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Hunter_49 May. 16 10.48

2017-05-15 

 

意识即神?

 

灵魂本身就是神最愉悦、最完美的形象。

——十字架上的圣约翰

 

对许多人而言,“我是神”这一宣称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传统宗教中,神是至尊的、全能的、永恒的、无所不知的造物主。卑微的人类如何敢声称,他就是神呢?

 

14世纪的基督教牧师和神秘主义者麦斯特.艾克哈特宣称“上帝与我合一”,很快他就被带到教皇若望二十二世面前,要求他收回这些胡言乱语。

 

有些人的命运甚至更悲惨,10世纪伊斯兰神秘主义者哈拉智(AI-Hallaj)声称他是安拉,结果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然而,当这些神秘主义者说“我是神”或类似的话时,指的并不是一个个体的人。他们的内在探索揭示出自我真正的本质,这个本质与神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自我的本质是没有任何个人属性,就是神。

 

当代学者和神秘主义者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对此形容得很清楚:

 

假如我潜入自身存在和当下现实的深处,那个最深处无可定义的存有即是“我”,然后,通过这个深层的中心,我又进入那无限之我(The infinite I am)。

 

“我是(I am)”也是希伯来文对上帝耶和华的称呼之一。这个源于希伯来人的耶和华,不可言说的神的名字,也经常被翻译成“我即我所是(i am that i am)”.

 

我即是那无限的深奥,

万物从此涌出。

超越任何形相。永恒宁静。

这就是我。

——《阿什塔夫梵歌》

 

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东方智慧传统中。伟大的印度圣者拉玛那. 马哈希(Sri Romana Maharshi)说:

 

“我”即是神之名。。。神并非他人而是我自己。

 

12世纪,苏菲教派神秘主义者伊本.阿拉比写到:

 

如果你了解自己,你就了解上帝。

 

印度8世纪的圣人、复兴了印度教的商羯罗(Shankara)谈到自己开悟时的体会时说:

 

我即大梵(Brahman)。我居于终生的灵魂中,是纯粹的意识,一切万象的根基。在觉悟之前,我以为自己与这一切是分离的。现在我知道,我即是万物。

 

这为《圣经》里记载的“安静下来,你就会了解我是神”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停止坐卧不安,左顾右盼,你就会认出跟你说话的这个人就是创造一切的全能上帝”,这句话是在鼓励你,当你的心灵安静下来,你就会知道——并非经过思维上的理解而是直接体悟:“我是(i am)”即是你的本质,是存于所有体验背后的纯粹意识,是至高无上的神,是一切的源头。

 

神在这里的概念,不是一个与我们分离的、超越我们且存于另一个时空、监管人类事务并根据我们的行为爱我们或审判我们的神灵。事实上,神以我们最亲密和无可否认的形式显现与我们每个人之中,就是照耀着每个人心灵的意识之光。

 

我发现许多圣人和神秘主义者都把他们纯粹的意识体验描为个人对神的体验,这使我对神的几个传统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像我们所看到的,意识的能力是唯一绝对的、无可置疑的真理。不管我心里想着什么,也不管我可能思考、相信、感觉和体验什么,唯一我无法质疑的东西就是意识本身的存在。神也一样,被认为是唯一绝对的真理。

 

神是遍布宇宙的。意识能力也是。它是宇宙一个主要的特质,也是一切存有最深的存在。

 

与神一样,意识是无所不在的。俗话说“此心只在当下(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不论你经验到什么,不论心中浮现出什么,“当下”的感觉始终存在。它过去一直存在,未来也一直存在,它从不改变,永恒不朽。

 

当我说“我”,我不是指一个由身体的独立实体,我是说存在的全体,意识的海洋,整个宇宙的一切存有。

——尼萨迦达塔(Sri Nisargadatta Maharaj

 

神向来被说成是万物的创造者和源头,意识也是。我们全部的个人世界——我们听到、尝到、闻到和碰触到的一切,以及所有的想法、情感、幻想、暗示、希望和恐惧,都是意识变换出来的形式。意识就是我们所知一切的源头和创造者。

 

当我们觉知到自己的本质与神有着相同的特质,当心灵寂静,不再被过去或未来所困扰,我们就与那超越了所有名相的真我有了联结。在那单纯的存在中,我们体会到一种稳定的、不可撼动的宁静。这宁静并不依附于我们在生活中拥有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我们在其中找到追寻已久的满足感,那种超越了一切思维所能理解的神的宁静。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黄檗禅师

 

当神被定义为意识的本质时,不但传统对神的描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许多精神修行活动也因之增加了新的内涵。

 

我们是根据自己的感官知觉来构建现实,我们体验到的声音、颜色、感觉等。我们构建世界图像的方式,或多或少早已根植在大脑里。(也有一些例外,有些药物可以改变大脑的化学成分,从而改变感知数据的处理方式,导致一些异于常态的图像出现,如颜色会变化,物体看起来不再坚实,时空会发生变换等,总之,如果大脑功能正常,我们总是会构建出相同的现实图像)。

 

但如何解释这些图像,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你我也许对一个人的行为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从一则新闻报道中会读到不同的含义,或者对工作中的某个情况也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这些不同的诠释源于我们加于事物之上的信仰、假设和期望,心理学把这个叫做思维定式。

 

就好像我们的各种科学范式是基于一些更基本的信念或元范式一样,我们对所体验事物的解释也基于一些更基本的思维定式。我们相信内在的平静和满足来源于我们在外部世界中拥有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

 

可悲的是,正是这种想法阻碍了我们获得真正的心灵平静。我们忙于担心未来会不会获得心灵的平静,或者对过去发生的破坏我们平静的事情感到愤怒或悔恨,我们从没有机会在当下享受到平静。

 

别担心,要开心。

——美赫巴巴

 

这种唯物主义心态所造成的普遍结果,就是任由外在世界左右着我们内在的心理世界。

 

在这方面,它和当代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元范式很相似,即意识都被认为是依附于物质世界的。

 

现代科学的世界观相信,意识是从空间、时间和物质世界中衍生出来的,这种唯物主义思维定势与科学元范式一起统治着我们的生活,极少被质疑。

 

 来源:觉醒字幕组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