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1

 

你说出口的话,真的是你内心所想吗?

 

我们常常让全部的自己被某一些整合不好的、片段的、过度冲动的、情商不好的自己给掌控了。你常常话语已经说出去了,又开始后悔。你们有多少次是嘴巴比头脑快?嘴巴讲完了,心里才开始后悔?嘴巴讲完了,心里才开始想:“刚才实在不应该这样讲,刚才应该要心平气和一点、和缓一点、稍微尊重他一点。”


冲动的话语讲完你会后悔,因为那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那个你,是会事后回头一想:“刚才我不是那个意思,可是真的气不过,真的咽不下那口气。”



 那个一时冲动的你不是真心的你,它也不是赛斯哲学思想中讲的内心的冲动。一个是自我层面的失控,另一个是更深层次的。但是问题不在事件本身,也不是事件发生后你认为是自己一时的冲动,而是平常你根本就没有面对内心,没有关照内在,没有平衡情绪,没有做内在情绪的宣泄、处理、疏导。那么当它累积到一个浓度,不是发生A就是发生B。那个时候心灵就在创造事件了,因为内在的能量早就决定了。

 

就这个层面来讲,我给大家一些建议,首先,平常就要经常关照你的内心。到底内在有多少个片段的、未整合好的自己,让你可能在某些状况之下,做出不是你真正想做的行为。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言行、嘴巴表达出来的,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为什么一个明明很爱孩子的爸爸,嘴巴说出的话却是:“你给我滚出去,永远不要再回来。”为什么一个很爱先生的太太会说:“你跟小三滚到外面去,永远不要再见到你。”


为什么常常我们嘴巴说出的话,都不是我们内心所想的?问题在于,平常我们真的没有关照内心,甚至有些人一辈子嘴巴说的话,都不是内心真正想说的话,有些是敷衍、呼应的,有些是讨好的、委屈的,有些是社交的、取巧的,有些是一时失控的、愤怒的,那都不是真正的内心。以佛法来讲,那不是你的本心,不是你的本意。为什么我们后来做人做事、我们的人生、我们嘴巴说出来的话、我们的行为,都不是我们的本意?

 


 很多父母离婚的孩子很想念妈妈,却看不到妈妈。隔了一阵子,当妈妈去找孩子时,孩子跟妈妈说。“我不要见你。”孩子心里很想见妈妈,可是为什么见到妈妈却装做不在乎的样子?第一,防卫机制。第二,孩子内心的想法是:“我不想让你知道我内心真正的声音,我内心是想见你的,可是见不到你,我内心的孤单、脆弱、无助谁来了解我?”



为什么后来我们很多行为,都不是出自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这些跟我们的学习、修行有关。比如,我以前跟我妈妈吵架,我发现吵架会变得自动化,就自动进入了吵架模式,好像车子进入自动驾驶模式一样,油门嗡嗡作响,马达火力全开。那时候的自己就是竞赛模式,所有的字句就自动跑出来了,而且耳熟能详,哇啦哇啦讲一堆,讲完以后,自己还会奇怪:“刚才那个人是谁?”这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片段的自己。


以前我跟我妈吵架,我妈特别容易失控,讲的话就像被附身,然后对于自己讲了什么话都不记得。我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有她的本事都学会了,还加入了新的巧思。

 

 

现在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慢慢回到真实的自己。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就是当我想讲一句话,我会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说的吗?”如果我跟她吵架,因为讲了一句很恶毒的话而赢了她、酸到了她,我觉得很爽,但是这一句话是我内心真心想说的话吗?假设旁边的人犯了一个错误,有一部分的你很想责备他,可是内心真正的你,是想责备他吗?还是其实你想告诉他:“没关系,事情慢慢处理就好。”


有时候我们会自动进入吵架模式,好像换档一样,所有的话就会脱口而出。但是现在,每次当我要开口说话的时候,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当我说出来这句话,他心里会难受,我心里也会难受。这句话是我真心想说出来的吗?它代表我内心的声音吗?还是这句话只是想逞一时之快?这句话是不是因为我认为,既然你这样说我,那我就要说回去?当我说出这句话,事后我再回想起来,我会不会难过?我会不会觉得不好?”


在那一瞬间我会开始反思,我在每个当下,想是在逞一时之快,遵循着自我意识的惯性、自以为是的方便,就脱口而出一些话语?还是这时候我的自我会回内心问一下:“这是我真心想说的话吗?这是代表我内在真正的心情吗?现在讲出去了,会不会对情况没有帮助,而只是想逞一时之快?当你讲完这些话,对你跟亲人之间、家人之间的爱的能量流动有没有帮助?”


所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地修炼吧!

 作者|许添盛 

 摘自|许医师讲座《控制与失控的平衡》

 文字整理|心空Tiffany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