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三十几年前,当我在医院开始从事医师工作的时候,我就认为“疾病不是一种客观的现象”。

 

近二、三百年来,地球上科学发展极为昌盛。科学的精神要求“客观”,所谓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把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感觉拿掉。因此,我们几乎把科学等同于“客观”。

 

科学赋予我们一种宇宙观,即宇宙是客观的,世界是外在化的客观世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人的外在命运和自己的存在没有太大的关系。发生在个人身上的事情都可能是意外的、偶然的、巧合的。

 

科学如此发达,让我们觉得如何解决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解决一切问题时必须秉持客观的态度。

 

 

比如,常常我们会听到友人之间相劝:“哎,这样不行呀,你太主观了。”又比如,夫妻之间相处中,一位妻子可能会有太多的心情想要分享,想和先生抱怨一下办公室的氛围、抱怨一下生活中的小委屈等等,先生通常会不太耐烦,直接“一、二、三”罗列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时,先生只想教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想客观、逻辑且理性地告诉你问题的解决之道。可是当你得到解决之道后,你依然感觉孤单寂寞冷。因为你觉得你的感受没被了解。

 

越来越多的夫妻在婚姻当中没有办法被相互了解,没有办法沟通内在的感受,很多时候会感觉到只有“沟”而没有“通”。因为,男人或越来越来的人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科学训练。

 

科学训练的关键就是把事情外在化、个人客观化,不能把个人主观感受涉入到所面对的实相中,必须把个人的主观感受隔离开。

 

这种“科学”观点在某些事情上很好用,但在某些事情上一定不能用。在一些操作中让自己不为所动是很好的。可是,如果将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延伸到自己的人生中、朋友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就会出现问题。

 

 

可是,一个学科学、学理工的人所受的教育就是让他理性化、客观化,他很难跟别人讲自己的感觉。他所受的教育让他知道,“感觉”是多余的,没用的。确实,“感觉”对于考大学、谈生意、电脑维修、编程等实际操作是没有什么用。

 

所以,我们逐渐变得客观化、外在化。现在,这种精神也延伸到了医学医疗系统。现代西医是建立在科学、客观基础之上。

 

比如,现代的西医可以很精准地诊断、开刀。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放疗或开刀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画线,以保证精准操作。一切都必须很精准、客观地进行。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一个客观事件。比如,卵巢癌是指发生在卵巢上的一种细胞突变,是一个外来事件,我们必须很客观地来处理这件事。

 

主刀医生不会问卵巢癌患者的婆媳关系,不会去了解患者在夫妻互动中是否有委屈和难过。放疗医师也不会去问患者与父母的关系,不会去了解患者的原生家庭状态、患者是否认可自身的女人身份、婚姻是否幸福、是否在婆家辛苦付出刻意表现想求得认可但却被不断否定的事实。

 

肿瘤科医生会去问患者在生活、情感中的内在主观感受、压力、痛苦吗?绝对不会。因为医生会认为这些与医疗无关。

 

 

医生治疗疾病需要的是做切片分析,了解细胞类型,分析是几期癌症,有没有转移等等,了解这些才能精确将肿瘤切除。医生对患者进行化疗时,需要的是根据公式计算,确定使用几线药物,有无副作用等等。

 

医生完全可以客观化、外在化地处理问题,而完全不需要知道患者是谁,更不需要知道患者内在的心情变化,不需要知道患者的人生过得如何。

 

没有一个医生会一边治疗,一边去探寻患者的内在痛苦、绝望,在生活中的状态。可能会对患者简单问候一下,那也只是想知道患者没有发烧、肚子痛等外在的客观信息。

 

因为,近二三百年来,科学只强调外在化、客观化。我们认为疾病是客观现象。但我相信,未来的医学会知道,疾病是内在主观现象的外在显现,是内在实相的外在延伸

 

我相信,未来的医疗一定会改革,会去关注人的内在感受:你是谁?你在过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日子会让你快乐,会让你找到内在的平安,化解你的痛苦?

 

我相信,未来的医疗都将回归至“以人为本”的状态。

作者|许添盛 

摘自|有声书《人生的幸福清单》

文字整理|二丫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