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记得有一次,我和太太在一种非常愉快的氛围中讨论我妈妈以及我其他家人的性格。

 

后来我们发现,不只是我和我的家人,很多人的思想都会处于扭曲状态中:我们不够接纳不够好的自己,而只是希望自己是很好的。

 

比如,我永远用我觉得很棒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作比较;我永远对当下的自己充满了失望和愤怒;我永远觉得周遭的人、事、物应该达到我的期望,且对他们有一种不满;我永远用我理想中应该是什么样子来看现状;我甚至永远不想接纳这个世界现在的样子,而用我觉得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头脑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应该”,比如:“你不是应该要真善美吗?你不是应该代表美丽和智慧的化身吗?你不是应该我一说,你就懂我在说什么吗?你不是应该老板一进来,咖啡就先端上吗?你不是应该我还没有提醒你,你就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吗?你不是应该我还没有告诉你我的痛苦,你就应该知道我痛苦在哪里吗?”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大类的人,他们没有真的接受当下的自己,或者说接受真实的自己。记得之前我在演讲中提到:“宁愿真,不要好;宁愿真,不要对;宁愿真,不要善。

 

他们并不想接受真实的自己,且永远只想要呈现出他们觉得好的、很棒的自己,他们对这个世界和人事物一样,永远用他们期待中的标准来看周遭的人、事、物。

 

这种人活得绝对不开心。他们连当下真实的自己都没有接受,甚至连自己不够好的黑暗面也没有接受。

 

他们只想努力表现得很好:温良恭俭让、真善美、为别人着想、替别人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

 

这与另外一种“我能接受当下真实的、不够好的自己,甚至能接受黑暗的自己,我也不怕被你看见”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要告诉自己,我当然会更好、更进步。

 

对比两种人生态度,我当然知道这个世界不够好,但是我可能也会让自己常常处在一种知足惜福和感恩之中。

 

告诉自己:所有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这不代表现状不能更好,而代表你到底是活在自己的期待中或者他人的观念之下,还是你真的活在当下。

 

你有真的接受当下的自己吗?我告诉大家两个截然的不同的心态:

 

一种是常常在抱怨。

对自己不满,对别人愤怒,最后觉得自己做不到又会充满了沮丧和忧郁。

 

一种是快乐。

因为我可以不够好,我做不够好没关系,这就是现状。这个世界很棒,甚至可以更棒。我同时接纳当下自己的黑暗面都不够好,我也不去隐藏,可是我又知道自己可以怎么样更好,那我也能采取脚踏实地的行动,让自己前进。

 

以往演讲中我经常讲:“很多人日子可以过得很好,不缺吃不缺穿,其实没有什么好烦恼,可是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自己过得很不快乐,因为他永远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永远觉得现实应该是什么样子。”

 

举个例子,开个我妈妈的玩笑,她对我的期待就是:我永远笑容满面,她可以无理取闹,我却必须要尽忠尽孝。然后,只要有任何事,我就一定要这个尽心尽力去做。这是她心目中理想的我。

 

可是我离妈妈期望的样子有些遥远。我更热衷于做我自己,而不是她理想中觉得我应该是的样子。

 

从我的例子,也体现出了这世间所有的冲突:你心中理想的我,和我想呈现出来那个我,相差颇远。

 

可是如果我只想表现出你心目中理想的我,我就不认识我自己。因为我一辈子在追逐,要成为你心目中理想的我,那么这却不是我。我会演得很好,然后让别人觉得我好像很棒、很成功。可是最后我会生病,甚至会得癌症。因为我让你看到的我不是真实的我。

 

这个世界有很多这种虚伪:我们努力想表现出别人认为好的自己,符合普世价值的自己,没有个人意见,然后符合别人的期待。归根究底在于,你要能接受真实的你,而真实的你是要能做到不符合别人期待的。

 

可是,你能吗?

 

举个例子,有个案对我说:“许医师,我先生现在不能接受我真实的自己。”我就说:“他为什么要接受?不能是对方要接受真实的我,我才能表现真实的我。”

 

打个比方,我问你我可以上厕所吗?你说可以我才能去,那你说不可以呢,我当然还是要去。所以,你不需要别人同意就能做自己。

 

也常常有个案给我说:“许医师,我先生(太太)不了解我。”

 

我说:“然后呢?”

 

个案说:“他(她)不了解我,不接纳我,所以我不能做自己。”

 

我说:“做自己和别人是否接纳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打算做自己的时候,我们何曾要别人接纳我们了?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接纳我,我都要做自己。就像你命令我不要去厕所,我就要去,你又能怎样?

 

可是,你们常常都会找一个借口:“因为你不了解我,你不接纳我,你不懂我,所以我就不能做自己。”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要你了解我、接纳我、懂我,直到你变成我肚子的蛔虫,才能做自己。

 

我就是要各位拿回自己的力量,做自己不需要征得别人同意。比如,我是一只蝴蝶,或者想当一只蝴蝶,不需要问别人我是否可以当蝴蝶。

 

大多数的人想要自己更好,出发点并不是建立在自我接纳和面对自己黑暗糟糕的地方,他们是借由否定、不接纳,而希望自己变得更好。

 

赛斯哲学思想是这样一种理念:我先接纳我的不够好,我也不怕让你看到我不够好,也不是要表现出要讨好你的那个我的样子,而是我先接纳了我自己,但是我却可以让自己越来越进步。

 

这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也也是一般社会大众对修行的认知的全然落差。而赛斯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后者:你可以不够好,你可以不完美。这伴随着对自己真正的接纳,从而惜福和感恩。

 

唯有对自己真正接纳、真正诚实的人,才不会投射很多的恐惧、负面思想到别人身上,因为你是真正的自我接纳,你才能真正地肯定别人,否则都是假的,都是投射。

 

在学习赛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传递这样一种理念:你不够好的自己是被接纳的,而不是怎么样去压抑、隐藏表现出好的自己。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读书会

文字整理|枫叶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