可以阐述为:在维持意识能量完整流动的同时,阻碍较低的活动。首先,低等心智必需要蓬勃和警觉;然后必须阻止其活动,而将获得的动力用于锻炼和发展其内在的更高能力。

 

有个古代的瑜伽科学教导,当心智的思考过程被活跃意志所压制时,这个人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它超越了普通的思考并支配了它,就像意念超越了欲望并在欲望中进行选择一样,也像欲望促使人们采取了特定的行动和努力一样。这种意识的超然状态无法用低等心智来描述到,但是它的成就意味着,即使可能正在进行心智活动,这个人也意识到自己是在心智和意念之上的东西,就像所有有文化的人都认知到他们不是肉体一样,即使该身体可能正在行动。

 

因此,有另一种存在状态,或者是另一种生命的生活概念,它超越了心智对事物之间的比较和因果关系这个努力的辨别过程。这个更高的状态只有在意识活动以其俗世中的热忱和活力,来进行超出他们置身的营营役役的洞穴生活的事情时,才能实现。所有人迟早都会达到这个更高意识;并且当它来到时,所有生命都会突然出现变化。

 

当学生通过冥想而越来越富于灵性经验时,他会因而发现逐渐在他内在开启的新阶段意识。立志于他的理想,他将立即意识到这一理想的光芒正照耀在他身上,并且当他拼命努力达到他信奉的目标时,天堂的水闸将自己打开一小段时间,然后他会发现自己怀着的理想实现了,并充满理想实现了的荣耀。超越了心智的更

正式形式之后,就会竭尽全力向上达到。然后,当在对象与寻求者完全合一中,人格的制约消失和分离的阴影消散时,这个灵的狂喜状态就会来临。

 

正如《寂静之声》所说:「你在成为道路本身前,是不能够走在路上的。。。看哪!你已成为光,你已成为声音,你就是大师和神。你自己就是你在搜寻的对象;不间断的声音在永恒中回荡,免于改变,免于罪恶,七种声音合而为一。」

 

试图进一步描述这种经历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超出了话语所能陈述的范围。言语只是作为路标,指出了通往无比荣耀的道路的方式,以便朝圣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他要走向何处。

 

作者:亚瑟·鲍威尔

翻译:Andy Chow

來源: 新亚特兰蒂斯

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U0NzU3ODcyNA==&scene=124#wechat_redirect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创)

 

【相关阅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