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认为,吃苦没有错,愿意吃苦也没有错,愿意通过吃苦和付出,来获得成功、有所收获也没有错。

 

所以,我不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错的。的确,它代表了一种勤劳的人生观,它代表了一种你愿意去付出的人生观,它代表了一种你愿意去脚踏实地的人生观,这是对的。如果你们问许医师:“你一路走来会觉得苦吗?”我会很难回答:“也算有,也算没有。”

 

可是,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吃不吃苦”的部分,我们的问题在于“快乐创造”,就是:即使吃苦,是不是也能吃得很开心?还是我们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毫无怨言地默默付出、忍耐、心存卑微,想着早晚有一天得到别人的肯定?还是我们可以更聪明地去创造?

 

 

 

所以,我们要强调的可能不是吃苦本身,而是我们能不能进入一种快乐的创造过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另外一句类似的话讲,就叫“吃苦就当吃补”。我认为愿意吃苦也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是,我要讲的另外一个概念也很有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我们通常说他们不想吃苦,可是其实不是。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苦。

 

我记得哲学家尼采讲过一句话:“如果你知道你为什么要受苦,那么你就可以受任何的苦,甚至你所受的苦就不是苦;可是如果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受苦,到最后任何一点苦你都不想受。”这就是受苦的意义。所以,当我们跟孩子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吃苦。

 

过去我们父母那一辈,他们通常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吃苦。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我当医生,在台湾 40 年前的挂号费是 100 块,现在还是 100 块。那个时候医生开业一天的门诊可以买一平米的房子,看诊一个月就可以买一套房子,所以他吃苦没关系。现在台大的主治医师,一年两三百万的工资,台北市最高的豪宅已经一平突破三百万了,一年买不到一平米了。所以,我们会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很计较,下班时间一到他就走了,上班工作多的部分,他也不愿承担。因为他觉得多承担没好处啊,他看不到吃苦的意义。

 

 

 

吃苦不是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或者觉得吃苦是没有回报的,我吃苦之后是更多的苦在等着我,那我们为什么要吃苦呢?我们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其实不是,而是他不明白他吃苦的意义。对很多年轻人来讲,他们觉得:“我再认真,每个月收入也不过 4 万台币,不认真一个月 3.5 万。一栋房子台币两三千万,有差这个 5000 块吗?既然没有差,为什么我不早点回家呢?我至少能把我的礼拜六礼拜天过得很精彩嘛。”

 

也许你们有带学徒的会说:“以前我们做学徒很辛苦,没有礼拜六礼拜天。”可是以前你们当完学徒了,出来开业就可以赚钱了。而现在当完学徒了,有本领可以出来开业吗?开得了业吗?开业了赚得到钱吗?

 

我不是要帮年轻人说话。我想说的是,就像现在的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出来,他们的收入相对于整个社会水平,虽然还算不错,但已经不是当年的“一枝独秀”了,不是当年那种开业一个月可以买一户房子的收入了。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所以他们今天付出那么多代价,吃那么多苦,他们认为没有得到自己相应的回报。他们会想:“既然得不到应该有的回报,那我为什么要吃苦呢?”

 

所以,吃苦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明白吃苦的意义。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演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谈快乐创造》

文字整理|会心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