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equantum 灵音悠扬

 2019-01-18

 

 

 

 

 时间的基本形状

 

前面说过宇宙是重重无尽的、全息的,全息也意味着局部和整体是自相似的,加起来就是“全息分形宇宙”。那时间自然也不是线性的,而是分形的。时间的基本形状就是如下图所示的螺旋形的: 

 

如何理解这个螺旋形呢?意思就是时间是有很多循环周期的,是螺旋前进的,过去的事情不会完全一样的重现,但相似的可能性会循环重复出现。常见的时间周期有天,周,月,年…相似的可能性会重复的出现意思就是我们每天基本都重复着大概相同的工作。每周一开会,周五下班去运动,周末休息,这是每周的重复。每年十一会出去旅游,过年会回老家,这是每年的循环。人类的历史也是一样,相似的事情总是会重复上演,而且是有时间周期的,预言的依据就是根据这个时间的循环特性。把历史事件重复循环的周期搞清楚了,就能预测未来的某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一切都在当下

 

我们所感知到的线性时间的确是个幻象,而这个时间幻象就是靠我们的记忆来维持的,如果我们失忆了,那就完全活在当下了。《初恋50次》这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这一点。仔细想想我们的记忆也不是线性的,并不是发生在最近的事情我们就记的越清楚,而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们才记的清楚。尤其是到了老年,反而是刚发生的事情都记不住了,但年轻时的往事却还历历在目。

 

上一篇说理解当下时间或许有点难。但后来一想觉得也不难。因为现在我们有角色扮演游戏来帮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人生真的就是在宇宙这个0阶虚拟现实中所玩的角色扮演游戏。大家都知道角色扮演游戏是可以玩出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剧情的,也就是说当我一遍玩通关之后,还可以再玩一遍,玩出不同的剧情。如果这个游戏够复杂,够好玩的话,我可以玩很多很多遍。而我玩的这很多次通关都会作为一个版本的存档保存在电脑里。一个存档就是一条时间线,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世界平行时间线

 

虽然可以玩出很多版本,但能玩出来的一切可能性都是知道的,都在游戏程序里写着呢。帷幕另一边的状态就是这种一切可能性的状态,也就是量子态。这个一切可能性的状态包括了当下这一刻过去和未来所有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帷幕这边我们在线性时间中对当下的感知和帷幕那边真正当下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时空想象成一卷很长很长的电影胶片,整个胶片代表一劫的时间,代表过去和未来所有的可能性。在线性时间当中,每个当下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整卷胶片中的一张,而在帷幕那边能看到的则是全部。这就好比当我正在玩游戏时,游戏中的角色只能看到它在游戏中当前的场景,但我这个玩家是知道前前后后各种可能性的。也就是我和我的游戏角色都处于同一个当下,但角色只能看到当前游戏中的场景,我知道所有的可能性。这就是高我和我之间视野的差别。

 

游戏的程序是已经写死了的,程序本身是不会自己变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游戏程序可以产生很多的可能性,但这个可能性的总和是不会变化的。但宇宙可不是这样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都是创新、创造。也就是说这个当下和下一个当下,一切可能性的总和是会根据我们的创造而变化的。整卷胶片不是不变的,而是每个当下整卷胶片都会变化。用游戏来比喻就是,宇宙这个游戏程序本身也是会随着玩家的决定而演化的,我们现在的游戏还做不到这一点。或许将来更加智能的游戏也能模拟这一点,并且再给游戏角色加上一点自主性,也就是不完全受玩家控制(模拟我们的小我意识),这样游戏或许就会更好玩,更像我们真实的人生。

 

当下的力量

 

从全息原理的角度看,当下这一刻的现实可以说是从过去到未来全体时空的缩影,也就是当下是受全体影响的。反过来,我在当下的决定也会影响全体。由此可见因果也是全息的,不是线性的,只有前因后果。而是过去未来都影响着当下,当下也影响着过去和未来。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总让过去的种种影响现在,就会成为过去(其实还包括未来)的受害者。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是可以在当下翻盘的。其实如果我们从当下开始坚持努力,是可以获得非线性的成长速度的。假如我之前很懒,那么我就是一直处在这条“懒惰”的时间线上。忽然有一天我决定开始奋斗了,这就创造出了一条“勤奋”的时间线。要知道这条“勤奋”的时间线不只是只有未来的,也包含过去,在“勤奋”这条时间线上过去的我也是很勤奋的。当我在不断坚持努力时,其实就是在从“懒惰”这条时间上使劲的往“勤奋”这条时间线上并轨。那么我越努力,“勤奋”这条时间线上过去“勤奋”的我所获得的领悟就会对现在的我影响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我可能不会有“勤奋”这条时间线上过去的记忆,但的却是会受到影响的,其表现就在我现在的领悟了越来越强了,学习效率越来越高了,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

 

好像是巴夏在信息中说过,量子计算机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利用了其它平行世界中的资源。那我们想要得到这种来自平行世界的加持,关键就是克里昂所说的become quantum。这个变得量子该怎么理解呢?或许就是一种完全活在当下的状态,并且思维不再线性。意思就是,我的思维不再受过去这条时间线的约束,不是只能从这条过去的时间线中获取信息。而是知道当下的力量完全向过去和未来无数的时间线、无数的可能性敞开,从中获得信息。克里昂还曾被问到过“我们能不能获得别人的知识经验?”克里昂回答说“这取决于你到底有多量子化。”所以这也是有可能的。

 

曼德拉效应

 

关于我们在时间线之间的切换巴夏讲过很多,时间旅行中的“祖父悖论”巴夏也解释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巴夏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几乎无数个平行世界间切换。可以想象时间线肯定也是有组织结构的,有主线,有支线。平时在小支线中切换时,由于支线之间都非常相似,所以我们也不会察觉什么异样。但当有大的主线切换时,我们的现实已经切换到别的时间线上了,但我们的记忆还是指向着过去的时间线,这就可能会出现记忆和现实的偏差,也就是“曼德拉效应”。曼德拉那个事情我是没啥记忆的,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这个歌词当年我是记的很清楚的,但现在却变成了“五十六个星座”。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种偏差,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时间线的切换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在那之后听到这首歌的人就不会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个版本的记忆。我们的大脑就是通过维持一个版本的记忆,屏蔽掉其它的信息,从而给我们创造出这一个版本的线性时间幻象。所以对过去的种种记的太牢也不一定是好事,只要在当下该想起来的事情能被想起来就行了,管它这个记忆是来自哪条时间线。

 

人的一生就是整个灵魂旅程的缩影

 

灵魂的诞生可能就是从我开始有“我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并没有不存在,而是处于与万有合一的状态中,还尚未意识到有个“我”。等“我”诞生了之后就开始踏上了灵魂进化的旅程,会经历婴儿、年轻、成年、老灵魂等各个阶段,最后成为一个既有独立个性,又能和万有融为一体的灵魂。人的一生也可以说就是这个灵魂进化旅程的缩影。全息分形时间的具体体现就是这样的,局部和整体自相似,是整体的缩影。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头顶上的卤门是没有闭合的,这时婴儿还能和帷幕那一边沟通,能看到天使,婴儿的自我意识也还没有形成。卤门大概会在婴儿一岁之前慢慢长合,在这之后婴儿就会开始学讲话,自我意识也会渐渐开始形成。婴儿的这个阶段大概就象征着灵魂诞生之初。小孩大概在三岁之前看见它喜欢的东西就想要,也不管是谁的就拿着跑,因为在这个时候它还没有你的,我的,他的这样的概念,自我意识还在形成中。

 

从这之后到青春期的这段童年阶段,小孩都是粘父母,依赖父母的,父母为小孩提供一切,小孩不需要负什么责任,但这个时候正确的教育是要让小孩渐渐的学习规矩,学习要对自己负责任的。青春期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孩子要真的开始走向独立了。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概在二十五岁左右也是一个关键点,因为一个人有可能在这前后开始觉悟。如果觉悟了,那么他之前受世俗影响所形成的世界观又会发生变化,走上开悟修行的道路,并有可能在多少年后修行有所成就,这就对应着老灵魂阶段。如果没有开始觉悟,那可能世界观从这之后就不再变化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是更加丰富,但基本世界观却是很难再改变,甚至是越老越守旧,越老越固执。

 

如果是婴儿灵魂来投胎,身体年龄是会一直增长,但意识水平很有可能就会只停留在婴儿阶段,长大了就会变成“巨婴”。如果是年轻灵魂来投胎,意识水平可能也就成长到成年时代就停止,不会发生觉悟,而年轻灵魂的特点就是,世界观主要是受世俗的影响,可能也懂一点要对自己负责任,但出了问题却总还是倾向于抱怨别人,抱怨环境,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懂“行而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灵魂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果是老灵魂来投胎,那就很有可能在二十五六的时候,甚至更早就开始觉悟了,走上修行的道路。当我们每一世在意识进化上取得一点进步时,下一世再来时就会变成更成熟一点,会从一个更高的起点开始进化。所以老灵魂来投胎时往往从小就表现的比较聪明,和一般孩子思想不一样。

 

在《初恋50次》这部电影中,由于女主失忆了,所以她的每一天都是她一生的缩影,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加深对全息分形时间的理解。的确是“念劫圆融”啊!

  ( 图片来自网络 )

 

  • 【相关阅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