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07-09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历过痛苦、恐惧,也曾体验过狂喜与欢乐。总之,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又深怕再度受伤。——克里斯多福‧孟

 

   赖佩霞提问克里斯多福 | Q&A

 part1.

   快乐不是用想的,而是用感觉的

 1.

 

赖佩霞:你近期谈的都是关于觉醒的话题,你如何把觉醒的概念很务实地跟生活结合在一起?

 

克里斯多福:我目前谈的大都围绕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觉醒,一个是跟情绪的成熟度相关的议题。我们大部分人的情绪都相当不成熟,几乎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再进化了。你会看到很多人碰到问题的时候,情绪反应就跟五、六岁一样,身体年龄虽然继续成长,但情绪年龄却停滞在小时候。

 

当人处在一个社会化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努力要戴上社会所能接受的面具,尽可能的想呈现出有自信、有吸引力、有能力的样子。因此一旦遇到问题,就一定要隐藏好,不能让真实的样貌露现。

 

如果有人问你近况如何?你必须说你很好;如果有不愉快的感觉,都尽量避而不谈,很自动地转向谈论别人,或谈论今天天气如何、社会环境如何如何… . 这样的话题毕竟比较安全。每个人都试图维护表面的形象,只允许自己呈现社会所能接受的那一面,因此,对于感觉我们都很疏离,既然疏离,就无法成长。

 

2.

 

赖佩霞:很多人都在鼓励正向思考,这是否对情绪真的有帮助?如果一昧强调正面思考,是否也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关于这一点,你怎么看?

 

克里斯多福:世人把想法和思考都看得太重要了,认为那些都比感觉来得更重要。你知道,快乐是没有办法用想的,快乐要用感觉的。是的,你可以想,但如果你没有经验过,你是不会有快乐的感受。

 

人们所有对自己的想法,都是源自于自我怀疑,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只好创造一些“我可能是谁”的各种信念。如果没有实际体验过,没有真正去经验、去感受,少了感觉,人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会有快乐。

 

   part2.

   “ 觉醒”就是经验了我是谁的那一刻

 3.

 

赖佩霞:就像你说的,人们长期活在社会化的面具底下,要体验真实的感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你如何带人体验感受,同时体验快乐?

 

克里斯多福:人们都想回避和否认自己不快乐这件事。至少要隐藏起来不要让人看透,其实,我们碰到的各种问题、麻烦,都是要带领我们进入快乐的入口。

 

问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让我们觉察自己有不愉快的感觉,例如悲伤、罪恶感、无价值、焦虑 ...... 等等。

 

我们心里之所以筑起一层层厚实的高墙,就是为了要避免碰触这些不舒服的感受,也因为这样,当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喔讨厌!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想面对那些不舒服的感觉跟情绪,于是,马上就跳到头脑里,想从脑袋中找到问题的解答。

 

有位研究意识的科学家发现: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一千一百万个因素造成,而人的头脑,一次只能理解其中二十五个原因。

 

一个问题之所以存在,远远超过头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而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头脑可以提供问题的解答。其实,问题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找到失落的快乐。

 

4.

 

赖佩霞:人们之所以害怕摘下面具,有它一定的理由。你认为摘下面具,开始真实面对自己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形?

 

克里斯多福:你要有心理准备!当你摘下面具,你的防卫系统绝对会立刻告诉你赶紧把面具戴回去,所有的警报系统也一定会全部启动开来,那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要了解,你一定会经验很多的迷惑,你会怀疑面具摘掉了以后,我是谁?如果我不是那个长年假装的那个人,那我到底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活在人世间的目的又是什么?

 

比方说,有好多人赋予自己一种使命感,想要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如果他们发现原来“使命感”的追求,不过是为自己求得更大的“重要感”的时候,那他可迷惑了。所以,如果真的要摘下面具,你要有心理准备,你的面前将出现好多重大的疑问。

 

5.

 

赖佩霞:就像你说的,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会发现卸下面具后的脆弱更吓人,然后,马上就再把面具戴上。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过程?

 

克里斯多福:在我经验了我是谁的真相,以及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也是我称之为“觉醒”的那一刻,我把这样的经验和醒悟告诉我十五岁的女儿,但她的回应是:“不用了!谢了!我还没准备好”,她一点都不为所动,她说她还是喜欢有男生追她,她还是想去经验心碎和成名的过程。虽然她知道那些都很表相,但她还是想要去经验这一切。

 

学生常问我:“体验是什么意思?”我说,当老师坐在游泳池边教游泳,老师知道,而且能大谈关于游泳的各种知识及经验,不但如此,他还可以把他的老师教给他的全部都传授给学生。可是只要学生都还是坐在游泳池畔,不亲自下水,他是永远无法了解游泳的真相。

 

你可以从书上读到各种灵性体验,但你依然没有经验,阅读灵性书籍会让头脑哲学化,那虽然也很棒,但那都不是自己的体验。如果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经验。热情是什么?热情是一种感觉,爱是什么?爱是要去感觉,那是一种感受后的体验。

 

这是我最想强调的,有了感觉,才可以称之为经验。经验是任何人都无法给你的,你可以用嘴巴谈游泳谈到八十岁,或者可以直接跳到泳池里体验一番。

 

6.

 

赖佩霞:谈到灵性成长,有些人藉由宗教追寻来提升自己,有些人选择很务实地经营家庭生活。无论人们赋予灵性提升多么崇高的价值,家庭以及跟家人的关系,总是能很清晰地让我们检视自己。

 

克里斯多福:是的,家庭的确是我们的道场,我要说,真正的灵性经验跟世人的看法完全相反。我母亲一生都怀抱虔诚的宗教信仰,透过上教会她得到一些慰藉,她觉得有无形的力量在眷顾着她;其实,我们不太能从灵修的道路上找到快乐,但我们的确能从中找到慰藉。

 

真正的灵性,是在于经验自己的灵性,我们努力想透过阅读,从典籍中找到真相,但真相只存在于经验里。我甚至看过一本书,书上说你不要再读这本书了,当我继续读了十多页后,它又写说,你怎么还在继续读?它说,书中没有经验, 最多只能指出一个方向让你去面对自己而已,最重要的是经验本身。

 

 当我内在开关打开,也就是“觉醒”之后,我体悟到,原来经验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位老师能帮得了你的,是你内在无条件的爱,来决定你的开关什么时候打开,没有任何人有秘招可以把你唤醒。

 

灵性经验是一种直接贯穿全身的体验,你会体悟到爱就在你里头,你一直存在于意识的爱当中,那是一种直接的感受,而不是由头脑来归类和认知的,这种内在体验才是真的灵性经验。书也好,灵修也好,都是很好的余兴。

 

   part3

   痛苦的核心里隐藏着无条件的爱

 

 7.

 

赖佩霞:我了解你所说的。我们谈谈你另一个教导的主题——成熟的情绪。

 

克里斯多福:一个情绪成熟的人,会了解妥善响应生活压力的重要性,他了解问题所带给人的焦虑是一种契机。当人的情绪愈成熟,就越了解“问题”其实是提供给人一个成熟的机会,也就是说,不要让自己继续活在一些不合理的期望当中。

 

当有不舒服感觉的时候,请拥抱这个感受,跟不舒服安住在一起,去经验那个不舒服,了解不舒服其实是一种能量,不用跟它搏斗,也不用绞尽心思去想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很单纯地就是跟感觉在一起,并且看清楚隐藏在不舒服里面的真相,看到藏在里面的爱与和平。

 

第一次的经验,是在我女儿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时候发生。那时她才刚出生不久,我看到她无助的躺在保温箱里,如果晚个二小时她的脑部就会受损,再晚个五小时就会没命,还好我们及时发现。当时我站在窗前,看着女儿,我的痛大到几乎让我全身瘫痪,我必须紧紧抓住铁栏杆才能站稳。

 

就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我并不想在大庭广众下让别人看到我掉泪,可是我实在忍不住,那种痛就像有一把利刃刺穿我的心,我无法想象,人竟然可以有那么大的痛苦,并且有能力承受这一切。我是她爸爸,我想要全然的陪在她身边,所以,我就必须全然和我的痛在一起。

 

没想到,这个痛竟然让我看到而且经验到全然的爱与美,这份爱超越了任何言语,虽然我痛不欲生,但那个美也让我感动涕零,当时我对生命感到赞叹不已。

 

我的意思是,不管痛有多大,当事人都要面对,然而在痛苦的核心里,却隐藏着无条件的爱。只是我们的头脑会评断它为痛苦、不舒服、不应该,但那其实是爱,爱要用感觉去感受,对我而言,这就是真正的灵性。

  

8.

 

赖佩霞:你如何教导孩子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当子孩子出现忌妒、羡慕别人,或者批判别人时,你觉得父母要怎么处理?

 

克里斯多福:首先要先肯定那些不高兴或难过情绪的存在,而不是赶快把他搂起来说别哭、别哭,从小到大,大人都告诉我们不要哭,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悲伤的感觉是允许的,因为那是真实的感受。

 

再来就是聆听,那是很有力量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真实感受,父母通常都想要解救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痛,就想要赶快把他从痛苦中拉出来。这也没有对错,孩子痛的时候,父母如何对应孩子的痛处,其实也反映了父母自己情绪的成熟度。

 

有一次我儿子发高烧,除了该有的护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感觉自己的无助,对为人父母而言,面对这样的无助真是太困难了,父母绝对想把孩子保护得周全无虞,尽可能把痛苦赶走。

 

所以我要说,你可以安慰孩子,只要你的安慰不是要把他的痛赶走或是忽略他的痛就好。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透过经验,慢慢的成长而且扩展;因此,当孩子感觉到负面情绪,就把它指出来,他们会懂的。

 

9.

 

赖佩霞: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总会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但难免也会经历一些内在和外在的挣扎,遇到这种情形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穿越这些困难呢?

 

克里斯多福:这取决于父母面对自己感受的能力,如果父母情绪够成熟,其实只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就够了。很多父母给孩子的建议,连自己都做不到。在养儿育女上面,给孩子建议通常是最不管用的方式。

 

说起来你可能不会相信:一件事情之所以会变成问题,都是因为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才产生的,而且越想就越觉得问题大到不可招架。其实,只要照顾好自己的感觉,在痛里面找到平安、平静,问题就会缩小、化解、自动解决,外在根本不需要多做些什么。

 

我的孩子一次次教会我这些。比方说,孩子跟男朋友、女朋友闹分手,我感觉糟糕透顶,但是当我照顾好我自己的心碎,他们也就没事了,很快又开始谈恋爱了。

 

我知道,现在我说的与一般人的认知背道而驰,一般人都认为遇到问题时,不要管感觉,赶快采取一些作为,想办法改变它、修复它、摧毁它或者能闪就闪。

 

我的意思是:问题之所以出现是有它的目的及意义,这一切都与你息息相关,当你真的经验、领悟了,问题自然就会搞定。

 

10.

 

赖佩霞:面对伴侣情绪低落或深陷无力感时,你建议要如何安慰、陪伴他呢?要告诉他不愉快都会过去,还是让他自己面对,去深入他自己的低落与无力?

 

克里斯多福:你听过受害囚牢的观点吗?一个囚牢里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当人生遇到问题时,你会经验到受害者的感觉:无价值感、遗弃感、心碎感 ......

 

因为我们不想经历这些感受,因此内在的迫害者就会冒出来说:这件事情是不对的、这种问题不该发生,甚至说受伤的感觉是错的,不要那么脆弱,要坚强,然后,接下来就会赶紧找方法安慰、解决。

 

当伴侣有不舒服的感觉,通常我们就会扮演起拯救者的角色,会说没关系或开始给对方忠告,这是很典型的反应。但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继续待在囚牢里,你拒绝感受、拒绝看清楚眼前的真实状况,排斥自己的感觉,评判,然后找方法脱离。

 

伴侣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比方说,当先生说他很气馁、沮丧,你会赶紧安慰他。因为他的气馁引发了你自己的不舒服,是我们自己不想面对自己的不舒服,所以就赶紧劝他,想办法教他心情好起来的方法、或逗他开心,其实这样的目的只是为了拯救自己。

 

拯救者和迫害者都是看守这个监狱的狱卒,他们无法让人自由,只会继续把人关在牢笼里。如果你懂得连结不舒服的感受,你会响应先生说:“听到你这样说,我的确很担心、同时也很无助”。

 

想要脱离囚牢,是要透过受害者的帮忙,连结伤痛,但我们一直以为拯救者才是出路,我们一直以为能从脑袋中找到答案,总要想办法做点事情才可以。这就是我从头到尾要强调的重点:生命中所发生的任何问题,都要回头先照顾好自己,因为问题,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才发生的。

 

当伴侣表达了他的脆弱,而你并不觉得不舒服的话,那就邀请他多谈谈他的感受,让他习惯这样的表白及体验。你知道,全世界最棒的咨商师在咨商过程中几乎是不开口的,他们的倾听具有强大的邀请性,聆听是一种支持,鼓励当事人更往内看,所以,光是倾听就够了。

 

如果你的伴侣不想谈,而你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舒服的话,那就没问题了,否则,还是先回头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最为重要。

 

还有,如果你的另一半总是不开心,那你也要有所警觉,这代表你们的关系已经有各自固定的角色,你们可能已经落入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中,比方说一方比较独立,另一方比较依赖,通常比较负面的这一方会说“我们关系出问题了。”而正面的一方会说“哪有问题!是你有问题,我好得很。”

 

人们都关在牢笼的三个角色中转来转去,常常是关系中其中一方会在一个角落,另一方在另一个角落,人们最多似乎只能冀望可以搬进更大一点的囚牢而已。这个囚牢里最舒适的角落是拯救者的位置,因为那里看起来比较光明,但其实人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坐牢,拯救者跟自己的感觉是相当疏离的。唯有跟自己的感觉在一起,才是破茧而出,走出囚牢的方法。

  (文章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VNQk78wT2pIuah29pppM7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如是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