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 explorer 新人类扬升意识 

 2019-09-05

 

 

地球生活历来就是一个苦乐参半的地方,它不像死后被描述的世界那样,要么是天堂状态,要么是地狱状态。作为生的一个对立面,死亡既非空无所有,同时也是流转到下一生的准备阶段,生和死既对立又相互依托。“生”的一切体验都是一场围绕着苦乐展开的悖论,因为地球生活有着极其复杂的思想意识差别,这些意识差别形成了不同的苦乐感受和业相。“死”的一切体验则是悖论的暂时缓解,其中体验的苦乐只是被动地消耗成果,仅仅是为了释放生前过重的业相负担,而力求再次回到出生前的平衡和完整。它们相互依赖、支持、循环构成轮回的本体。而悖论恰恰是一种完整性的生命体现。

 

苦乐的极性对立状态很难产生心灵的进步和超越,因为在极性的状态没有对比和参照,乐极则缺少心灵动力,无法产生作为和追求;苦极则无暇顾及追求,深感前途无望。苦和乐的价值及原理,绝非用死后的世界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它们都是生死循环的一部分。这不需要依靠单纯相信和理解其中的玄理部分也可以推断出来,天堂和地狱的存在状态是地球生活在高维度的放大形式,当一个内心感受到极其快乐的时候无疑像处在天堂当中;或感受到极其痛苦的时候无疑像处在地狱当中。它们反映了更大的生命悖论,但仍然无法摆脱对立面的强加而超脱自身,一切努力都还在悖论的形式当中。

 

苦与乐成为一种极性表达,但它终究只是主观性的感受。就比如当一个人处于自身的苦乐感受当中,外人是很难切身体验的。极性是一种绝对孤立状态,无法形成悖论,所以也不可能形成一种整体观。要获得整体观只能依赖悖论,而悖论在地球生活中才能实现,如果把某种参照事实去“概念化”和“固定化”,那相对的结论和事实也无法成立,那我们对苦和乐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和理解。这也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相通道理所在。因此灵界的苦乐状态不过是人世间善恶对立的极性放大,它并非永久不变,也不是真正固有实相。灵界的苦乐更多是心理上的、在较高维度的投射成相。而不是身体层面,直接与身体知觉相连。这也间接说明一个人是身处天堂还是地狱完全是心理所累积的不同业相使然。

 

既然悖论无法超越自身,唯一的解脱方法是生活于悖论而又能超然于悖论,这样苦乐就不再是一个绝对孤立的极性问题。关于苦乐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经验和看法去限制它,而是利用它们来达到更高的整体观目的,从整体观去认识苦乐和人生之必经历程。那我们终究会认识到一切事物和苦乐体验都是暂时和相对的,通过充分地认识这种诸行无常、万法唯识的现象,我们的智慧才有可能找到其对立面——永恒和绝对的。有相对就有绝对,有悖论就有唯一真理。智慧不是一种思想认识,而是对事物的一种完整体验。站在永恒和绝对的立场上,就不再需要依赖极性来导向另外一端,苦导向乐,乐导向苦,这就是噩梦一般的轮回效应。每个人的宿命最初都是一样属于这种天生的无意识,只能依赖苦才能感受乐的存在价值,依赖愚痴才能产生智慧的认同。但是如果依赖绝对性,就有可能自主享受快乐又远离一切形式的痛苦,或者把轮回和解脱变成一个统一体。

 

苦乐参半的生活培养出极强的忍耐能力,以及不断向更高意识层面进化的渴求。因为某种程度上意识层次关乎着苦乐的对比和自我掌控能力,在这里苦乐主要由心理条件所主宰,而意识是决定因素。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有在苦乐的相互作用下,灵魂才可能最终依赖心灵的控制获得极性平衡,在这种平衡当中灵魂将完全清醒过来从而意识到自己,这是大我意识的开端。依赖大我意识的觉醒才可以实现生死轮回的解脱。因为大我意识到所有的悖论都发生在其内在的空性当中,而在“有”的世界寻求统一显然也只能是另一种悖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对一切悖论现象的总结。在这点上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得道之人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都不可避免苦乐二元性的作用,其不同在于普通人趋乐避苦想用乐取代苦,但仍然无法避免苦。得道之人知道对立相生的道理,不逃避受苦,也不追求和执着于快乐,因而可以免受苦乐带来的困扰。一个善于把握阴阳的人是通过对“炁”的控制来平衡苦乐,一个得道圣人是通过思想心念的控制来调和苦乐的感受,一个神人自身并没有体验苦乐的可能性,其对苦乐的感受是通过任何人的心来获得体验。但是这些不同常人的苦乐体验都有一个内在的支撑,那就是不同于一般相对苦乐层面的大道之乐,这种大道之乐是长盛不衰的,在这里就成为一个有控制力和神圣意识之人的享用资本。

 

一个人的心灵越是成熟有经验,对苦乐的体验就越是敏锐,活在这个世间无疑是一种受苦,所以佛法说轮回皆苦,就连相对的乐也是一种苦,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一个已经达到完整理解的人却愿意怀着无限的耐心去承受这个“矛盾”。这可能是在一种悲悯心的驱使之下,也可能是不自觉地自然参与其中,其中不乏苦乐的循环作用来推动。一个有志于道的人通过学道之乐来对比世俗生活的不值得,通过一定的受苦来同理世人的普遍受苦状态,这两种心理会促使他不断前进,也愿意服务他人。而不应该从此满足现状、驻足不前或者进入一种心灵停滞状态。

 

如果心灵切断一切导致苦乐体验的外缘,心灵就容易进入这种停滞状态,就象“枯木”一样缺乏生机。这种状态是有可能发生的,虽然不同层次的人体验的境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人这种心灵停滞是有害和消极的,类似一个鬼魂被迫停留在阴阳两界之间,因为没有实际参与生活而导致无法继续提升自己。对于停留在高维度体验的人则类似于身体留在世间,而内心体验的是某个天堂世界。这种状态既不向前也不退后,如果要向前必然先要回撤和下降,才能产生进一步的动力。心需要重新活跃起来,感受到苦的存在,但这也意味着强烈地体验到苦乐对比。所以不管一个人提升到什么程度都需要保留一些和现实的对接,自然地生活,这样才不会进入停滞状态。在处理这种生活经验上,从一心只为自我打算的世俗道路转向为他人幸福努力的服务道路是最好的,也最贴近灵性的宗旨。

 

它不会脱离在悖论中认识整体的道理,它可以避免走向孤立性认识和消极心理。真正的灵性服务不是一定做伟大的事业,服务于更广大的群体,这些世人的标准并不适用于灵性法则。实际上要释放掉那些以大小、结果、利益、名声来衡量和追求服务的心理。服务不论环境、对象和方式,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琐事,一个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一开始就想着服务众生而却没有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想法注定是要失败的。从最简单的道理而言,大都是由小累积起来的,关键在于内在的热情和诚实,以及坚持下去的勇气和耐心。一个人如果是带着灵性的整体认识、改善自我内在的目的去提供无私服务的话,就是真正利用好了世间的苦乐作用,那他就有机会超越苦乐对立的心理壁垒。因为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有苦乐感受,一定会加强某些神圣品质而削弱某些个人欲求,如果是带着个人私欲的动机去做,其结果也会变得复杂而不纯粹,只会增加更多的苦和业相。

 

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生命道路,通过牺牲小我来成就大我,通过灵性服务使他人幸福体现出最高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起初我们需要一些激励的手段,当我们能够自我把握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行动,而无需刻意和勉强,因为作为一个较高意识的存在,其对应的是不管表面做和不做都在这条服务道路当中,都会成为世间的服务者和人格示范。这些服务当中最好的服务是提供灵性智慧的服务,因为它能够把人从心灵迷障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永恒和绝对的存在。在一个没有参考点的悖论世界里,服务的标准也会失去,这时候的服务完全是创造性的,这种服务更为高级,将众生之心看成自心,它完全符合绝对性真理但是又不完全被智力所理解。

 

服务之心本来就潜藏于人心当中,这是一种善根。积极地培养这样的善根有利于化解厌恶世俗带来的消极,真正应该舍弃是内在自我停滞、自我限制、自私自利的观念,而不是外在生活的表面割舍,这也是所有宗教核心的终极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指导一切生活前进方向的最高标杆。一个人在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个人生活和灵性服务统一起来,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更好地促进内在意识改变,对他人产生更大的利益?

 

它不仅涉及到如何将内心打开去平等面向所有苦乐境遇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如何克服偏狭的观念随时准备成为一个无条件服务者的问题。虽然它对自我执着的习惯力量是一种挑战,但它也会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最终拥有真正智慧、证悟实相的一个根本因素。既然大道本身就是一种无限的服务,那我们必然也被要求培养这种与道相符合的品质,才可能获得解脱。如果这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是一种苦的话,也只有转化这种苦才会收获丰厚的乐。

 

作者: yachak

 

【全線閱讀】 yachak

《扬升之门第一章》

《扬升之门第二章》

《扬升之门第三章》

《扬升之门第四章》

《扬升之门第五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