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走近那根本的“真相”?心中明白必须要回家,起身四顾茫然,何处是岸?

 

三十年来日月天,山河大地尽走遍。举目四顾心茫然,何处栖泊是崖岸?我是谁?谁是我?行走匆匆竟为何?世界究竟是什么?天之南,海之北,生前死后我何归?

 

人生到了一定的时节,心中的茫然和苦闷,不是一些外部的富裕、追求和奖励等所能满足的。他一定会探寻生命的意义、自我的真相和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某些时刻也可能会想,“我的前世是什么?”、“我死之后将去哪里?”等等这样的人生问题。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经历一些情绪上的痛苦,思想上的苦闷,对解决这类问题的寻求,一些人是沿着“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宗教”的道路而行的。如果有人在“文学(艺术)”里找到排解或寄托,他就不再向哲学进军;如果文学艺术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会向哲学寻找路径。同样的,如果哲学仍然无法解决思虑或情绪上的苦,他开始向心理学迈足;如果心理学解决了他的问题,他会由病人变成治疗家,开始以治疗家的身份帮助他人,实现自我。如果心理学仍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会向宗教进军。最终他会皈依于某种信仰,或者经过实修,彻底于宗教而脱离宗教。当然,中间有更多的人是依靠娱乐、酒精、工作或某种习惯来应对和转移烦恼的。

 

对于那些向文字、哲学、心理学、宗教等领域寻求帮助和解答的人,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信仰等,的确曾不同程度的帮到了他们,不同程度的安抚或安慰了的那痛苦不安的心。但真正、彻底解决人们情绪及思想的痛苦的,还是对真相的认识,对究竟真相的体会。那么,什么是究竟真相?这关乎两个问题:一、我是谁的问题;二、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人们常说的:认识你自己,认识世界。说到底,究竟真相是没有任何故事、连“没有任何故事”这个故事也没有的、不可说、不必说的现前世界——那最后和最初的世界。最后的世界即是最初的世界。

 

那么,怎样认识自己和这世界?方法途径是什么?认识自己和世界仅靠思想是不行的,因为思想的结果只能产生另外的思想,它终究不能真正解决人们的问题。在思想里认识自己和这世界,最终只能在头脑里打转,最终只是一场又一场的头脑游戏。要认识自己和这世界,最终少不了实际的、如实的观察。实际如实的观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由之路。用于解脱生命困惑的实观,在佛教导体系里称为中观。所以,学习和运用中观,外可了然世界,内可明白自己,最终消解人生的一些重大问题。

 

什么是中观?怎样中观?所谓中观,离有离无,离断离常,离一离异,离生离灭,离善离恶,离是离非,离对离错,离美离丑……离尽一切二边对待,离尽一切物我能所,这种不着任何边际、如实如是的观察,即是中观。所谓中观,亦名深观,因为只有深观,才能如此。用中观的方法,先观自己,破了人我,解除人的一切烦恼疑惑之根;再观世界,破除一切烦恼疑惑的支持及依托。这样,能所皆破,究竟无事。所谓根本真相,就是无法无我。所谓回家,就是了见无家可回,也无回家的人。当下就见圆满,即是究竟解脱。人若是了解本来无我,则没有困惑寻求的人;若是了解世界唯心所造,则没有地方可去。这样一来,没有寻思的人,没有要去的地方,不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吗?

 

中观用禅师的话说,也可称为禅修。禅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立目标,观察自我;直观弄清我是谁,我的思想从哪里来?如果没有这些思想我是谁等,即先参本,破初关,这是第一阶段的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你必须勤修戒定慧。修戒是为屏蔽粗大的烦恼,为接下来修定慧打基础;在修戒的同时,还要狠修定,以为真正的禅修——慧观做准备。由经智慧的观察,你破了我相,这第一阶段的任务就完成了。第二阶段,继续行持戒定慧,以定慧为手段,保护和维持第一阶段的劳动成果,并继续破除自我内在更深层的关于我和这世界的思惑种子。这一阶段经由对有生以来所有污染种子的净除,在在处处你获得了真实自由,然后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练习逐渐告别所有造作,包括修行,体会生命无染的本来的清净自在状态,这阶段也可称作无修之修。以上三阶段若都娴熟完满,决定稳当自由的渡过生死烦恼大河,到此一切任务结束!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没有问事人,也无求知者,清风吹湖波,涟漪由心起。世界非什么,内外两无依。无前亦无后,寂寂在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