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0

 

 

最近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些有关家庭内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诸如:

 

1. 我的妹妹和妹夫对小孩非常严厉,让她学一些还不适合其年龄的知识。我不认可她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我又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折磨一个小孩子。我妈因为这事和她争吵气得都生病了,我也无能为力。如果我们说她是不是她对小孩更恶劣呢?

 

2. 我最受不了被我妈暗示“我是不好的”或者“因为我的原因造成别人不好”这个感受。我妈妈总是会批判我,暗示我让我觉得我不好,一贯都说不要那么想、那样做、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导致从小到大都压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心声。

 

3. 父母一直很支持我,但我妈的能量经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次出门过年,才发现我从小到大在父母这里真的没有任何简单快乐的记忆,但和母亲的业力始终找不到突破口。我妈希望我赶紧赚钱自力更生。

 

这三位都是和我有着较长时间联系的人,所以她们的真实情况我都知道。第一位其实过去有过躁郁症,有一些很深的因爱生恨记忆,看事情常常极端化。有段时间去医院诊断医生已经让她就医,但她执拗不肯。我看她几近崩溃的样子才让她来找我帮她疏导,后来是工作调动的事情解决了病情才跟着缓解下来。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新的工作环境,二是家里人的矛盾。

 

她这样的偏执往往会投射很多个人的想法到其它人事身上,这种偏执里面带有恐惧、不安全感、对人心的怀疑态度。当然不能说她的感受都是错误的,但就心理健康而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还没照顾好,是没有能力去照顾别人或者承担别人的重担的。这种“好心”其实反映的是对自己的一种不满和怜悯态度。

 

如果她能真正看到这一点,那她家人的负担就不需要她去背负过多,她需要的只是换一个更设身处地的角度去看,允许别人的自由选择,只做自己可以做的。更重要的是去解决内在的忧虑和担心,以便站在更恰当的立场上做出决定,这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第二位经历过不少的情感失意,所以内心非常脆弱。就连家人一句无心之语都可以伤心好几天,辗转难眠。尽管这也是她的父母对其不甚理解或者宠溺过度造成的,养成了心理上的依赖性。一旦这种心理依赖得不到满足就产生抱怨和愤懑。如果从对小孩的教育来看,教导她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并没有什么不对,小孩毕竟不懂事没有生活经验。但是对于成年的她如果不懂得在精神上自我独立,那就一定会活在父母的阴影里,父母会一直把她当做永远不懂事的小孩。父母尽心尽力抚养小孩,提供一切所需,已经非常不易,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同时兼备一个心灵知音和导师的角色,所以不能完全苛责父母。因为父母的父母也不曾成为他们的知音和导师。

 

第三位的难题在于,父母特别作为母性的那种过度的期待和关爱所带来的困扰和沉重感。这种期待对于想独立做主、获得自由的儿女其实是负担,父母没有创造出一个祥和轻松的生活氛围给小孩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会缺少足够的热情和自信。但是从另一面,这样的家庭也能够促使小孩更早独立自主,不喜欢依赖。但是独立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还是需要父母的全然支持而非有条件的——带着过多期待只会增加儿女更多的压力。

 

而站在儿女这一面,其实遇到一时无法处理的问题还是要站在长远角度,不是急着解决而是简单地放松在问题里面。不采取一种对抗而是迂回避让地方式来对待父母的施压,慢慢问题也随着时间进程消化掉。

 

家庭内部一直都存在权威的立场,所以抗争也必定存在。关键不在于否认或说服彼此,而是去平衡。在难以改变的立场下,总要有一方要做出妥协和牺牲,不然就失去平衡。原生家庭业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世间考验,它是一个人认识人世的最初基石,也是最终要超越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最终没有逃避那份责任和义务,却又能超然于这些责任和义务,不为任何结果所动,那才有真正的平衡。通过平衡业力捆绑才会松脱。这可能需要忍耐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这也很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勇气和慈悲。

 

只有解决了自己内在的问题,外在才会反馈一个更好的关系,或者可以让自己自由做主的意愿。并没有人可以真正束缚自己,大多都是自己的观念和情绪反应在决定一切爱恨恩仇。一个人能够臣服内在的指引,不给自己增添烦恼,不给别人增添烦恼就是最大的智慧。做出自由决定,这是一个人要走向觉醒之路必须要克服的心理障碍,关系问题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动机、选择和依赖,但只要有烦恼就一定在某些地方出错了。

 

没有期待、没有过度依赖、自我决定、追求人生的至高目标,这样才不至于迷失在家庭内部的种种问题当中。简单地放松自己,不对问题翻来覆去的思考,目前看起来的问题不代表永远的问题。急着改变问题往往挟带着一种恐惧和逃离的倾向,事实上觉醒的过程就是不断从问题中学习的过程,真正的觉醒意味着敞开心不躲避任何问题的到来,同时积极地转化这些负面影响,快速地认清自己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以及自己能够做什么。

 

当决定以后就可以放下问题,让自己恢复到自然的状态,不必要再牵挂不已。时时觉察头脑的反应,不让它把自己拉回到习惯性的、会带来烦恼的想法记忆当中,或者用其它想法来抗拒当下的感受。不陷入情绪反应当中,从情绪的角度来评判取舍,看待心理阴影要瓦解的是自我执念,不要把它当做疾病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这个业力平衡掉,不会再次积累下去。

 

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觉察、平衡能力,业力就会消耗很快,当一个人专注的是自己的内在觉性,从因缘聚散的角度看待变化,从无实质的角度看待现象,外在其实就没有看起来那么复杂难解。要知道是命运把自己放在这一刻、这一个环境和关系对立当中,如果不能智慧地做出正确选择,至少也要能够承受住这种考验,不要轻易地放弃内心的真正信仰。

 Yachak/

 

 【全線閱讀】 《yacha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