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

 

 

一棵大树生长出不同的枝干和树叶,形式上有粗细和曲直,但本质还是同一棵树。九乘佛法就象一棵大树上的不同枝干,认识了九乘就认识了修行的不同楼层和梯子。它们是:

 

显教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

内密三乘: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

 

阿底瑜伽(无上、大圆满):实质是没有过程和中间,是直彻心源,非禅定的无修状态,无改的单纯本质。这种单纯你可以看做天空般纯净或纯粹,非比量的宽敞。或者你可以叫它光明,这光明并不可见,至少不会立即肉眼可见,但光明却能够真实地从存在中感受和汲取。

 

它是流动的自然,自然是一种没有迷惑的无滞状态。不管有意念还是无意念都无法影响它,对于禅修的追求和后续状态也与其无关。它没有禅修那种暂时的体验和出入感,对其而言,体验者和体验对象已经成为一体。它不是在享受体验,它就是体验本身。体验是本然而自发的,这和心理条件无关,也无关任何的努力修持和自我改造过程。

 

它的觉察相续不断,其中没有怠惰和乏味的可能性。当下是其正常感知的存在状态,反而非当下状态:凝滞于心的扭曲以及客尘经验反而是肤浅的。肤浅的生命存在状态里面,只有短暂的幸福和持久的空虚感。在当下里面,有永恒的喜乐,它超越了一般的幸福概念和感官享受。对当下而言幸福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幸福的差别是相对于受苦程度而存在的。在无迷惑的当下里面,不存在差别性。

 

阿底瑜伽就是最简单、最直接地认出你的本性,而你的本性除了是一个佛,没有其它。认识心的本质就是认识唯一的你自己。当你认出心的本质,你也就认出心和客尘的差别性不过是一种假象,世界除了一座佛的坛城没有其它。最终坛城也会消失,只有光明的本质留下。那就是没有边际,没有参考点的无央之境。

 

无央是一个整体,心的本质是无法分割的,就象天空一样。被分割的心必定是心的凝结状态。无央就是法界,当一个人了解和掌握了这无上的瑜伽奥秘,他离开身体之时必定融入到无央法界当中,并宣告轮回的结束。

 

 

阿底瑜伽认为最高的瑜伽修持是超越任何努力的,只要简单地放松在任何情境当中,让心性自然的显露,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必过多思考,不必试图扭曲和改造当下的真实状态,不必纠正心的不自然。就是简单放松,心就会敞开变成一种明晰的力量,这种明晰的力量和周围流动的空间结合为一,并带来深度的扩展。

 

就象你在快要入睡却仍保留着一分意识的过渡阶段。唯一不同的是,你是要在意识完全清醒当中经历这种状态。你并不会感觉到身体能够把你和外在相隔,你的心也不必认为是处于内和外,或时间当中,你的心是完全休息的,就象准备安全地回到它的源头。

 

 

心必须要有力量,才可以隔绝万缘。如果不是出于一种无明妄想的原因,自然流动的心是可以变得有力量的。在难以获得自然的情况下,顿超立断是它的辅助手段。但这已经是属于有为的范畴。

 

除了阿底瑜伽之外,更接近大圆满的是阿努(无比)瑜伽和大(玛哈)瑜伽,这两者都属于金刚乘,是很够破除无明的利器。阿努瑜伽属于修气脉明点的瑜伽,修气能够得空,修脉能够得乐,修明点能够得光明。修气脉成功一定会得到空、明、无念的三摩地境界,在此境界明心见性是容易的。通过阿努瑜伽的极致,自然而然会倾向于阿底瑜伽的单纯。

 

大瑜伽修生起次第,选修一位佛菩萨本尊,通过灌顶、观想、三摩地的方式来获得内证,从而证悟到形色、声音、意念本净的实相。修本尊是有为法,其意义在于都摄六根,在意念中生起本尊净相来达到自净其意。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已经见性,要做到阿底瑜伽的自然才能有所依据。而那些已经证悟空性的人自然会走向阿底瑜伽。或者通过一个成就者和一个根器相应的有缘学徒之间传递心印,得其心髓。根器不相应则很难成功。即使如此,作为一个平常人去体验那种简单的放松和自然,也会得到很多生活的领悟和短暂幸福。但却不是阿底瑜伽的无修状态。

 

这其中的困难在于心可能并不愿意承认如此简单的事实,心的自然朴实无华,不努力不改造,看起来不高明。或者是心不会简单地就放下一切旧的习惯,对于一个仍然对物质幻象有所贪求的心,心可能会给自己一个自欺的错觉:认为心可以分割为不同的部分,一部分用于追求物质,一部分用于充实自我,一部分用于体验解脱。又或者心只是在想象一个的概念,从理性上认为一切是幻象、非实有,但却缺少明性。这样去实践也必然变成一种枯燥和乏味的行为。

 

如果没有这样的根器,退而求其次可以修习无上瑜伽。先修成内在的坛城,开启中脉智慧,得以明心见性,然后再推及外在,从气脉的体验转到心的外部证悟。不过要修成这样的瑜伽,清理业力是个关键,这些烦恼业力阻塞在各个脉轮当中。只有在清理这些业力、障气到一定程度,并在正确引导下,怀着打破业力禁锢的决心,才有可能带来成功。这也一条成长比较快速的道路,修真、安那般那、十六特胜、昆达里尼瑜伽这类修持需要对气息有绝对的掌握。

 

问题在于我们可能无法了解,什么时候才算是清理完内在的障碍。这只能从自己的身心变化和感应来获得内在引导。需要灵活地掌握和利用自身的现有条件。外在现实会客观地反映你的内在成长阶段。

 

 

这是内密三乘,外密三乘是事部、行部、瑜伽部。比较注重事相,程度上不同,最重视的是事部,最少注重是瑜伽部。比如仪轨、净身、素食;修观想、赞诵、持咒、专注等。这些是比较难修的,但是有计划和步骤。成就起来比较慢,通常需要几世的时间。它的直接利益在于积累资粮、破除对外的执迷、净化业障。

 

剩下的三乘就是显教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身闻和缘觉以跳出轮回、自求涅槃为主。菩萨乘自利利他,追求一切圆满的佛果,其过程也是相当漫长的。它就象最粗壮那根树干,总揽了所有其它乘的可能性,阐释了很多宇宙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对于解脱却不是最直接的,除了禅宗以外。

 

一个人久修不成,是缺乏资粮的缘故。资粮是一个人的善根功德和智慧积累,好比人做事业没有资本就无法开展。没有一定的资粮,想要修行或成就较高的法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小乘的止观、四圣谛、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些都是可以用来积累资粮的。通过积累资粮,培养小乘的出离心和大乘的菩提心,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在其它乘上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全面的佛学者或者通过佛教的规范,任何修行的道路和层次其内在都是相通的,特别是无上瑜伽,是万法归一的最佳体现。

 

【全線閱讀】 yachak

《当下诫》

《形色诫》

《目的诫》

《箭道诫》

《忍辱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